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提到浙江面,你想到什麼?

如果是勾火顛鍋端出來一碗充滿煙火氣的

「片兒川」,其實你只掀開浙江面的冰山一角。

就算被北方人嘲笑成矮子裡面拔將軍,低調的浙江面還是必須留下姓名。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上過舌尖的片兒川, 浙江面食的代表 。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沒來浙江,你不會知道南方還有這麼熱愛吃麵的地方。

每個縣市至少都有一種面。浙北的長興人把麵條往沸水裡輕巧一挑,撈出來還夾生的「幹挑面」拌上豬油醬油就極香;浙中的蘭溪人把黃牛肉與鹹菜一通爆炒,也不知道和擀了三小時的白麵哪個口感更好;還有諸暨次塢打面、溫嶺石塘敲魚面等十幾種各領當地風騷……

只有真正瞭解浙江的人才知道,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長興幹挑面

以省會為例,杭州擁有30000多家麵館。300多人就能擁有一家麵館,普及率比便利店都高。在浙江的其他城市,大街小巷的麵館數量也不會讓北方人失望。

在浙江人心裡,面大概處在「Brunch」的地位,態度曖昧。

麵條湯湯水水不如米飯頂飽,但又比餛飩之類麵食小吃正經。於是麵條隨時出現在早中晚,恰到好處地填滿人們欲拒還迎的肚腸。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浙江的麵館往往從早上開到晚上。在長輩印象裡,米飯是一定要在家裡安安穩穩吃的,而麵條則是快餐式的選擇,好像把麵條當作補充主食的小三。圖源@企鵝吃喝指南

「北方人重麵條,南方人重澆頭。」這是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浙江面條自成一餐江湖,既保留北方性格,也染上江南風雅。

澆頭涵蓋山海風味,以各地物產為準。

鹹菜,是浙江面提鮮抑腥的通行法則。滷澆可及鴨頭雞爪豬大排,炒澆涵蓋各式下水河鮮,其間還能夾雜四時蔬肉……浙東沿海的海鮮,尤其獨當一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浙江面的澆頭。浙江人有著商人般的精明,一分錢一分貨。一般點個鹹菜肉絲麵、排骨麵就不錯了,一碗上百的三蝦面之流,奉行樸素主義的浙江人很難接受。

舟山甬臺溫流行的海鮮麵,是澆頭豐富度與奢侈度的極端體現。

群英薈萃,海鮮開會。在鋪滿黃魚淡菜梭子蟹、蟶子花蛤皮皮蝦的櫃檯前別猶豫,不點上三四種海鮮與麵條同臺競技,不足以感受浙東漁民的豪放。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台州的海鮮麵。海鮮麵豐儉由人,但只要有錢,麵館老闆能為你下五洋捉鱉。

追求麵條本身的口感,也是浙江面心照不宣的共識。

蘭溪手擀麵,老闆要凌晨四點起來擀上三小時面;諸暨次塢打面,要用一米長、四五公分寬的棍子壓制數小時……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蘭溪手擀麵,麵條有稜角邊,湯底醬香濃郁,相當符合北方人的麵條觀。

義烏浦江一帶的「蕎麥老鼠」,與山西貓耳朵隔空呼應,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偉大發明。

蕎麥麵團和好拉成拇指寬麵條,大拇指與食指揪下寸段,往米篩上一按一滾,能形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的獨特口感。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蕎麥老鼠。

配菜一般是蘿蔔牛肉。

蘿蔔刨絲口感順滑,與蕎麥的淡淡苦味相得益彰。呈圓筒狀的蕎麥老鼠淌著一汪湯汁,不管從哪個角度咬下,都是對舌尖的極大激賞。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蕎麥老鼠。煮的差點意思,不用加這麼多配料,甚至一碗清湯蕎麥老鼠就可以。

澆頭、麵湯與麵條,浙江面不動聲色地融合南北。

雖然以米飯為傳統主食,但有家鄉面條滋潤的日常才叫生活。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為什麼要吹爆浙江面?

中山中路上的羊壩頭西北人家,帶來清真人民公認的好羊肉,也帶來正宗的拉條子。

湯紅面白的拉條子呼嚕嚕入口,你能感受到南北方人在舌尖上的萬里相逢——這分明和浙江中部流行的手拉麵形神合一!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西北人家的面。巧的是,浙中的手工拉麵粗細、口感與製作方法都與其相似。圖源@大眾點評jae0925

浙江各樣的面,不過是北方人定居南方後,融合在地風物的又一次創造。

東晉南宋兩次南遷,麵條得以由北往南擴張勢力。浙江並不像蘇州一馬平川,從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往南山區阻隔,受到江南水鄉影響越弱,麵條原生性就越強。

浙江正處於小麥文化的末梢,往西是吃米粉的江西,往南則是吃番薯粉的福建。在麵條文化的最後根據地,北方人創造出了燦爛的浙江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台州臨海的割麥蝦,像不像浙江版的刀削麵? 杭州往南,浙江人對面條的改造一般僅限於澆頭。越地處於文化窪地,更容易接受外來事物。

浙北端的是正統蘇式面。

秋風起,杭嘉湖平原沒有一碗酥羊大面最難將息。酥羊大面,與蘇州時令限定的三蝦面異曲同工。

大鐵鍋裡咕嚕咕嚕的紅燒羊肉做澆,一碗二兩細面,只是飽腹與解膩的配角。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酥羊大面。湖州南潯的鴨絞面與雙交面,新市練市與桐鄉的酥羊大面,無非都是蘇州麵食文化在浙北的落地生根。

杭州開始了「燒面」,一鍋一燒,湯麵合一。杭州融合南北作為分界點,往南的麵條、澆頭變得越來越不講究湯清面靚的規制,連名字都以做面方式而不以澆頭命名。

杭州人是出名的愛吃麵,但杭州也是出名的麵食窪地。片兒川、拌川還是什麼蝦爆鱔,杭州以南以北的所有浙江人,都對它不感冒。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腰花拌川。浙北人看不習慣用腥臊的下水做澆頭,浙南人則不愛杭州的機器鹼水面。杭州面融合南北,結果都不討好。

浙中人民最熱衷追求麵條的彈韌口感。杭嘉湖以南,本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江南水鄉。廣袤的山區反而非常適合種植小麥、蕎麥、紅薯等五穀雜糧。

浙東的天台,除了擁有餃餅筒、糊拉汰、麥餅等各種麵食,當地最普通的「雞子面」,也用鮮雞蛋汁代替水與麵粉同擀,想這辦法就是為了燒熟後面條的筋道口感。

吃過山陝諸多面食的美食作家王寒形容,「這種手打面非常好吃,充滿精氣神,不像什麼筋斗面之類的軟綿綿,溼答答沒有一點力氣。」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新榮記的雞子面,也叫索麵,廣泛流行於浙南。天台是台州下屬縣,北方移民構成了當地居民的基礎,擁有豐富的麵食文化。

金衢盆地再往南,福建族群的增多讓面開始徒有其表成了泛稱

海魚取肉敲成茸做面,溫嶺人叫它「敲魚面」;紅薯粉絲代替麥面,台州人叫它「豆麵」;粳米制成米漿攤平蒸熟,切出來叫「米麵」。

北方人鍾愛的麵條,終於在浙南山區停止了擴張。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浙南受福建人影響,開始吃番薯粉,粉面沒有很明確的對立。圖為炒番薯粉,比溫州炒粉絲還好吃的食物。圖源@又又又又藍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浙江哪裡的麵條最好吃?

臨海丨麥蝦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麥蝦,最具代表性的臨海小吃。

嚴格說來,麥蝦是麵疙瘩。一小坨一小坨用刀割下,狀如大蝦,臨海人取的這個名字詩意而美好。面坨坨下鍋,在沸水裡翻滾沉浮,配上黑亮的香菇、透白的蘿蔔絲、青綠的蒲瓜絲、各色小海鮮,面與澆頭都很優秀。

長興丨幹挑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不同於江南人的湯湯水水,祖籍多為北方,性子耿直的長興人偏愛幹挑面。幹挑面師傅眼疾手快,豬油醬汁鋪底,滾水鹼面挑拌,幾分鐘就給你端出一碗來。

幹挑面吃得是個簡單爽利,韌性十足。澆頭也簡單,蘿蔔雪菜到滷蛋、肉圓、牛肉,豐儉由人。錢塘江以南,再無這樣有味韌口的鹼面。

東陽丨沃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東陽,那個東陽橫店影視城比東陽名氣還大的地方。

走出去做紅木生意以前,東陽極窮。人們習慣把吃剩下的菜、湯用來煮麵條,然後加入番薯澱粉製成糊面,沃,即是形容麵條的這種狀態。肉絲、木耳、河蝦、肚絲、蛋絲和麵融為一體,口感豐富。

義烏丨拉拉麵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用說話如吵架的義烏方言讀拉拉麵,有一種俏皮感。

義烏人民是隻認手工拉麵的,揉好麵糰待用,來回摺疊扯上幾十次,一塊麵團能拉出一整碗麵。手工面用來炒麵極佳,但湯麵更常見。講究些的湯麵放進砂鍋裡,與鹹菜、醬排等一起燒,湯頭入味醬香濃郁,麵條Q彈爽滑。

諸暨丨次塢打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打面的秘訣在一個打字。和好麵糰,打面師傅用一根一米多長、直徑4-5公分的棍子,一上一下跳動打面,捶打兩三個小時的麵糰,也產生出了韌勁。

各種時蔬、肉絲雞蛋的澆頭現炒,與面同燒,有得是湯麵合一的美味。

椒江丨薑湯面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台州人的薑湯面實在是太過個性,以至於你吃完提起這三個字都瑟瑟發抖。

薑湯面其實是海鮮麵的一種,不過要以生薑熬汁調味。在以前,一碗薑湯面是台州人的坐月子必備,暖胃驅寒。薑湯熱氣嫋嫋,澆頭紅肥綠瘦,老臺州們一大碗嘩啦啦吃下去,一早上都有了力氣。

杭州丨片兒川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杭州面,無疑處在浙江面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杭州面也不是一無是處,日常的煙火氣是杭州面的最大亮點。有次 在萬松嶺那,吃到一家大眾點評都找不到的無名麵館。就寫了個面字做招牌,早上去吃,澆頭現炒,老闆還會貼心地問你要不要多放點雪菜,那味道樸實美好。

杭州面,就該搬個小凳子在街邊痛痛快快地吃 ,來源於人民,極致在市井。

浙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 上海吃的麻醬拌麵配豬排。說實話,同樣簡單的長興幹挑面配滷蛋好吃多了。

要說浙江面有多極致倒不見得。

更多時候, 浙江的面帶著親和力,樸實而平價地填飽人們的飢腸。

即使銀行戶頭上有800萬的拆遷款,浙江人依然會神色不驚地走進麵店。富豪的生活就是枯燥,至少麵條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