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莊子為何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莊子,本名莊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先秦七子”分別為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墨家的墨子及法家的韓非子)之一。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的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是位非常勤奮的作家,一生著書十餘萬言,後結集為《莊子》。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善於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在莊子的著作中,曾有句影響後世深遠的話,叫“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觀點”呢?這與他的哲學思想有著密切關係。“聖人”之說,出自儒家與墨家,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因而才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論。

莊子認為儒家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讓天下之人壓抑自己的本性而勉強為之的東西,根本不值得稱道。聖人出現了,人的真性也就喪失了。天下大亂的根源在於聖人,而不在於那些打家劫舍的強盜們,所以叫:“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哲學是個很玄妙的東西,一般是很難看懂與理解的,莊子的高明之處不在於,能夠把玄奧的哲學思想形象化、通俗化、故事化。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善於運用寓言故事來表達他的思想。諸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就出自他的著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一語出自《莊子·胠篋》。為了說明這個觀點,莊子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聖人與大盜之間共生共滅、共存共亡的關係。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先說盜。一般為人了防盜,都會把貴重物品將進箱子裡,給鎖起來來,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而其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胠篋》的開篇就說:“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就是:人們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了種種防範措施,繫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一般人都認為這樣做是很聰明的。其實不然,一旦大強盜來了,他們根本不會費工地解繩、撬鎖,百是直接背起櫃子、扛著箱子、夾著口袋懿跑走了,賊們還唯恐你的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害怕逃跑途中散開哩。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聰明人們先前的那些防盜措施,其實就是直接為了方便大盜而作的積聚和儲備嗎。世俗所謂的聰明人,難道不都是在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難道不都是在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這就叫聰明反映被聰明誤。

再說聖。為了說明“聖人”與“大盜”之間的關係,莊子又列舉了齊國“聖人”田成子的盜國之舉。田成子,原名陳恆,古音田、陳音近,也稱為田恆,漢朝為漢文帝劉恆避諱,稱為田常,是齊國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領。齊簡公時,田常與監止為左右相。因不能相下,乃復修其父之政,繼續以大斗出,小鬥進的方法籠絡民心。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誅殺了監止和齊簡公,立簡公弟驁為平公,自任相國,擴大封地,盡誅公族中強者,自此田氏專國政。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對於田成子竊國一事,莊子在《胠篋》中是這樣評論的:“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

田成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並不僅僅只是齊國,連同齊國的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國不敢非議他,大國不敢討伐他,所以,他們才能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因此,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蹠獲得最大的好處。只是,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鬥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蹠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莊子·胠篋》)

人常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所以,有聖人就有大盜,聖人只是為大盜準備,甚至聖人可能蛻變為大盜。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明面上是重聖人而治天下,實則是重利盜蹠也。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難道聖人才是盜者師?

莊子從討論各種防盜的手段最終都會被盜賊所利用入手,指出當時治天下的主張和辦法,都是統治者、陰謀家的工具,著力批判了“仁義”和“禮法”。莊子在文中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所謂“胠篋”,就是打開箱子。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胠篋》的中心。只是,這樣的觀點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其觀點也自有其積極向善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