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國保”公佈 沅陵榜上有三

第八批“國保”公佈 沅陵榜上有三

窯頭古城遺址全景(自東向西)。

第八批“国保”公布 沅陵榜上有三

窯頭古城遺址出土的陶製管道。

第八批“国保”公布 沅陵榜上有三

辰州教案發生地之永生堂側立面照。

第八批“国保”公布 沅陵榜上有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軍部舊址1號樓側立面。

紅網時刻10月23日訊(沅陵站通訊員 楊寧 記者 瞿雲)近日,國務院公佈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湖南省懷化市共有6處文物保護單位晉級“國字號”,其中沅陵縣佔3 處。截至目前,該縣共有4處國保單位,11處省保單位。

沅陵縣第八批國保單位分別是:古遺址1 處:窯頭古城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2處:辰州教案發生地、湘西剿匪舊址。

窯頭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沅陵鎮黔中郡村(原窯頭村),20世紀50年代發現,1990-2003年先後開展過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根據考古工作成果,遺址主要包括古城址及其周邊墓葬。古城址坐南朝北,呈不規則長方形,分佈範圍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25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已揭露出城牆、城壕以及城址內外的大片文化堆積。從地層分佈和出土遺物判斷,窯頭古城的始建年代應為戰國中期,而延續使用至漢初。墓葬主要分佈在窯頭一帶沅水河曲地帶的臺地上,分佈範圍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1600米,面積約480萬平方米,其中已發掘墓葬241座,時代自戰國延續至漢代。窯頭古城遺址在地望、出土文物的文化因素等方面與戰國黔中郡有密切關聯,墓葬中不同文化因素的動態變化過程反映了沅水中游地區經歷楚國開發、秦漢管理不斷內化的過程,折射出這一地域由華夏邊陲到內陸的過程,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與變遷的動態歷史過程。窯頭古城遺址的發現對於楚國後期的秦楚戰爭、戰國黔中郡、秦洞庭郡的郡治與郡望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辰州教案發生地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沅陵鎮荷花池居委會,分佈在沅陵縣城馬路巷街區,為中西結合的近現代建築。總佔地面積776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981平方米,由永生堂、為善最樂樓、海牧師樓、韋小姐樓、希來德牧師樓、天主堂、寶翰臣牧師樓、傅華梅牧師樓等8棟近現代歐式建築組成,磚木結構,建築體量較大。其中永生堂、天主堂坐西朝東,其他均建築坐北朝南,歐式建築特色明顯。2011年,該建築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在沅陵縣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辰州教案”(沅陵縣舊稱“辰州”),2名英國傳教士被激起民憤的本地居民毆斃,教堂被搗毀,在西方列強的強迫下,腐敗無能的清王朝查辦地方官員,抓捕300多人,極刑處死6名民眾,賠款8萬兩白銀。而後西方列強利用賠款於1904年至1937年期間陸續修建了永生堂、天主教堂和諸多牧師樓,在建築內開展傳教等文化入侵活動。1938年11月至1939年5月,國民革命政府湖南省會由長沙臨時遷至沅陵,該組建築被臨時作為政府機關、各社會團體等辦公場所使用。辰州教案發生地見證了中國人民反抗西方文化入侵史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體現了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也見證了不屈的湖南抗戰史。同時,該組遺存建築是湖南省最大的近現代建築群之一,建築文化元素豐富,歐式與中式風格共存,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和真實寫照,是東西方建築藝術和文化交融的代表。

湘西剿匪舊址分別由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沅陵鎮勝利門居委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軍部舊址和位於辰溪縣辰陽鎮湘西剿匪勝利公園的沅陵區剿匪勝利紀念堂組成。其中,沅陵縣境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軍部舊址由1號樓和2號樓群組成,舊址建於民國初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小青瓦蓋面,典型的湘西民居。總佔地面積為360平方米,建築面積542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前夕,湘西地區匪患嚴重,人民群眾水深火熱,組成“千里人防長城”企圖阻我大軍進軍西南,1949年秋,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第139師、140師先後進駐沅陵縣,軍部設於此。至1951年2月,共剿滅土匪10萬餘眾,湘西22縣350餘萬人民得到徹底解放。舊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湖南境內最大規模剿匪戰役聲勢浩大、戰果輝煌見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光輝的一頁,是剿匪輝煌勝利的歷史見證和歷史豐碑,極具歷史價值和革命保護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