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 文 | 观影君


豆瓣超过90万人打出了9.2的高分,排在TOP250的第15位置,IMDB评分也有8.1。对于影迷来说,你不会不知道这部电影 —— 《海上钢琴师》。无论是在上个世纪还是现在,《海上钢琴师》都是当之无愧的神作。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1998年10月,《海上钢琴师》在意大利公映,时隔21年后,我们终于也等来了在大银幕上欣赏这部电影的机会。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的4K修复版本登陆院线。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重映海报

为了本次修复重映,还专门请来了大神黄海,为《海上钢琴师》设计了一版海报,极简有意境 —— 画面是透过船窗看到的一顶帽子,帽子后面就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展现了天才钢琴家不凡的精神世界:与世事的逆流顺流相比,不动,需要更大的勇气 。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的中间一一部(另外两部: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和2000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弗吉尼亚号”游轮上天才钢琴家1900传奇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尽管过去了21年时间,但这部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美好与感动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流逝,《海上钢琴师》的魅力会被继续放大。

所以,究竟是哪些东西让《海上钢琴师》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呢?

01.音乐与叙事浑然一体

顾名思义,“音乐”是《海上钢琴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电影配乐创作的是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此前的《天堂电影院》和之后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电影配乐同样出自他手。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埃尼奥·莫里康内

关于电影配乐,最怕它喧宾夺主,抢了电影本身的风头。莫里康内创作出了以钢琴为主,管弦乐和室内乐为辅的音乐,旋律优美,风格隽永,其在与电影画面的互动之间,达到了和谐共处,真正起到烘托氛围和推进剧情的效果。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同时通过音乐中的的隐喻性和暗示性,暗衬着电影人物命运的转变,使得音乐还具有了行为和情感表达的功能,丰富多样,如同在电影中1900所说的,“虽然钢琴只有88个键,但能够通过它演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

比如电影中1900作为婴儿首次出现时,配乐是明显的拉格泰姆风格,一种来自美国19世纪末的黑人旋律,揭示了1900的身份很可能是意大利黑人移民,通过音乐给出了主人公的社会阶层信息。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对于跌宕起伏的情节,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电影前半段,麦克斯刚刚被聘为“弗吉尼亚号”游轮小号手,有天夜晚风暴来袭,游轮剧烈摇晃,还难以适应这种极端情况的麦克斯踉跄翻滚,亦步亦趋。

画面在麦克斯与海浪间转换,配乐以巴松和短笛等木管乐器为主,欢快轻佻,灵动俏皮,与窘迫的麦克斯形成鲜明的对比。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而后1900登场了,这是两人的初次相遇。1900坐在了钢琴前,打开琴盖,此时木管乐被钢琴声取代,如同1900正在为麦克斯解围。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随着“弗吉尼亚号”游轮在海浪中的起伏,钢琴在室内移动,犹如一叶泛舟,随波逐流。钢琴声从1900翻飞的指尖传来,随着海浪不断变幻着节奏。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麦克斯也渐渐适应了周遭的环境,趁着钢琴接近餐桌时,他甚至随手就抽出了一瓶酒,当钢琴回到相似位置时,又顺手将酒放回。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这一抽一放两个动作,刚好落在了钢琴的重拍上。随后1900弹琴的手与海浪叠化于一处,海浪声与钢琴声亦获得了同步的节奏。

这一片段堪称影史上音画合一的完美经典。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在舞会上,麦克斯询问1900钢琴演奏的灵感时,1900不说话,而是直接来了几段风格迥异的即兴弹奏,对应着舞会上四个人物的心理和过往,这些全部来自1900的观察与想象。他将一个拿着香烟,画着阴郁眼线的女人,想象成是个弑夫私奔的女人,钢琴声也随之变得激昂慷慨,重音频出,有强烈的吉卜赛风格。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中最著名的 “斗琴”段落,音乐为剧情作了绝妙的渲染和阐释。第一回合,莫顿弹奏了一首《Big Fat Ham》(大肥火腿),恢宏大气,华丽异常,但是1900却弹了一首极其简单的《平安夜》,一方急切,一方舒缓,1900的淡定显然激怒了莫顿,他认为那是种挑衅。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第二回合,莫顿憋着口气弹完了《The Crave》(渴望),1900非常轻松地又弹了首曲子,看上去完全没把比赛当回事。

第三回合,莫顿以惊人的技巧弹奏了《The Finger Breaker》(扭断手指),一曲奏罢,轻蔑的神情看起来似乎是稳操胜券的意味。

但是1900以叹为观止的速度弹奏了根据俄罗斯作曲家科萨科夫《野蜂飞舞》改编的《Enduring Movement》,这首曲子运用了模进、分裂、闪回等多种手法,加入了大量经过句,听起来如同四手联弹。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结束后1900甚至用琴弦点燃了一根香烟,然后潇洒地走向莫顿,将香烟放在莫顿嘴边,“你抽吧,我不会”。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大厅里的人都被震惊了,错愕后留下长达十几秒的留白,算是一个缓冲的过程,然后爆发出了掌声与欢呼。这一经典段落,通过循序渐进的音乐,层层铺垫,一步步点燃观众的情绪,堪称音乐盛宴。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音乐还代替了1900诉说着心中的情感,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他难以开头,只好借助音乐。当时1900正在为唱片商录音,他信手拈来,随性而为,突然窗外经过的一个女生勾走了他的心绪。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一曲《Playing Love》开始温吞响起,舒缓而又宁静,1900自觉被爱情冲击中。这段音乐在电影的结尾又再次响起,成为贯穿影片的一条重要线索,也让观众看到了1900内心柔软动人的一面。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当1900并未跟随心爱的女生下船,而是把礼帽抛向大海的时候,低沉的奏鸣也暗示了1900将来的命运,他永远只属于大海,从来处来,到去出去。果然在电影的结尾,1900没有下船,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游轮一起毁灭。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莫扎特再世》的旋律再次响起,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慷慨纯净的音乐本身,就蕴涵了与充斥名利欲望的物质世界的格格不入。整部影片既完成了对1900这个人物命运的复盘,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乐记》有言,“音起,人心生,后人心动,此乃物之使然也”。 电影中的音乐,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动作和语言的缺失,代替人物进行诉说。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或喜或悲,或急或缓,《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包含着风格化的多元主题,既欢脱畅快,又深刻晦涩,这就电影一样,魅力无穷。

实际上,音乐的风格化,就是1990的风格化,也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风格化。

02.三次下船的机会

电影在殿堂级的音乐外,故事本身也耐人寻味。1900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最后选择与“弗吉尼亚号”游轮一起沉入海底,是这传奇篇章的点睛句点。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00本可以不必这么做。在他璀璨但是短暂的人生里,曾有3次下船的机会摆在面前,可是1900每一次都拒绝了。他一次次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做出选择,这才成长为了真正的自己。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斗琴结束后,1900名声大噪,陆地上的众多音乐商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下船演出。面对名与利,1900犹豫了,当他得知自己的音乐将被发行,被成千上万人听见时,他意识到自己和音乐分离所带来的后果:音乐不再纯粹,也不会真实。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于是,1900夺回了事先录制好的母盘,对音乐商愤怒地说道:“没有我,我的音乐哪儿也不能去。”这是发自内心对音乐纯粹的热爱,1900不希望自己的音乐被市场左右。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是音乐不离不弃地陪伴着1900,给予了他力量。对他来说,音乐意味着全部,比生命还宝贵。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第二次机会,1900为了寻找心爱的女生而去。在三次相遇中,即便鼓足了勇气,但腼腆孤僻的1900还是没能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当得知她即将下船时,1900决定为爱出走。

1900作出决定后,“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朋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走下游轮的那一刻,站在栈桥上环顾四周的1900完完全全愣住了,面对陆地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面对浩瀚无边的城市全貌,面对苍茫灰暗的后工业画像,1900冷静思考片刻后,扔掉了那顶象征着身份的帽子,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彻底和陆地作别。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第三次机会,是逃生的机会。在“弗吉尼亚号”游轮要被炸毁前,1900的好友马克斯极力劝他离开,踏上陆地重新生活。1900却对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尽头。我可以在有限的钢琴键中创造出无限的旋律,但无法在无限的城市中找到属于我的空间。”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1900没有离开,他像流逝的音符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对他而言,那不是死亡,而是回家,和“弗吉尼亚号”游轮永远在一起,才是他的归宿。

1900一生中有三次下船的机会:一次为名利,一次为爱情,一次为生命。三次机会,更像是命运送给1900的三分礼物,但他一一拆开,发现这些都无法令自己动心。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对故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心甘情愿放弃了这三次机会,选择回到大海的怀抱。正如一个人如果永远离开了出生与成长的家,那么他就是没有归依的浮萍。

偌大的城市没有柔软的海浪和拂面的海风,没有摇摇晃晃的船只和自由放飞的心情,有的只是荒芜与孤独,钢筋丛林间放不下1900的钢琴。

03.1900的身份认同焦虑

当然,电影最后1900选择与“弗吉尼亚号”游轮共存亡,也和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密切相关。1900的存在,对于他眼前的20世纪来说,像一个寓言般的存在。面对现代文明和工业革命,1900选择了不踏进新世纪的大门,留守在过去。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弗吉尼亚号”游轮是一艘往返于欧洲与美国的邮轮,每年往返5次。这种20世纪初欧洲移民的热潮,暗示了1900的身份认同焦虑,就像他无法理解为何那么多人如此向往美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看见自由女神像时会如此兴奋。在1900的认知里,只有“弗吉尼亚号”游轮是安全的。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1900是这个世界的孤儿,他没有出生证明,没有身份。他只能用音乐去抵抗强大的命运,从未停止过。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建设和工业文明突飞猛进,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一切都与1900无关。现代生活带给他的不是新鲜与刺激,而是震荡与恐惧,这同样也显示了他的身份认同焦虑。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1900的这种身份认同焦虑又来源来源于何处呢?

首先是情感层面的身份认同焦虑,因为1900的成长方式是后现代试,他对一切周遭事物的认知体系,都是通过报纸和对话构建的,可以说他的世界是真实与虚幻的混合体,非常模糊。

可即便如此,他却还是爱上了一个女生,甚至险些为此踏上陆地。他被莫名的欲望所驱使,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就是1900在情感层面的身份认同缺失。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再者是社会身份的认同焦虑,用黑格尔的话讲,1900就是“优美的灵魂”,是存在于世但不向世人展示的,世界同样不承认他的存在。

对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灵魂”,没有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死亡。1900用死亡,间接否认了社会身份认同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生于斯,长于斯,段于斯,并最终化为永恒,这是1900的信仰,也是他的命运。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与所有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哪怕是“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人:移民向往的是新世界,船员和侍者需要的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就连好友麦克斯也有厌倦离开的那一天。唯独1900,只有他留下来,因为这是他的家。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然而,对于离开“弗吉尼亚号”游轮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艘更大的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虽然世界没有尽头,但我们终究渴望有一个归宿。

《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后重映,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孤独与宿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1900,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弗吉尼亚号”。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