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是誰?四川天府之都胥賴此人功德

謁二王廟

安天均

帳殿碑聯古,

松杉霧壑幽。

驚濤喧兀石,

嵐氣繞高樓。

雪嶺西南峙,

岷江日夜流。

遺澤被後世,

盛德美千秋。

編者案:當代詩人安天均拜謁二王廟時,被其雲遮霧障、水石激盪的氣勢所震撼,便寫下這首詩,稱讚“二王”的歷史貢獻。詩中所說的“二王”,就是戰國末年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和他的兒子。

川主是誰?四川天府之都胥賴此人功德

科學規劃

李冰(約公元前302 ~前235)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災情嚴重: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 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李冰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在渠首I程的選點上作了深入研究,精心地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出山口處作為I程地點,採用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方略,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無壩引|水的魚嘴分水堤,洩洪排沙的溢洪道,保證成都平原引足春水和控制洪水的咽喉工程寶瓶口,使魚嘴分水堤、寶瓶口、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佈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洩洪排沙、引水輸沙的重要作用。

川主是誰?四川天府之都胥賴此人功德

工程結構與功能

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 -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 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衝走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佔六成,外江水量大約佔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日常維修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

川主是誰?四川天府之都胥賴此人功德

澤被千秋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華陽國志》 記載,李冰還在蜀郡修築橋樑,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 被尊稱為“

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