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黑釉的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物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鐵的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黑釉釉料可分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種。唐代以前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都為石灰鹼釉。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在浙江上虞、寧波的東漢窯址中發現青釉與黑釉同時燒製。東漢晚期的墓葬中也有黑釉瓷出土,這種黑釉瓷器的胎泥煉製不精,胎也不如青瓷細膩,器型較為簡單。釉中氧鐵含量為4—5%,釉呈現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厚薄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物的下部或凹陷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黑釉堆塑人獸紋蒜頭瓶

東漢

通高41.5釐米 口徑4.2釐米 底徑16.2釐米

1980年浙江鄞縣出土

現藏鄞州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是早期燒製黑釉最著名的瓷窯。所燒黑釉胎多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這種烏黑髮亮的釉的主要著色劑仍是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德清窯黑釉四系壺

東晉

高24.9釐米 口徑11.4釐米 底徑11.4釐米

現藏上海博物館

北方黑釉出現比江南地區晚,目前發現的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可以代表這一時期北方黑瓷的特點。此器內外滿施黑釉,釉層較厚,上部分濃處呈黑褐色,下部較淡,仍呈茶褐色,嚴格來說,還不是純黑釉。但是造型挺拔、軒昂,以肩部的四系突出作裝飾,簡潔規整中含有美感。製作頗精,胎質堅硬,釉色勻淨光亮,已有一定工藝水平。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黑釉四系罐

北齊

通高14釐米 口徑9.4釐米 腹徑13.8釐米 底徑8.2釐米

1968年河北平山崔昂墓出土

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唐代北方燒造黑釉瓷器比較普遍,目前已在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個省發現唐代兼燒黑瓷的窯址,以河南為多。陝西銅川窯、山東淄博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郟縣窯、密縣窯和安陽窯等窯址中均發現有黑釉瓷器。其中最能代表當時黑釉燒製水平的是1972年陝西銅川黃堡鎮出土的黑釉塔式蓋罐,通體施黑釉,烏黑光亮。器身呈圓球狀,下承以多邊形底座,座上鏤雕佛像、人物和花卉等。蓋作七級寶塔形,頂端塑有一小猴,形象生動。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黑釉塔式蓋罐

通高51.5釐米 口徑7.4釐米

1972年陝西銅川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現藏耀州窯博物館

黑釉瓷在唐代瓷器中並非主要產品,產量很少,也未流行。但到宋代,隨著飲茶之風的普及,黑瓷地位顯著提高,以至登上皇家之堂。南方地區如建窯、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裝飾,即在光亮潤澤的黑釉上裝飾各種結晶斑紋或把剪紙花樣移植到黑釉茶盞上。北方一些窯場的黑釉瓷器則注重描金花裝飾。上述裝飾的技法給單調的黑釉瓷器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歷久彌新的黑釉瓷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南宋

高5.5釐米 口徑14.8釐米 足徑3.8釐米

1962年江西南昌出土

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明代黑釉瓷器中更注重釉面裝飾。據文獻記載,洪武年間景德鎮窯燒造過黑釉戧金器。1984年在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永樂文化層中發現了一件內外施黑釉的四方印盒,說明在明代宮廷中仍沿用純黑釉瓷器。此後,御窯廠所燒製的黑釉瓷器多為精工細作,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釉彩,黑釉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清代康熙時出現了黑釉中的名品——烏金釉。其釉面光亮,色黑如漆。純粹康熙的烏金釉器極為少見,所見多以在其上用金彩描繪各種錦地或開光紋飾,但金色大都不能持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