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從鄭州市西流湖雕塑公園出發,沿化工路向西近2公里,向南有一村百爐屯,原屬中原區石佛鄉,後劃歸高新區石佛辦事處所轄。村子已在近年的城市發展中拆除,周邊到處是拆遷後的空地和建築工地。碩果僅存的舊時建築,就是號稱有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史記記載,秦末劉邦建功立業時候,有一人,名石奮,當了大官,俸祿二千石。這裡的石念“旦”,重量單位,一石合計一百二十斤。四個兒子也很爭氣,人人俸祿二千石,全家合計一萬石,於是石奮人稱萬石君,相當於現代名詞萬元戶、百萬富翁之意。萬石君廟即由此而來。只是鄭州西郊當地人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萬石(音旦)君廟”以訛傳訛並簡化為“石(音石頭的石)君廟”。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山門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內的塑像,不知何方神聖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內兩側的畫像一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畫像二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畫像三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畫像四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廟內全景,有狗若干狂叫,不敢入內。有些失望,感覺對不起富麗堂皇的山門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主殿很小,大概建的久遠,規格大小甚至不如東西兩側的配殿,和山門更加不相匹配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東側配殿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西側配殿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外牆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外碑刻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原海軍司令員石雲生題寫碑刻,可能是石家後人?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司馬遷史記碑刻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碑刻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碑刻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外碑刻

鄭州西郊那座2000年曆史的萬石君廟

山門正南,面對的百爐屯群藝宮,就是個鄉村大舞臺,正在整修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作品原文

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奮獨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原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積功勞至大中大夫。無文學,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為九卿;迫近,憚之,徙奮為諸侯相。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過宮門闕,萬石君必下車趨,見路馬必式焉。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僕訢訢如也,唯謹。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執喪,哀慼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

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稖廁窬,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親尊禮之。

萬石君徙居陵裡。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里,裡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弟入里門,趨至家。

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歲餘,建亦死。諸子孫鹹孝,然建最甚,甚於萬石君。

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

萬石君少子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上立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慶自沛守為太子太傅,七歲遷為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丞相有罪,罷。制詔御史:"萬石君先帝尊之,子孫孝,其以御史大夫慶為丞相,封為牧丘侯。"是時漢方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國多事。天子巡狩海內,修上古神祠,封禪,興禮樂。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溫舒之屬峻法,兒寬等推文學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在位九歲,無能有所匡言。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九卿鹹宣罪,不能服,反受其過,贖罪。

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上以為丞相老謹,不能與其議,乃賜丞相告歸,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為請者。丞相慚不任職,乃上書曰:"慶幸得待罪丞相,罷駑無以輔治,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上不忍致法。原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天子曰:"倉廩既空,民貧流亡,而君欲請徙之,搖盪不安,動危之,而辭位,君欲安歸難乎?"以書讓慶,慶甚慚,遂複視事。

慶文深審謹,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後三歲餘,太初二年中,丞相慶卒,諡為恬侯。慶中子德,慶愛用之,上以德為嗣,代侯。後為太常,坐法當死,贖免為庶人。慶方為丞相,諸子孫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及慶死後,稍以罪去,孝謹益衰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