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 文 | 觀影君


豆瓣超過90萬人打出了9.2的高分,排在TOP250的第15位置,IMDB評分也有8.1。對於影迷來說,你不會不知道這部電影 —— 《海上鋼琴師》。無論是在上個世紀還是現在,《海上鋼琴師》都是當之無愧的神作。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1998年10月,《海上鋼琴師》在意大利公映,時隔21年後,我們終於也等來了在大銀幕上欣賞這部電影的機會。11月15日,《海上鋼琴師》的4K修復版本登陸院線。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重映海報

為了本次修復重映,還專門請來了大神黃海,為《海上鋼琴師》設計了一版海報,極簡有意境 —— 畫面是透過船窗看到的一頂帽子,帽子後面就是繁華的大都市紐約,展現了天才鋼琴家不凡的精神世界:與世事的逆流順流相比,不動,需要更大的勇氣 。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時光三部曲的中間一一部(另外兩部: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和2000年《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採用回憶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弗吉尼亞號”遊輪上天才鋼琴家1900傳奇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儘管過去了21年時間,但這部經典之作帶給我們的美好與感動揮之不去,隨著時間的流逝,《海上鋼琴師》的魅力會被繼續放大。

所以,究竟是哪些東西讓《海上鋼琴師》成為了永不過時的經典呢?

01.音樂與敘事渾然一體

顧名思義,“音樂”是《海上鋼琴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擔任電影配樂創作的是意大利配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此前的《天堂電影院》和之後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電影配樂同樣出自他手。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埃尼奧·莫里康內

關於電影配樂,最怕它喧賓奪主,搶了電影本身的風頭。莫里康內創作出了以鋼琴為主,管絃樂和室內樂為輔的音樂,旋律優美,風格雋永,其在與電影畫面的互動之間,達到了和諧共處,真正起到烘托氛圍和推進劇情的效果。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同時通過音樂中的的隱喻性和暗示性,暗襯著電影人物命運的轉變,使得音樂還具有了行為和情感表達的功能,豐富多樣,如同在電影中1900所說的,“雖然鋼琴只有88個鍵,但能夠通過它演奏出無窮無盡的音樂”。

比如電影中1900作為嬰兒首次出現時,配樂是明顯的拉格泰姆風格,一種來自美國19世紀末的黑人旋律,揭示了1900的身份很可能是意大利黑人移民,通過音樂給出了主人公的社會階層信息。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對於跌宕起伏的情節,音樂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電影前半段,麥克斯剛剛被聘為“弗吉尼亞號”遊輪小號手,有天夜晚風暴來襲,遊輪劇烈搖晃,還難以適應這種極端情況的麥克斯踉蹌翻滾,亦步亦趨。

畫面在麥克斯與海浪間轉換,配樂以巴松和短笛等木管樂器為主,歡快輕佻,靈動俏皮,與窘迫的麥克斯形成鮮明的對比。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而後1900登場了,這是兩人的初次相遇。1900坐在了鋼琴前,打開琴蓋,此時木管樂被鋼琴聲取代,如同1900正在為麥克斯解圍。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隨著“弗吉尼亞號”遊輪在海浪中的起伏,鋼琴在室內移動,猶如一葉泛舟,隨波逐流。鋼琴聲從1900翻飛的指尖傳來,隨著海浪不斷變幻著節奏。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麥克斯也漸漸適應了周遭的環境,趁著鋼琴接近餐桌時,他甚至隨手就抽出了一瓶酒,當鋼琴回到相似位置時,又順手將酒放回。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這一抽一放兩個動作,剛好落在了鋼琴的重拍上。隨後1900彈琴的手與海浪疊化於一處,海浪聲與鋼琴聲亦獲得了同步的節奏。

這一片段堪稱影史上音畫合一的完美經典。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在舞會上,麥克斯詢問1900鋼琴演奏的靈感時,1900不說話,而是直接來了幾段風格迥異的即興彈奏,對應著舞會上四個人物的心理和過往,這些全部來自1900的觀察與想象。他將一個拿著香菸,畫著陰鬱眼線的女人,想象成是個弒夫私奔的女人,鋼琴聲也隨之變得激昂慷慨,重音頻出,有強烈的吉卜賽風格。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中最著名的 “鬥琴”段落,音樂為劇情作了絕妙的渲染和闡釋。第一回合,莫頓彈奏了一首《Big Fat Ham》(大肥火腿),恢宏大氣,華麗異常,但是1900卻彈了一首極其簡單的《平安夜》,一方急切,一方舒緩,1900的淡定顯然激怒了莫頓,他認為那是種挑釁。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第二回合,莫頓憋著口氣彈完了《The Crave》(渴望),1900非常輕鬆地又彈了首曲子,看上去完全沒把比賽當回事。

第三回合,莫頓以驚人的技巧彈奏了《The Finger Breaker》(扭斷手指),一曲奏罷,輕蔑的神情看起來似乎是穩操勝券的意味。

但是1900以歎為觀止的速度彈奏了根據俄羅斯作曲家科薩科夫《野蜂飛舞》改編的《Enduring Movement》,這首曲子運用了模進、分裂、閃回等多種手法,加入了大量經過句,聽起來如同四手聯彈。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結束後1900甚至用琴絃點燃了一根香菸,然後瀟灑地走向莫頓,將香菸放在莫頓嘴邊,“你抽吧,我不會”。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大廳裡的人都被震驚了,錯愕後留下長達十幾秒的留白,算是一個緩衝的過程,然後爆發出了掌聲與歡呼。這一經典段落,通過循序漸進的音樂,層層鋪墊,一步步點燃觀眾的情緒,堪稱音樂盛宴。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音樂還代替了1900訴說著心中的情感,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他難以開頭,只好藉助音樂。當時1900正在為唱片商錄音,他信手拈來,隨性而為,突然窗外經過的一個女生勾走了他的心緒。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一曲《Playing Love》開始溫吞響起,舒緩而又寧靜,1900自覺被愛情衝擊中。這段音樂在電影的結尾又再次響起,成為貫穿影片的一條重要線索,也讓觀眾看到了1900內心柔軟動人的一面。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當1900並未跟隨心愛的女生下船,而是把禮帽拋向大海的時候,低沉的奏鳴也暗示了1900將來的命運,他永遠只屬於大海,從來處來,到去出去。果然在電影的結尾,1900沒有下船,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遊輪一起毀滅。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莫扎特再世》的旋律再次響起,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這慷慨純淨的音樂本身,就蘊涵了與充斥名利慾望的物質世界的格格不入。整部影片既完成了對1900這個人物命運的覆盤,也呈現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樂記》有言,“音起,人心生,後人心動,此乃物之使然也”。 電影中的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彌補動作和語言的缺失,代替人物進行訴說。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或喜或悲,或急或緩,《海上鋼琴師》中的音樂包含著風格化的多元主題,既歡脫暢快,又深刻晦澀,這就電影一樣,魅力無窮。

實際上,音樂的風格化,就是1990的風格化,也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風格化。

02.三次下船的機會

電影在殿堂級的音樂外,故事本身也耐人尋味。1900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最後選擇與“弗吉尼亞號”遊輪一起沉入海底,是這傳奇篇章的點睛句點。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1900本可以不必這麼做。在他璀璨但是短暫的人生裡,曾有3次下船的機會擺在面前,可是1900每一次都拒絕了。他一次次在“出走”與“迴歸”之間做出選擇,這才成長為了真正的自己。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第一次機會,出現在鬥琴結束後,1900名聲大噪,陸地上的眾多音樂商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下船演出。面對名與利,1900猶豫了,當他得知自己的音樂將被髮行,被成千上萬人聽見時,他意識到自己和音樂分離所帶來的後果:音樂不再純粹,也不會真實。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於是,1900奪回了事先錄製好的母盤,對音樂商憤怒地說道:“沒有我,我的音樂哪兒也不能去。”這是發自內心對音樂純粹的熱愛,1900不希望自己的音樂被市場左右。在“弗吉尼亞號”遊輪上,是音樂不離不棄地陪伴著1900,給予了他力量。對他來說,音樂意味著全部,比生命還寶貴。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第二次機會,1900為了尋找心愛的女生而去。在三次相遇中,即便鼓足了勇氣,但靦腆孤僻的1900還是沒能向心愛的女生表白。當得知她即將下船時,1900決定為愛出走。

1900作出決定後,“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朋友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告別儀式。走下游輪的那一刻,站在棧橋上環顧四周的1900完完全全愣住了,面對陸地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面對浩瀚無邊的城市全貌,面對蒼茫灰暗的後工業畫像,1900冷靜思考片刻後,扔掉了那頂象徵著身份的帽子,以一種決絕的方式,徹底和陸地作別。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第三次機會,是逃生的機會。在“弗吉尼亞號”遊輪要被炸燬前,1900的好友馬克斯極力勸他離開,踏上陸地重新生活。1900卻對他說:“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盡頭。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鍵中創造出無限的旋律,但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找到屬於我的空間。”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1900沒有離開,他像流逝的音符一樣,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對他而言,那不是死亡,而是回家,和“弗吉尼亞號”遊輪永遠在一起,才是他的歸宿。

1900一生中有三次下船的機會:一次為名利,一次為愛情,一次為生命。三次機會,更像是命運送給1900的三分禮物,但他一一拆開,發現這些都無法令自己動心。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對故鄉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心甘情願放棄了這三次機會,選擇回到大海的懷抱。正如一個人如果永遠離開了出生與成長的家,那麼他就是沒有歸依的浮萍。

偌大的城市沒有柔軟的海浪和拂面的海風,沒有搖搖晃晃的船隻和自由放飛的心情,有的只是荒蕪與孤獨,鋼筋叢林間放不下1900的鋼琴。

03.1900的身份認同焦慮

當然,電影最後1900選擇與“弗吉尼亞號”遊輪共存亡,也和他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焦慮密切相關。1900的存在,對於他眼前的20世紀來說,像一個寓言般的存在。面對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1900選擇了不踏進新世紀的大門,留守在過去。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弗吉尼亞號”遊輪是一艘往返於歐洲與美國的郵輪,每年往返5次。這種20世紀初歐洲移民的熱潮,暗示了1900的身份認同焦慮,就像他無法理解為何那麼多人如此嚮往美國,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看見自由女神像時會如此興奮。在1900的認知裡,只有“弗吉尼亞號”遊輪是安全的。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1900是這個世界的孤兒,他沒有出生證明,沒有身份。他只能用音樂去抵抗強大的命運,從未停止過。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建設和工業文明突飛猛進,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這一切都與1900無關。現代生活帶給他的不是新鮮與刺激,而是震盪與恐懼,這同樣也顯示了他的身份認同焦慮。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1900的這種身份認同焦慮又來源來源於何處呢?

首先是情感層面的身份認同焦慮,因為1900的成長方式是後現代試,他對一切周遭事物的認知體系,都是通過報紙和對話構建的,可以說他的世界是真實與虛幻的混合體,非常模糊。

可即便如此,他卻還是愛上了一個女生,甚至險些為此踏上陸地。他被莫名的慾望所驅使,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就是1900在情感層面的身份認同缺失。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再者是社會身份的認同焦慮,用黑格爾的話講,1900就是“優美的靈魂”,是存在於世但不向世人展示的,世界同樣不承認他的存在。

對於這樣一個“優美的靈魂”,沒有社會身份的認同,而能夠證明自己存在的唯一辦法,就是死亡。1900用死亡,間接否認了社會身份認同過程中自我與他者,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生於斯,長於斯,段於斯,並最終化為永恆,這是1900的信仰,也是他的命運。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與所有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哪怕是“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人:移民嚮往的是新世界,船員和侍者需要的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就連好友麥克斯也有厭倦離開的那一天。唯獨1900,只有他留下來,因為這是他的家。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然而,對於離開“弗吉尼亞號”遊輪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只不過是一艘更大的船,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雖然世界沒有盡頭,但我們終究渴望有一個歸宿。

《海上鋼琴師》時隔21年後重映,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孤獨與宿命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1900,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弗吉尼亞號”。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