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的都知道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方集村在我的记忆中就是这种情形。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我说的方集并非方集本村,而是包括现在的方集行政村。方集村,在当时是方集公社所在地,拿现在时髦的话说,方集在当时那个大集体年代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方集公社什么时间成立的,我没有去查证。在我老家的乡亲们称之为是首集,也就是说,买卖油盐酱醋柴什么生活需用品都要上方集,每月缝三、五、八、十,一到这逢集的日子,集上热闹非凡,有茶馆、供销社、商店、食品站、粮站、医院、油厂、农具厂等单位;有卖肉、卖菜、卖老鼠药的等等交易都在这天进行。一到逢年过节,人山人海,走路都困难。可想而知,在平时逢集的日子里,大集体年代,农村经济比较匮乏,村民赶个集也是匆匆忙忙买卖,然后赶回村里上工挣工分,因此人们称其为“露水集”。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我努力在记忆里搜寻方集的点点滴滴。我九岁从村上的小学读了两年书,到三年级就在方集小学读书,当时和另外两个村子一共有十一个小同学转到方小的。方集离我的家约一公里左右,每天早、中来回四趟必须经过方集一个叫“大银塘”(音),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因为那时只要天热,大伙脱掉衣服光着屁股下塘洗澡,为这洗澡不少回家挨打一顿,回家不承认时,大人只就用手在身上划两下有白印记,便知你是否洗澡。初到方集小学,印象中是一座两排的祠堂,是一到五年级的完小,即使这样,感觉比村子的小学的房子好多了。那时在村子里读书的小朋友很羡慕我们,我逢人就说:我在方集念书。显得很自豪,好像自己在城市里念书。我的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初中三年都是在方集读完。按老家的俗话说:方集的茅岗拐子我都晓得。

在我记事时,方集行政村(那个大集体年代叫大队),所辖大约有十七、八个自然村,人口据说当时有两千多。记不得是哪一年,反正也是在大集体的年代,不知何因将方集大队分成了三个大队,即:方集、浮山、九龙。使我以后的邮政地址成了方集公社浮山大队西王生产队。现在想想,可能是那个年代政治、经济的需要,将其一分为三吧。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方集大队一分为三之后,方集大队所辖方集本村三个生产队、九洼、小王、小方共六个村;浮山山大队所辖西王、坝堰、龚垄、大洼、二洼、小宋共六个村;九龙大队所辖孙上份、孙中份、孙下份、瓦方、王岗、小董六个村。方集大队一分为三,当时唯一的一个林场因此也成了三个林场,林场分了,山权和林权同样分了。记得当时山上有木材、毛竹、板栗、柿子、桃子等树种,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偷摘的好去处,常常因偷摘果子被护林员发现撵得四处躲藏在树林里,结果没有偷成,小朋友们每个身上挂彩,不是脸被划伤就是脚崴了,想想现在的孩子们吃的都是我有的没有见过高档水果,在那个经济匮乏时代,家里穷的衣服都是兄弟姐妹轮换穿的年代,我们这些孩子哪有水果吃?即使偷到几个果子,不管生熟,一扫而光,生柿子那个涩的滋味想必有很多人尝过。

方集村,在我的记忆中的原貌现在没有了,当时念小学的祠堂早就被拆除了,成了人们赶集的露天集贸市场,那个两排的祠堂青砖小瓦不知到何处,祠堂正门有一个戏台,园中有一颗硕大牡丹树,戏台两侧各有一颗一人抱的青桐树也不知去向,特别两棵青桐树,当时是一道风景线,它既可遮阳,还可以悬挂横幅、挂高音喇叭,那是原方集公社开大会、唱戏、批斗家庭成分不好的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想起来感到惋惜,如果现在保留着,说不定是人们游玩的好景点。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不知那一年,方集公社更名为方集乡,大队更名为行政村(当时方集乡所辖十一个行政村),没有正名十几年。撤区并乡后,方集乡并入巢湖市现在唯一的庙岗乡,不几年,原方集、浮山、九龙三个行政村合三为一,统归方集行政村管辖。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偶尔回趟老家,我都要到方集去望一望,寻找儿时的记忆,除了逢集热闹一些,平时比较冷落,过去方再举家早点店的狮子头、拌千张小菜见不到了,方培圣家的包子、三尖也尝不到,由此是最有名挂面的手艺人方必栋据说在今年也去逝了。方集公社过去的单位无一存在,过去的小学、初中也撤并了,总有点惆怅和失落感。虽然过去的方集行政村给我的印象脏、乱、差,但记录着那时方集十八个生产队,几千人口生活、工作的变迁。不管是一分为三,还是合三为一,这都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吧。


巢湖庙岗乡方集村的变迁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方集原有的十八个自然村,由国家投资,村村通水泥路,家家门前铺了彩色砖,每条路有路灯,给人感觉整洁、漂亮,是真正的美好新农村,过去的林场,现在成了几栋白墙青瓦“浮槎山庄”,供人们周末休闲观光时好去处。方集村在去年荣获安徽省“生态文明村”殊荣。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