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_樂樂
王猛出生於青州北海郡,就是今天的山東壽張,當時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已經席捲中原,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王猛在幼年時代就跟隨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輾轉來到今天河北魏縣定居。
在兵荒馬亂中,王猛刻苦學習,手不釋卷,博覽群書,逐漸成為博古通今的有識之士,他在家中靜觀風雲變幻,像諸葛亮一樣出山等候明主。
第一:初遇貴人
王猛成年後,北方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石勒去世後,他的後代為了爭奪皇位,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候另外一個少數民族氐族首領苻洪開始在歷史舞臺出現。隨著苻洪力量的強大,對東晉的發展構成威脅,公元354年,東晉恆溫出兵討伐苻洪,此舉得到東晉百姓的大力支持,此時的王猛看到恆溫受到百姓的愛戴,便身穿麻布短衣,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讓王猛說一下當前的局勢,王猛口若懸河,滔滔不斷,桓溫點頭稱讚,稱他為當世奇才,給與很多賞賜,並封官進爵,王猛覺得在東晉朝廷裡,自己很難有所作為;當時桓溫野心特別大,有可能會奪取東晉的江山。跟隨桓溫肯定會玷汙清名。於是返回家鄉繼續隱居讀書。
第二:王猛下山
苻洪去世後,苻生登基,這位殘暴的皇帝以殺人為兒戲,不過也沒有享受皇帝寶座多長時間,便被趕下臺,這時期歷史上有名的前秦皇帝苻堅登上歷史舞臺。苻堅是前秦一位有名的君主,他十分羨慕漢族的文化,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中的佼佼者。
苻堅向尚書孟婆樓尋求除去苻生的計劃,孟婆樓將王猛推薦給苻堅,苻堅遇見王猛如魚得水,王猛輔助苻堅一舉拿下苻生,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嚴刑明法,除暴安良,改革吏治,選賢任能,大力發展生產,在王猛的主持改革下,前秦出現了一派嶄新氣象,國力大增。
第三:東征西戰
前秦建元二年,王猛與前將軍楊安率軍二萬進攻荊州,東晉軍隊不得不出兵營救荊州,趁此機會,前秦軍隊捋奪一萬多人返回。建元三年,西部羌族叛亂,王猛等率兵征討,斬殺前涼軍卒一萬餘人。
建元六年,王猛率軍三萬伐燕,在石門等地大破燕軍,與此同時施展計策燒燬了地方的輜重,使得對方不得不與前秦決戰,依靠前秦將士的勇猛和奮戰,最終攻下了鄴城,前燕滅亡。
第四:死於憂勞
多日的勞累加上東征西戰,王猛積勞成疾,於前秦建元十一年病倒了。皇帝苻堅親自為王猛祈禱,苻堅見王猛病危,趕緊詢問後事。王猛對苻堅說:“晉朝雖然地處江南一角,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已經投降的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們的仇敵,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但是苻堅沒有聽從王猛的勸告,後來對東晉發起了攻擊,損失慘重,風聲鶴唳。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之後前秦走向了瓦解和滅亡的道路。
歷史憑欄處
王猛何許人也?如何稱得上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稱號?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家於魏郡。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於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鬚髮皓然,踞胡床而坐,左右十許人,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這是《晉書》中關於王猛的介紹。很明顯,這裡為王猛的經歷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大意就是說,王猛家境貧困,很小的時候為了謀生不得不編簸箕賣。一次,有人買他的簸箕卻藉口無錢,便要他跟著去家裡拿錢。然後遇到一高人,給了他十倍的錢,還說他將會成為王公,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當然,這種傳說,我們可以權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做不得真。畢竟,古人為了凸顯某些歷史人物,總是喜歡強加一些神話色彩在其中,已經見怪不怪了。
不過,王猛幼年確實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當然這都拜歷史上著名的後趙奴隸皇帝石勒所賜。此人生性殘暴,其各種慘無人道的事蹟已經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片瓦不留。
就這樣,王猛只好四處流浪。正所謂,人窮志不短。
在別人都在千方百計填飽肚子時,王猛卻寧可餓著肚子也要讀書。在極其艱難的情況,竟然遍讀經史子集。雖然肚子在捱餓,但是精神上卻異常充實。當然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危險性,很有可能會步顏回的後塵。但是王猛很幸運,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了下來。
和古代的文人一樣,學習文化知識的目的自然是要學以致用,畢竟古語有云: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王猛是個聰明人,他明白,要選擇一個明主而伺,切不可看走了眼。在跟隨苻堅之前,已經有桓溫和徐統等人招納過他。但是後兩人一個在他眼中格局不夠大,另一個和自己救人濟世的情懷不一致。就這樣,一等就是好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那個命中的男人——苻堅。
苻堅確實是王猛命中的男人,也正是苻堅對王猛毫無保留的信任,才讓王猛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番,這一不小心,就成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美名。
後來,就有“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的說法。謝安我們都知道,東晉名士,官拜宰相,淝水之戰一戰成名,這當然就是後話了。
在苻堅的支持之下,王猛的人生簡直如同開掛。
前秦在苻堅接手之後,就是一個妥妥的爛攤子,身處極為惡劣的環境。周邊強敵環伺,鮮卑人、羌人、匈奴人等等,無不對後起之秀的前秦政權虎視眈眈。相較於外患,內憂更甚。前秦內部豪強世族割據一方,完全把持了吏治。
王猛上任後,先是勤修內政,打擊士族豪強的囂張氣焰,給民眾樹立了信心。而後,興修水利,鼓勵耕織,嚴格法度,制定律例,招賢納士。王猛為前秦制定了各種利於經濟發展,人才利用,以及滌清吏治的方針政策。他的這些措施,很快讓前秦變得富強起來。國內的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就是處理外患。
王猛不僅有出相之才,竟然還有出將之能。
面對強敵前燕,王猛親自率軍攻打,而且僅僅以數萬人馬,便將前燕的十幾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收服了前燕之後,王猛更是馬不停蹄將周邊鮮卑族、羌族等建立起來的國家一一剿滅,將前秦建立成西到中亞,東至東海的強大國家。
然而,可惜的是,多年的操勞讓這位從屌絲一舉逆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將相之才積勞成疾,最終不治身亡。
王猛的一生,前一段顛沛流離,生活困苦,卻能胸懷大志,不為生活的艱難而低頭。經過自己的努力,守得雲破天開,成就了一番傲人的偉業,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Crazy歷史
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王猛的才幹。單論才幹,不下於諸葛亮的多了去了。僅僅諸葛亮死後到隋末這四百年就至少有王猛、蘇綽、高熲這三個人在治國理政上可以和諸葛亮相匹(至少史載的治國成效差不多),其中王猛的軍功恐怕還高於諸葛亮。這還僅僅只是股肱臣,帝王中才幹不下諸葛亮者恐怕更不少。拓跋燾一統北方,劉裕氣吞萬里,拓跋宏志在革新,宇文邕吞滅北齊,哪個做的比諸葛亮差了?
天下奇才級別的能力是諸葛亮名垂宇宙的一方面,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知乎上的人天天噴司馬家這裡不是那裡不是,但至少司馬炎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那就是官方下詔整理諸葛亮集,比之《周誥》,這就相當於把諸葛亮等同於周公了。只可惜諸葛亮集到今天大多都失傳了,否則我相信這十多萬字的龐大資料庫可以更好地把一個千古名臣的風骨呈現出來。司馬炎在這件事情上當得起【自古以來,未之有也】,三國之前哪有大一統政權把一個敵國重臣的言行拿來系統整理讓群臣學習的?
我相信諸葛亮集所呈現的內容很大地影響了諸葛亮的後世地位。人們要推崇一個人,首先得全面地瞭解這個人。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比起別人就有了十多萬字的優勢。再加上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鞠躬盡瘁,從能力到德行幾乎全方面偉光正,又帶有悲劇傳奇的色彩,所以就越來越受到推崇。自明以後市民文化繁榮,三國故事漸漸深入人心,諸葛亮的名望就遠遠超過王猛等人了。
最後必須再強調一次,名氣大和才幹高這兩件事只是正相關係數很強而已,並不是絕對的單調關係。在當今信息時代,流傳廣的歷史作品完全可以起到推廣一個歷史名人的作用。因為一個明朝那些事兒,王陽明被一部分人吹成什麼中華第一三不朽;因為一個走向共和,袁世凱、李鴻章的社會評價直線上升;因為一個秦共帝國,商鞅幾乎成了奠定中華文明的聖人;又因為一個易中天,一箇中規中矩的郭嘉甚至一度成為三國第一謀士。你能提到王猛,不也受到了互聯網輿論的影響?“功蓋諸葛第一人”不就是互聯網時代發明的嗎?你也沒提蘇綽高熲吧。如果真的能出來一個類似於明朝那些事兒的作品,把王猛的生平寫得五彩繽紛,讓他的社會知名度能達到諸葛亮的級別,我還挺期待的。畢竟對大部分人說起王猛,他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一個體育解說,也可能是一個和爸媽鬧掰的學生。
AlmostW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下面我們就逐條學習他的個人特點和精神。
一是勤於學習,文武兼備
王猛出生時恰逢亂世,羯趙和晉朝互相攻伐不休,王猛從小就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養成了堅毅的品格。他在戰亂的年代一邊賣簸箕養活自己,一邊孜孜不倦的學習武裝自己的頭腦,很快就成長為20多歲的小夥子,頭腦聰慧,身材高大,不僅讀詩書還曉軍事,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很快就嶄露頭角。
有一回,王猛遠到洛陽賣貨,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畚箕的人。那人說是身上沒帶錢,請王猛跟他到家裡拿錢。王猛跟著那人走,結果走進深山,被帶到一位鬚髮皓然、侍者環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連忙說:"王公,您怎麼好拜我呀!"於是,老翁給了王猛十倍於常價的買畚箕錢,並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頭細看,才認出原來是中嶽嵩山。 這段故事說明,少年王猛雖然身在泥塗,卻已被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發現了。那位老翁大概是個留心訪察濟世奇才而又有先見之明的隱士,就像張良當年遇到的黃石公一類人物。
二是高人舉薦,善擇良木
他曾經出遊後趙國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達官貴人們沒有誰瞧得起他,唯獨一個"有知人之鑑"的徐統"見而奇之"。徐統在後趙時官至侍中,召請他為功曹(郡守或縣令的總務長官,掌人事並得參與政務)。王猛遁而不應,隱居於西嶽華山,期待明主的出現,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攻入關中,時年29歲的王莽也跑到關中看熱鬧並拜見了桓溫。博學且對時局瞭解通透的王猛,一席話就點破了桓溫的心事,即桓溫根本無心北伐,而是想借北伐的名義博取聲望,擁兵自重。感慨的桓溫想邀請王莽跟他一起回東晉當他的幕僚,王莽當然拒絕了他,因為他知道有不臣之心的桓溫並不是他想要輔佐的雄主,況且看中出身的東晉朝廷也沒有他施展才華的空間。
苻堅在向呂婆樓請教時,呂婆樓向他推薦了這個奇才王猛,於是苻堅派人去請王猛出山。苻堅是一名仰慕漢文化,又胸懷大志,想要一統天下解民倒懸的明主。初次見面,兩人竟一見如故,對這些治國方略更是有著共同的看法,苻堅很是欣賞坐在他旁邊的這個王猛,甚至還說遇見王猛有如當年劉備遇見諸葛亮一樣,而苻堅所言也征服了身旁的王猛。在苻堅完全的信任下,王猛就像是苻堅身邊的“諸葛亮”,經常為他出謀劃策,開始了創造屬於他的奇蹟。
三是亂世用重典,整頓吏治
王猛首先整頓治安,把在首都為非作歹的氐族權貴抓起來處死,並告誡作為皇帝的苻堅不要有太多的婦人之仁,亂世當用重典,這有效的打擊了氐族內部不服從苻堅的勢力的囂張氣焰。同時他又命令各級官員把按照科目薦舉名為孝悌、廉直、文學、政事的人才,上報中央,並同時制定了一套獎勵和懲罰官員的機制,他不拘一格任命賢才的舉動,團結了當時北方各族的人心,前秦帝國在良好的吏治下走上了正軌。
四是發展內政,四夷賓服
王猛擅長消弭民族矛盾,他廢除了後趙“胡漢分治”的政策,鼓勵民族融合,並嚴厲懲罰地方將領報復其他民族的行為。這讓匈奴、鮮卑、烏桓、羌、羯諸族紛紛歸服,有才幹者皆被委以要職,“四夷賓服,湊集關中,四方種人,皆奇貌異色”。他還狠抓水利建設,獎勵農桑,努力發展社會生產。為解決關中少雨易旱問題,前秦政府徵調豪富僮僕三萬人開涇水上游,鑿山起堤,疏通溝渠,以灌溉梯田及鹽鹼地,“百姓賴其利”。於是,荒蕪多年的田地重長五穀,空廢多年的倉庫又滿帛粟,前秦立國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了。
五是平叛滅燕,統一北方
前秦帝國在苻堅和王猛的配合下日漸強大,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拱於上”,(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空前強大的前秦在王猛的領導下,向北擊破了鮮卑代國政權,向西消滅了漢人的前涼和仇池,同時還平定了內部的叛亂。在這之後,又利用前燕大將慕容垂叛逃的機會,果敢出兵,以六萬步卒打破30萬前燕鮮卑鐵騎,一舉統一整個中國北方,使前秦天下“十分有其七”,成為當時最有可能統一整個中國的勢力。
六是創業未半,積勞成疾
然而天妒英才,功蓋諸葛的王猛也逃不過諸葛亮一樣的命運。軍政一把抓的王猛,終於積勞成疾於在前秦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倒了,帝國頂樑柱的倒下讓苻堅魂不守舍,他大赦天下並親自為王猛祈福,然而這並不能讓王猛的病情改善。在王猛臨死前一個月,突然迴光返照的好起來,此時的王猛卻十分的憂心。他在彌留之際反覆叮囑苻堅要小心國內異族大貴族有反叛的危險,有其是像慕容垂這樣的人。同時還囑咐苻堅不要婦人之仁,莫要輕信他人,也不要討伐東晉,因為東晉正統仍在,討伐東晉不會有好結果。
七是淝水之戰,付之一炬
“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淝水之戰成就了謝安,也是將凝聚著王猛畢生的智慧和心血造就的前秦斷送,也是王猛九泉之下的遺憾。苻堅只堅持了半年不到就犯下大錯,將兩人攜手打造的江山付之一炬。不知泉下有靈的王猛,會不會批評苻堅這個把他當做兄長,老師,知己的皇帝呢?王猛相比也很後悔自己除掉慕容垂等人的計謀沒被苻堅採納吧,但是正是由於苻堅這種性格,王猛才能如魚得水發揮自己的才能。倘若上天再給王猛十年,中國歷史就將完全改寫。王猛創業未半而中道病死,這或許也是天意吧!
後世地位: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及至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代表人物的范文瀾先生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對王猛也曾讚賞有加,他說:“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