景泰:治理鹽鹼 漁農並重

景泰:治理鹽鹼 漁農並重

晉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魚塘。俞寶榮 攝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 森 吳正楠 張麗麗

今年,景泰縣鹽鹼地水產養殖再傳好消息,五佛鄉長吉農牧專業合作社試驗養殖的小龍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景泰縣鹽鹼地水產養殖品種繼鯉魚、鰱魚、虹鱒、金鱒魚、南美白對蝦、河蟹之後又添新成員。

金秋十月,記者一行赴景泰採訪,從草窩灘鎮通往五佛鄉的道路兩旁,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壟壟剛剛收穫完的稻田和一片片波光瀲灩的魚塘。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

大水漫灌 良田變荒地

景泰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地處甘、寧、蒙三省(區)交界地帶,也屬於黃土高原與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景泰川電力高揚程提灌工程(景電一期)的建成投運,黃河水被提高406米後灌溉景泰川,使這裡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百里米糧川。景電二期工程建成後,景泰縣的糧食總產量連續五年達到15萬噸以上,一度成為我省產糧大縣、畜禽養殖大縣。

然而,因歷史侷限,由於灌溉工程在設計上有灌無排,澆灌區地質特殊,處在狹長封閉盆地內,不滲水層厚達100至1000米,長期的大水漫灌,致使地下水位不斷上升,每年鹽鹼迴歸水達4000萬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地下水位持續抬高,鹽水排不出去,沉積在低窪處,加之景泰蒸發量大,土壤鹽分大量積存地表,導致土壤出現鹽鹼化,許多土地被迫棄耕,昔日的良田沃土變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荒蕪之地。

土地鹽鹼問題出現後,景泰縣主要採取“挖渠疏水”的辦法排鹼,但後因排鹼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淤堵,排鹼功能減弱,土地鹽鹼化加速,近些年來更是以每年5000畝的速度蔓延。到了2015年,全縣近27萬畝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危害,佔水澆地面積的45.5%,其中,中重度鹽鹼地16.3萬畝,棄耕撂荒地6.5萬畝。景泰縣草窩灘、五佛、上沙沃、蘆陽、一條山等鄉鎮的土壤鹽鹼化尤為嚴重,地勢低窪區域土體含鹽量達到0.7%—2.0%之多,個別村莊地基下陷、房屋開裂,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鹼致貧返貧人口占到了全縣貧困人口的29%。

鹽鹼不治 脫貧難實現

景泰縣是我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7萬人,貧困發生率18.59%,主要分佈在乾旱山區、鹽鹼危害區、邊遠風沙區等“三大片區”,分別佔貧困人口的52%、29%、19%。

近年來,景泰縣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頭號任務,通過移民搬遷,發展養殖、特色種植等一系列舉措減少貧困人口,但耕地大面積的鹽鹼化已經嚴重影響了脫貧攻堅的進程,土地鹽鹼化治理成為一道必須攻克的難題。

“鹽鹼不治,脫貧難成,小康更難建。”景泰縣處於沿黃灌區,全縣總耕地面積103.74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59.35萬畝。有大量的鹽鹼地資源、豐富的鹽鹼水資源,如何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成為景泰縣乃至我省面臨的緊迫而艱鉅的任務。

2016年,景泰縣把鹽鹼地治理作為重大課題,在疏通排鹼渠道、構建排鹼系統,利用工程排鹼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快速治標”的同時,通過對較低窪的鹽鹼地進行挖掘,將挖出的土和淤泥堆成田,由於位置高,鹽鹼上不去,這樣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同時利用低窪處鹽鹼迴歸水形成的池塘嘗試發展水產養殖。

在西北乾旱地區,利用鹽鹼水發展水產養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說挑戰,是因為有許多技術需要攻克;說機遇,是因為一旦取得成功,不但能有效消除脫貧攻堅道路上的障礙,同時還能為我省灌區的土地鹽鹼化趟出一條變害為利、變廢為寶的治理開發新路。

水產養殖 荒地現生機

2016年,鹽鹼水首次養殖試驗在景泰縣草窩灘鎮、五佛鄉先行先試,投放的鯉魚、鯽魚、鱘魚等品種生長良好,蝦苗成活率達60%以上,這一消息讓昔日無奈、絕望的當地群眾看到了新的希望。

發展水產養殖,必須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為此,景泰縣積極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建成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鹽鹼水域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通過聘請專家“蹲點指導”、外派人員“學習取經”,不斷壯大技術團隊,先後組織技術人員和養殖戶前往河北、上海、山東、江蘇等地考察學習。結合當地實際,景泰縣及時總結提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漁農並重、修復生態”的工作思路,鼓勵當地農民、合作社、企業在鹽鹼地上發展水產養殖業。在政府的支持和帶動下,景泰的鹽鹼地水產養殖呈蓬勃之勢蔓延開來,且不斷傳來好消息。

2017年,對虹鱒、金鱒、七彩鮭的孵化獲得成功;2018年,鱘魚魚苗培育成功,對南美白對蝦進行大批量淡化,蝦苗不僅滿足本地市場,而且銷往酒泉、張掖、銀川、內蒙古等地;2019年引進鱖魚、哲羅鮭、加州鱸、臺灣泥鰍試驗養殖……昔日蒼涼、蕭瑟的鹽鹼地上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漁農並舉 致富奔小康

10月23日,天空飄著零星的雪花,氣溫驟然下降,但提前到來的冷空氣並沒有影響到景泰縣五佛鄉長吉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昌東的喜悅心情。

去年,長吉農牧專業合作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了400畝土地發展稻田養蟹並獲得了成功。今年,信心大增的盧昌東進一步探索挖掘鹽鹼水養殖的潛力,在魚、蟹、對蝦養殖的基礎上,開始試養小龍蝦。

“今年四月份進的小龍蝦苗,當時一斤50到60頭,經過四個月的養殖,已經能達到每斤十幾頭,個頭很大。目前已向市場投放了600多斤,其餘準備過冬繼續試養。”針對今年合作社的經營情況,盧昌東給記者粗略地算了一筆賬:50畝養殖水面的對蝦和羅氏沼蝦,共收穫了近2萬斤,一畝收入達到1.1萬元;養魚產量有1.1萬斤;上市成品螃蟹8000斤;135畝的有機水稻今年收穫了7萬多斤。預計今年的總收入大概有150萬元左右。盧昌東計劃明年繼續擴大對蝦和羅氏沼蝦的養殖規模。

儘管北風凜冽,但在景泰海景洲漁業科技有限公司鹽鹼漁業養殖示範園區的建設工地上,不少的工人依然在忙碌著。據公司負責人謝建生介紹,示範園區今年4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基礎建設投入了2000萬元,利用鹽鹼低窪地建設養殖示範園,主要用於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並配套建設工廠化養殖、動保生產、蝦產品深加工等設施,總佔地面積5000畝。範圍涵蓋景泰縣五佛鄉、一條山鎮、草窩灘鎮、上沙沃鎮四個鄉鎮。

近年來,景泰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依託海大集團、譚周楊蝦業、和順農業公司、玉金祥公司、晉成農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成7個集中連片的示範基地。目前,全縣發展鹽鹼漁業19處、承載企業38家,水產養殖面積已達1.5萬畝,投放各類魚苗魚種560萬尾、南美白對蝦7800萬尾、河蟹65萬尾。預計年底,全縣水產品產量達到780萬斤,可實現產值9360萬元。

推進鹽鹼地治理髮展現代漁業是景泰縣“精準脫貧十大行動”之一。目前,“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累計帶動鹽鹼區20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貧困戶戶均增收2400元以上。同時,景泰縣積極培育特色富民產業,積極開發建設漁家樂、觀光垂釣、生態採摘等新業態,已建成草窩灘西和“絲路杞園·漁農小鎮”、五佛“塞北水鄉、魚米小鎮”,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