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世凱?

不如一醉1982


在慈禧眼裡,戊戌變法是光緒用來跟自己爭權的一個把戲,所以她不惜一切代價掐滅戊戌變法。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她才明白變法是唯一的宿命,不變法的話中國就要落敗,自己的生死就操控在外國人手中。

變法最關鍵的一步是成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這個任務非袁世凱莫屬了。

袁世凱一直熱衷於維新,並且時時以改革派自居。在他擔任山東巡撫期間,創辦了濟南大學堂,這便是山東大學的前身。袁世凱還在山東創辦了商務總局,任命好友唐紹儀為總局局長。

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紅透半邊天,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就相當於一國的總理了。1902年,袁世凱又身兼督辦政務處大臣、練兵大臣、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職務,號稱一身兼任八大臣。

袁世凱是在天津小站練兵發家的,這次手握大權,重中之重還是進行軍事改革。

在練兵上,袁世凱主要借鑑德國和日本的經驗,綜合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訓練方法。首先在兵源上,袁世凱就要求得非常嚴格,第一要求身\\_體素質好,第二要求是良民,有固定的戶籍。袁世凱不收遊民,不收流氓,因為這些人不守紀律很難管理,再說了袁世凱準備提高士兵待遇,選擇良民的話直接將士兵的工作與家庭的生活掛鉤,不怕他們不認真。

在我們印象裡,當兵的似乎很牛,但其實清朝的士兵境況並不好,工資待遇不高,社會地位不行,退伍後往往還會受到地痞流氓的欺負。對這些問題袁世凱也很清楚,他想出了一系列的解決辦法。首先,他提高士兵的待遇,將士兵的每月工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交給士兵,一部分寄給士兵的家裡。同時,袁世凱還讓各地方官善待士兵的家屬,免除他們一部分徭役。

袁世凱專門成立了軍政司,負責處理練兵事宜。同時,他還將軍隊分成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種。

此外,袁世凱還對軍營編制進行了一些改革。清軍一般是以營為單位,袁世凱卻創建了近於現代化的軍隊編制。他以兩鎮為一軍,一個鎮相當於一個師,每鎮統轄步隊二協、馬隊一標、炮隊一標、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全鎮官兵共12512人。統率一軍的叫總統或軍統,統率一鎮的又叫做統制或翼長。

袁世凱將自己新創建起來的軍隊稱為北洋常備軍,王士珍擔任第一協統,相當於旅長。

第二支新兵練好後,馮國璋擔任第二協統。袁世凱還有一個幹才叫段祺瑞,袁世凱是很看好段祺瑞的,可惜段祺瑞是武人出身,不會筆試,儘管袁世凱很想讓他當上第三協的協統,可惜他就是考不上。

根據袁世凱的規定,只有考試通過的人才有資格擔任這個職位。段祺瑞的軍事才能是得到袁世凱肯定的,可惜過不了筆試這關,怎麼辦呢?袁世凱後來想了個辦法,將試題提前洩露給段祺瑞,就這樣,段祺瑞當上了協統。

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就是所謂的北洋三傑。

由於袁世凱過人的練兵能力,朝廷精選出三千八旗子弟兵,讓袁世凱訓練。袁世凱將這三千八旗兵設置為京旗常備軍,還提議讓滿人鐵良帶領這支軍隊。

當袁世凱把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交給鐵良時,鐵良深為佩服袁世凱,袁世凱這個人不僅會練兵,還會做官。他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知道隨著自己的崛起,慈禧一定會猜忌自己,所以千方百計讓滿人掌管京旗常備軍。

隨後,朝廷又命令各省督撫派人到天津學習袁世凱的練兵技術,這對袁世凱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但老於世故、久經官場的袁世凱多了一個心眼,他在想,慈禧讓各省的人跟自己學習練兵,難道她不擔心自己門生故吏滿天下嗎?所以保險起見,應該建議朝廷設立一個專門練兵的地方,由慶親王奕劻提這個頭,自己以顧問的身份來練兵,這樣就可以避免太惹眼。

1904年,在徵得朝廷同意後,袁世凱開始了擴軍計劃。

他先在山東、河南、安徽招募了幾千壯丁,練就了一鎮的兵馬。後來,袁世凱又盯上了張之洞的自強軍,通過各種手段將自己之前的武衛右軍一部分人馬和張之洞的自強軍合編為一鎮,並接管軍事領導權。

至此,北洋軍已有六鎮的兵馬。袁世凱很清楚,這點兵力跟西方列強相比仍然不值一提,所以他不斷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

1906年,袁世凱在保定成立了陸軍軍官學堂,後來的民國“總統”蔣介石就是畢業於這個學堂,由此可見這個學堂對於近代中國軍事的影響力。

袁世凱不滿足於北洋新軍的稱號,請求朝廷將自己的六鎮兵馬改名為陸軍一鎮、二鎮、三鎮、四鎮、五鎮、六鎮。為了向全國人民展示自己軍隊的戰鬥力,袁世凱決定找個時間來演習,演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國內外很多軍事家都在一旁觀看,紛紛誇獎陸軍六個鎮的戰鬥力。

這次演習讓袁世凱名聲大噪,成為了國際軍事界明星。

隨之而來的是軍隊的擴大,他的軍隊很快就擴展到九萬人。由於這些軍隊很像是袁世凱的私人衛隊,所以引起了朝中一些守舊派的不滿,很多人向慈禧進言,說袁世凱已經威脅到大清的江山,最好是除掉。

不過,當時朝中第二把手奕劻是袁世凱的好友,他早已被袁世凱買通,所以使勁為袁世凱說好話。一時半會兒,袁世凱倒也沒有什麼危險。

袁世凱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慈禧對自己的崛起是很不放心的,他很想知道慈禧的態度,但是怎樣才能知道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慈禧身邊的太監來了解,李蓮英是慈禧最信任的太監,袁世凱首先想到賄賂李蓮英。不過,李蓮英權傾天下,跟慈禧的關係太近了,一個不慎,可能就會好心辦壞事。

所以,袁世凱把收買對象重點鎖定在馬賓廷的身上,馬賓廷也是一個太監,地位比李蓮英要低很多,跟慈禧的關係不是特別近,但是也能跟慈禧說上一些話兒。為了籠絡住馬賓廷,袁世凱甚至和這個太監做拜把子兄弟。由此可見,袁世凱這人做人做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袁世凱畢竟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慈禧就算懷疑他,也不敢拿他怎麼樣。再說了,袁世凱處處小心,也算是個識時務的人吧!就這樣,袁世凱做了五年安穩的總督。

1906年,社會又開始動盪起來。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宣傳“驅除韃虜”的思想在全國各地得到響應,同時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潮開始湧入中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君主專制感到不滿。

排滿潮流的出現引發了滿族貴胄的恐懼感,袁世凱是當時最有勢力的一個漢人,他們很擔心袁世凱最後會成為端掉清朝的那個人。而且,袁世凱也是主張君主立憲的,他曾上書實行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還要求清廷撤銷軍機處。

袁世凱的做法引起了慈禧的反彈,君主立憲制想也別想,撤銷軍機處也不可能。慈禧不僅沒有按照袁世凱的要求去做,還將兵部改為陸軍部,任命鐵良擔任陸軍部尚書,此舉等於是用鐵良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

很多傳統保守的漢人官僚也對袁世凱很不滿,最典型的莫過於軍機大臣瞿鴻機。瞿鴻機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士大夫,他是一個清官,信奉忠君愛國的思想。袁世凱想要拉攏他,幾次給他送上厚禮,都被他拒絕。

除了瞿鴻機之外,朝中還有很多大臣指責袁世凱位高權重,已對君權構成威脅。

袁世凱看到自己終於引起了清廷的不滿,也算是識時務,主動請求朝廷撤去自己身上八個兼差,還請求清廷收回自己陸軍一鎮、三鎮、五鎮和六鎮的兵權。袁世凱這麼做本是以退為進,希望慈禧信任自己的忠心,並繼續讓自己掌握兵權。他萬萬沒有想到,慈禧居然連客套話都沒說,直接接受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袁世凱一下子就失勢了,不過他根基深厚,隨時都有可能東山再起。


新銳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袁世凱一生是非常複雜的,難以一句話說清楚。

薩沙簡單說一說。

第一,袁世凱在朝鮮

袁世凱在朝鮮的12年內,大體還是不錯的。

他主持平定了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維持了朝鮮的存在,也維持了滿清在朝鮮的利益。

但是,袁世凱在朝鮮樹敵太多,導致朝鮮很多力量對中國不滿意,認為袁世凱是朝鮮的太上皇,最終這些力量大多投靠日本。

袁世凱在東學黨起義時,處理不利,錯誤判斷了日本的野心,認為日本短期內不會大舉進攻朝鮮。

這個誤判,對後來甲午戰爭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

日軍因此先一步大舉開入朝鮮,集中了大量兵力。清軍倉促趕來,無論兵力和火力都不佔優,最終導致了一連串的失敗,退過了鴨綠江。

但話說回來,將板子打在袁世凱一個人頭上也是沒有道理的。

畢竟袁世凱大體如實介紹了朝鮮的情況,朝中的大臣則負有決策權,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訓練新軍

就訓練新軍上,袁世凱是有比較大的貢獻的。

如果不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就不會存在清軍的近10萬武衛軍新軍,也不會有後來的北洋系。

自然,你不論袁世凱出於什麼目的,但幫助滿清建立了新式部隊。

如果不是有這支武衛軍,後來庚子事變的清軍怕是連招架幾下都頂不住,像鴉片戰爭一樣直接兵敗如山倒了。

而武衛軍在庚子事變中,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的,也有過幾次和洋人的激戰。

第三,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是事實,這個是他的一大汙點,也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

但話又說回來。

如果袁世凱參加戊戌政變,支持光緒,那又會怎麼樣?

以袁世凱麾下區區武衛右軍不到1萬人,如何同平津地區近10萬清軍對抗?

況且武衛右軍的補給和彈藥也依賴朝廷補給,這樣一打等於孤注一擲,顧前不顧後。

且不說武衛右軍的官兵有多少人會支持,就算人人拼死作戰,開戰後勝算也不大。

甚至很有可能重複張勳的模式,全軍迅速瓦解,袁世凱自己也保不住性命。

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作為一個軍閥,是絕對不可能幫助光緒的。

譚詞同他們去找袁世凱,屬於對袁絲毫不瞭解的誤判。

第四,庚子事變

庚子事變之前,袁世凱就認為縱容義和團殺洋人,必然遭到洋人出兵報復,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袁世凱來到義和團發源地山東以後,對義和團毫不留情。

就是因為袁世凱的霹靂政策,加上他將武衛右軍擴大到約3萬人的規模,洋鬼子最後沒有殺入山東。

就這點來說,袁世凱對山東人民是有貢獻的。

至於他在庚子事變期間,在山東按兵不動,雖然是出於私心,也防止山東被洋人藉口攻擊,還是對山東人民有貢獻。

第五,新政

庚子事變後,袁世凱在慈禧命令下,進行了一些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這些也是對國家有所貢獻,但因袁世凱沒多久就被搞了下去,所以新政起到的作用還是很悠閒的。

第六,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袁世凱客觀上是有功的。

自然,袁世凱明白如果消滅了革命黨,他的下場肯定也是一個死,滿清權貴不會放過他。

所以袁世凱選擇聯合革命黨掀翻滿清,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客觀上還是使得滿清最終支持不下去以後退位,結束了中國5000年的封建統治。

就這點來說,袁世凱也是有貢獻的。

第七,民國後的種種手段

從此刻開始,袁世凱就沒有什麼閃光點了。

為了爭權奪利,袁世凱架空又廢除了民國的共和制度,消滅國民黨,打擊國內擁護共和的力量,最終成為權力無邊的大總統。

這種行為,就是歷史的倒退。

這是袁世凱的汙點,這個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第七,中日民四條約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袁世凱試圖和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具體內容

1.在山東,日本不僅得以繼承德國的一切利權,還得到中國政府關於山東內地或其沿海島嶼一概不租讓於外國等許諾。

2.在南滿,日本得到延長租借地及鐵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來並經營農工商業及租用土地等權利。

3.在東蒙,日本得到其臣民與中國人合辦農業和附屬工業等權。

4.漢冶萍公司可與日本資本家商定合辦,中國不將該公司充公、收歸國有或使其借日本以外的外資。

5.在福建,中國政府答應不允許外國在沿岸地方設造船所、軍用貯煤所及海軍根據地,也不借外資自辦。

《民四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侵略勢力在滿蒙、山東得到鞏固和擴展,在華中華南也有所增進。

這是標準的賣國條約,也是袁世凱的汙點,這個也沒有質疑的必要。

第八,軍政手段的失誤

作為軍閥,袁世凱故意讓北洋軍系統內部各自為政,沒有出現唯一可以取代袁世凱的領袖。

即便所謂的二號人物段祺瑞,也根本無法和袁世凱相比。

更慘的是,袁世凱部下馮國璋、吳佩孚等人實力上都是用兵輜重的土皇帝。

這為民國隨後的長達20多年的軍閥混戰,埋下了最大的隱患。

事實上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立即四分五裂,互相攻打,把中國搞得一塌塗胡。

這是袁世凱的另一個汙點。

第九,稱帝

稱帝是袁世凱汙點的最高峰,古往今來都有統一的評價,這個薩沙也不多說。



可以這麼說,袁世凱是個爭議人物,但總體過大於功。

他的一切出發點,基本都是為了自己或者小團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國家民族。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袁世凱稱不上是個偉人,這是個強人而已。


薩沙


1916年6月6日,一代梟雄袁世凱因尿毒症在絕望與苦惱中死去,享年57歲。袁世凱辭世後,喪事辦的極其風光,也算是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大員們對袁世凱多年培養、提拔的一種感恩。黃興送給袁世凱的輓聯如下,這可能就是袁世凱被稱為“竊國大盜”的緣由及出處吧。但“竊國大盜”代表不了袁世凱的一生。

算的個四十年來世間英雄,突然起了野心,假籌安兩字美名,一意進行,居然想學袁公路。做皇帝僅達八旬三日之長,的確是命短啊,援快活一時諺語,兩相比較,畢竟差勝郭彥威。——黃興

一、棄筆從戎、危機四伏

袁世凱,子慰廷,河南項城人,常被人成為“袁項城”。袁世凱生於儒士之家,其叔祖父袁甲三進士出身,以欽差大臣名督辦江南團練,鎮壓江淮捻軍。袁世凱從小不喜歡讀書,科舉受挫後,決定棄筆從戎,投奔叔父好友李鴻章的門下。

袁世凱由此走上了縱橫海內外、步步高昇的道路,十三年間,袁世凱從一個月薪只有二十兩的淮軍下級軍官直升到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繼曾國藩、李鴻章之後權勢顯耀,實力與聲望在漢臣中均居首位的重臣。

袁世凱在飛黃騰達的過程中對兩件事深感快意,一是在戊戌變法時出賣光緒,投奔慈禧太后,憑六君子的頭顱,成為慈禧寵臣之一;二是在義和團運動時期,坐鎮山東,一面軟硬兼施瓦解義和團,一面策劃東南互保,坐看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駕崩,光緒弟弟載灃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載灃監國攝政。把持大權的袁世凱早已引起滿清貴族的猜疑忌妒,隨後便被革去北洋大臣職務。據說慈禧死後留下遺書,要求除掉袁世凱,袁世凱聽聞風聲,便微服跑到北洋舊地天津。

後來在張之洞、奕劻的力保之下,載灃就以足疾令袁世凱回老家休養,驚慌失措的袁世凱終於躲過一劫。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載灃命北洋新軍南下鎮壓。袁世凱早已清楚清廷的滅亡只在彈指間,遂命北洋軍且走且看。

二、逼迫退位、就任總統

清廷在四面楚國的境況下,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辦理剿撫事務。袁世凱在得到朝廷百萬兩軍費後,指揮對南方革命軍作戰。北洋軍並沒有辜負袁世凱對他們的期望,馮國璋、段祺瑞率領北洋軍取得勝利顯示了袁世凱雄厚的實力。

袁世凱的一班人馬完全替換了以載灃為首的清廷貴族勢力,清政府授袁世凱為同革命軍和談全權大臣,袁世凱當天就命唐紹儀為和談總代表。在之前的革命軍各省區代表大會上,就作出了一個幕後決定,即虛臨時總統之席以便等袁世凱投向革命一方。

在和談期間,孫文回到上海,被各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孫文就任後,迅即覆電袁世凱稱,只要袁世凱扳倒清廷,他就以總統一席相讓。這充分說明了袁世凱和革命黨的各自的實力,此時扳倒清廷非袁世凱莫屬。

為逼迫清室退位,袁世凱讓北洋軍聯名通電,要求清帝退位。為全面解決王公貴族的阻撓,袁世凱在汪精衛的相助下,除掉了良弼。在萬般無奈之下,隆裕太后在與袁世凱商量好退位條件後,向全國宣佈了退位詔書。

袁世凱如願以償的在北京就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之初,國人對這位軍政強人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可以解決國家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但是袁世凱只顧個人的權勢和利益,他迫不及待地一步步清除掉革命黨勢力,不惜以暗殺戰爭手段達到他獨霸職權的目的。

三、復辟帝制、眾叛親離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兩天後不治身亡。通常認為宋教仁的遇刺,與袁世凱有莫大的關係,但這只是猜測而已,不能排除嫁禍與栽贓。以袁世凱的精明與經驗,這麼愚蠢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於是袁世凱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兇手。

各省紛紛通電獨立,袁世凱進行了二次鎮壓,穩定了局勢。一年後,袁世凱在法律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和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的鼓吹下,將共和制改為君主立憲制,改選大總統為皇帝。袁世凱於1916年1月1日舉行了登基大典,將此日定為洪憲元年元旦。

人們只知道袁世凱復闢登基,但卻不知道這是君主立憲制,與君主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制。而袁世凱的君主立憲制被抹去了“立憲”二字,使得人們只知道袁世凱要當皇帝,袁世凱是竊國大盜。這種認識非常膚淺與片面。

袁世凱的“稱帝”激起一片反對浪潮,隨著袁世凱猜疑心的加重,北洋軍內部也出現了反對的聲音。於是各種討袁活動此起彼伏,各國對袁世凱“稱帝”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對袁世凱來說是致命一擊。

內外交困下的袁世凱,在當了83天皇帝后宣佈取消帝制。袁世凱面臨著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的壓力,本來強壯的身體也開始衰弱。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處境,使他從失望轉到絕望。羞愧、憎恨交集,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之後便一病不起,直到死去。

袁世凱的一生極富爭議,但這不能抹殺他對中國近代史的貢獻,不能忽視他對清室退位及穩定全國局勢所起的作用。沒有袁世凱,革命黨是沒有實力推翻清廷的;沒有袁世凱,權力是不能和平移交的。但同樣袁世凱也是有不足之處的,不應該囫圇吞棗的實行君主立憲,不該將權力看的太重。他是“竊國大盜”嗎?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

如果以百分制來計算,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袁世凱可以打80分。

如果人生是一張試卷,袁世凱前面常規題目本來已經拿了100分。

但從1914年開始,他遇到了最後一道附加題:這道題的題目要求是這樣說的:

——如果不做,不扣分,還可以拿100分。

——如果要做,做對了,120分,直接封神;如果做錯了,倒扣20分。


這道題目就是:袁世凱,你要不要真正統一中國?

一生天下盡在掌控的袁世凱,在這道題目上猶豫很久,最後過於自信地選擇了迎接挑戰。

結果,很不幸,他一生,就輸了這一次;而僅這一次,就讓他輸了一生。


縱觀袁世凱一生,關健點有這麼幾個時期:


1882年,23歲的袁世凱隨吳長慶入朝鮮平亂,走上政壇,直至1894年,35歲回國。

在朝鮮十多年間,袁世凱從一名五品同知銜的小官,成為朝鮮真正的“攝政王”,在晚清受盡列強欺辱的日子裡,袁世凱在朝鮮成為另一種列強式存在。


1895年取得小站練兵權,是袁世凱一生最為關鍵的一步,繼而開創了屬於他一個人的北洋時代。


1898年戊戌變法中,他選擇了站隊後黨,從而獲得了慈禧的認可。


1900年的義和團暴亂中,他選擇了“東南互保”,從而獲得了列強的認可。

1908年慈禧死後,他選擇了隱忍不發,度過了人生中最危險的一關。


1911年復出,他選擇了順應時代,力勸清帝退位,與南方談判,確保了中國順利完成從帝制向共和的轉向。


1913年鎮壓贛寧動亂,再次確保中國不分裂。


到這裡,袁世凱基本上屬於一分不失,拿滿了100分。

但從1914年之後,他就開始面對一個重要的選擇:要不要做最後這道附加題?


對於袁復辟稱帝,1萬個人有1萬種罵法,但卻可能連一個人都沒有真正想過: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錢穆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


幾千年的皇帝打倒了,政治變了新花樣。但無論如何,不得不先求國家之統一。
要求統一,便要中央集權。但中央的威信如何能建立?這就成為辛亥以來政治上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若拿不出一個為全國人民共尊共信的東西來,這工作自會感覺到困難。


而今日諸君,試設身處地想想:


1914年,當袁世凱真正想把中國統一起來時,他稱帝自然在情理之中。


須知:那時中國百姓的心裡,都是留著一塊供奉皇帝的位子的。


風談天下


說一件事!清朝未代交權時!有個條款!讓西藏,青海,新疆!蒙古分離出去!!袁世凱死活不同意!硬是保住了中華民族版圖的大統一!(去看民國地圖!比現在大多了!象個桑葉!抗戰前後及建國前後讓蘇聯巧取豪奪了相當東三省的土地版圖!連凍海港(海參威)中國只有這一個。也讓蘇取奪去了!難道袁沒有對中華民族做貢獻嗎???最起碼沒丟疆土!!!


尋道底呢


袁世凱歷史早有定論,看看他發跡史。不就是個不忠不義的竊國大盜嗎。現有人為他開脫說什麼戍戊變法生命受到威脅才出賣的六君子簡直是牽強附噲,袁世凱就是一婊子,小人,他手握重兵,並且是清軍裡最先進戰力最強的新軍,慈禧召他入宮許他以高官厚祿讓他軟禁光緒,並抓捕六君子致使戍戊六君子血灑菜市口,用六君子的血染紅了他的頂戴花翎。出賣他朋友六君子此為不義。在武昌新軍辛亥起義成功後,他帶領幾十萬武裝到牙齒的北洋軍來鎮壓起義軍,先總理,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局,許他以民國總統,讓他趕宣統退位,他做為大清臣子看到民國總統的寶座盡真幹出不忠之事。民國建立後你不忠不義也罷了。當了總統還不行競要恢復帝制,他還真過起了皇帝隱,沒想到真是逆歷史潮流,成了短命皇帝只當了八十三天,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去豐都當棒棒去了。他不是竊國大盜是什麼?我勸有些人講你好聽點是自欺欺人,不好聽點叫史盲,再不好聽點叫歷史虛無主義者,再不好聽點,叫西方帝國主義走狗,在充當西方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和平演變的急先鋒,妄圖篡改歷史,使我們的後代喪失對我國我們的民族近代以來所遭受磨難的認知。


二十八畝地黃文軍


1916年,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憤然離世。留下遺言:“吾不為帝位惜,吾為天下人心惜”。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富強,而得到的卻是國人的誤解。但在歷史中他卻被臉譜化為獨裁民夫、竊國大盜。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首先,袁世凱是一個素有大志的人。袁出生在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從小就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雖學習不佳,但對兵法頗有研究。據說他曾寫過一副對聯: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幅對聯已無法用牛逼來形容,簡直是氣吞山河。問題這時的袁世凱才13歲。由此可見,淵博的知識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得到,而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氣是與生俱來的。1879年袁世凱與徐世昌一見如故,自感在科舉上難有作為,遂資助徐200兩銀子用於考取功名,自己則投筆從戎。不曾想,多年後二人殊途同歸,先後擔任了同一職務:中華民國總統。

第二,袁世凱有雄才大略。另一位與袁世凱同樣有巨大爭議的李鴻章,臨死前向清廷極力推薦袁世凱。後袁被派往朝鮮,在1884年朝鮮的一次政變中,袁當機立斷,一舉擊敗了政變背後的日本勢力。被清末狀元張謇譽為“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本第一人”。十年後,袁目睹了甲午海戰中清軍的兵敗如山倒,遂萌生訓練一支新軍的念頭,這就是小站練兵的開始。清末民初,整個中國內憂外患,但袁世凱的職位卻不斷提升,直至掌權天下。這與他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的。

第三,袁世凱是一位實幹家。這也是一些人認為袁是中國近代化建設奠基者的原因。與孫中山不同,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擔任大總統之後,開國會、興學校,大搞經濟建設,當時中國的各項事業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勢頭。袁提出“埋頭十年,抬頭與日本抬頭相見”的發展計劃。但這一切都被稱帝所打斷,這也成了袁一生最大的敗筆。

客觀的說袁為中國近代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將革命者的治國理念投入到了實踐中去。周恩來接見袁世凱孫子袁家騮時說:“你們出了三個家,你祖父是政治家,你父親是文學家,你是科學家”。這一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袁的評價也會更加多元化。

袁曾自挽:“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既有哀怨也有希冀。袁世凱稱帝當然有自己的私心,但更多的還是對時局的錯判。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不管有心還是無心,袁的一個錯誤讓我們再次與共和失之交臂。無限惋嘆之後,不禁深思:為何中國每次都是錯過?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互粉哦,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素顏歷史


人啊就是這樣功與過要分開,但前提是本職工作和改變也要分開,袁世凱廢科舉,修鐵路,建立警察制度,這都是本職工作,如果換作其它人也會這麼做,國民政府,新中國,甚至各大軍閥自立後都在做發展事情,所以要弄清楚如何區分功與過,其次才是改變評價的條件。

為什麼說孫中山偉大而袁世凱事得其反呢,我認為是正確的。

首先注意,很多人在這裡會走入誤區,用個人能力來評價偉大與否,如果孫中山和袁世凱比較個人能力,那我不好意思,自我感覺袁世凱能力要大的多。

接下來再看看改變行為和改變意願,改變方向。

1、孫中山志在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朝讓社會步入民主。(評價,為公,救國思想,志向正確)

2、袁世凱先鎮壓革命黨,然後斡旋於朝廷於革命黨之間,最後竊取北伐勝利果實。(評價,自私,志在總統位置和權利慾望)

3、袁世凱稱帝並簽訂二十一條於日本妥協。(評價,自私,以主權和領土民族尊嚴換取權利慾望,權利慾望和私心的空前高漲)

4、孫中山再次北伐,袁世凱病逝(評價,為公,徹底推翻中國封建統治)

5、孫中山籌劃建立共產黨和國民黨雙黨共和政體,未實施完,病逝。(評價,為公,倒在民主政體建設的道路上)

所以孫中山被稱為“偉大的革命先驅者”是正確的。歷史對於袁世凱的評價也沒有錯誤。為官者大公無私,多少有能之人倒在這句話上。。。。


鐵板丿勇灬士


評價歷史人物,千萬不能非黑即白、非正即負的臉譜化模式,而應該一分為二、辨正的看待歷史人物,更重要的是結合當時時代的大背景。

袁世凱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其功績在用不流血的手段推翻清廷,興辦洋務、改變中國近代化進程,及舊式軍隊和世界接軋轉形的進程中,因其所處的位置,都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同樣袁世凱的稱帝和喪權辱國"二十一條",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覺得袁世凱應該五五開。


王洪濤6807


一代梟雄還是竊國大盜?關於袁世凱的評論,一百多年來從未停止過。

袁世凱出生於清末這個動盪的時期,他在逼迫清帝宣統退位、結束清王朝統治和建立中華民國等方面都出了很大的力氣,但他也盜竊了這顆勝利的果實。

他接受了“二十一條”,這等同於他的賣國行為被證實。但回過頭想一下:“在晚清這種亂世間生存,誰又能做力挽狂瀾,拯救百姓於水火呢?”

發跡於朝鮮的袁世凱

年少時的袁世凱一心想通過科舉步入仕途,但兩度名落孫山的事實讓他選擇放棄。到了第三次應舉時,敲好碰上清朝的附屬國朝鮮突發兵變,他隨父親的好友吳長慶到了朝鮮,這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他在平定朝鮮甲申政變中有利地挫敗了日軍,打擊了日本試圖登上大陸的野心。在朝鮮的那些年,他的治軍之能初露鋒芒。後來回國後也受到清廷的重用,被委派到天津小站訓練新軍,在軍事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如清末巡警制度的創立就是中國警察制度近代史化的開始。

戊戌政變中的袁世凱

都說袁世凱的告密使得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在康有為在沒有明確袁世凱的立場時,就冒昧將任務安排在袁世凱身上,使得袁世凱瞭解了計劃才有機會告密。

再看看袁世凱的告密動機,袁世凱認為支持光緒帝不現實,他深知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實力尚存,一時之間還無法撼動,而害怕自己任務暴露受到牽連,才將康有為等人的計劃向榮祿告密,他的這一舉動只是加重了戊戌變法的後果,並不是導致失敗的結果。

簽下“二十一條”的袁世凱

這裡並沒有想為袁世凱開脫的意思,其實從歷史諸多細節裡面可以看出,袁世凱對“二十一條”也進行了牴觸。

在談判了二十多次之後,日方代表做出了最後的讓步,刪削了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而袁世凱迫使日本收回第五號條款,是他做的最大努力。一邊是接受條款,一邊是隨時可能打響的戰爭,不管怎麼選,結局都十分沉重。

幻想“君主立憲制”的袁世凱

由於在推翻清朝統治上所做出的貢獻,袁世凱被推舉成為民國大總統,到了這裡,相信關於袁世凱的評價還是褒獎大於貶責。

但袁世凱卻不顧各界的反對,於1915年底宣佈接受皇帝尊號,實行帝制。果不其然,這一舉動直接遭到李烈鈞、蔡鍔等南方將領的反對,南方各省也宣佈獨立。就這樣,袁世凱在各界的討伐聲中,因尿毒症發作,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語

袁世凱出生於地主豪紳,想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然後失敗,後來在朝鮮通過自己的軍事才能得以重用,本來這樣子走下去可以做成一個偉人。

但是身處於清末這個亂世,不僅內亂還有外敵,他沒有自己的立場,本應該效忠自己的朝廷,但是他結束了清朝的統治。他想自己稱帝,但又受困於中華民國的各項約法和列強的擺佈無法成功,所以他在正式稱帝到他宣佈取消帝制帝號都沒有正式登基。

他應該算一個可悲的人物,但他在軍事、政治、經濟、教育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