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

大家都知道,因為銀是天然的抗生素。古人有“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說。銀壺,煮水時釋放的銀離子,能除去水中雜質、雜味、細菌等,能使水質變軟變薄,古人謂之“若絹水”,就是說水質柔薄爽滑猶如絲絹。

另外,銀壺本身潔淨無味,而且熱化學性質穩定,不易鏽,不會讓茶湯沾染異味。

相比“砂之土,瓷之脆,鐵之鏽”,銀是唯一潔淨無味、淨水無菌、養生養顏的尊貴淨器。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01

古代皇宮銀壺

1.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

其實銀壺的使用歷史可追溯到戰國以前,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這也說明,在古代,銀壺只是侷限在皇家貴族,或在那些達官貴人的家庭流通。而銀壺也被進貢者當做禮物敬奉給皇帝使用,而皇帝也有為了安撫大臣,把銀壺賞賜給大臣,銀壺不僅是禮物的首選,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2.延年益壽之銀壺

清康熙年間,曾有內官記載,康熙與畢沅聊天,感嘆銀對身體極佳。後清政府國力不濟,國庫虧損,皇帝所用銀器大大減少,今故宮博物館收藏銀器,多為康乾時期,晚清時期極少。

銀壺雖好,可一壺難求!

銀壺雖好,但很多壺友或許會糾結一個問題:怎麼看一把銀壺的好壞?是看銀的純度?還是看銀壺打造工藝?

02

工藝決定價值

1.純手工銀壺製作:手工即是大到壺身,小打蓋鈕,皆為一錘錘敲打而成,經過古老工藝中的錘揲、拋光、焊接、鑲嵌、鏨刻等工藝,飽含著匠人師傅的心血,泛著工藝與時間的融合,純手工銀壺製作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通過走訪得知。

一個匠人師傅一個月也做不了幾把壺,因此,純手工銀壺是較貴的,貴在它的設計與工藝。

2.銀器匠心之作:曾經有一次真切地站在一位捶打師傅旁邊看他完完整整的打出一把壺,那種特製工具與純銀板敲打所形成的聲音清脆而又渾厚;

師傅們的動作看似簡單,卻也很單調,沒有定力的人是不可能坐下來打出一把完整又完美的壺的。簡單的動作,單調的坐姿,枯燥乏味的一次次揮臂,都需要全神貫注、高度集中的精神與精力,不能有一絲差池,不然也會影響一件藝術品的整體性。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當時大概計算一下,打出一把手工銀壺的過程大致如此:錘子一秒鐘捶2次,一分鐘捶120次,一小時捶7200次,我們的師傅一天之中有10個小時都在捶打壺,一把壺最少需要10天的時間,那就是捶打720000次。

03

銀壺興盛到衰落

其實銀壺的使用歷史可追溯到戰國以前,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而歐洲皇室貴族上已普遍在在使用,他們平常的生活中所用的餐具,刀叉,湯匙都是銀器打造而成,由此可見銀器受眾群體可廣,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銀器開始衰退紫砂壺開始興盛之後,人們逐漸淡忘銀壺的存在。

04

銀壺的實用功效

1.殺菌、消炎、排毒作用:代醫學認為:銀能殺菌消炎。

銀是天然的抗生素,銀壺煮水時釋放的銀離子,能消滅650種病菌微生物(一般抗生素只能殺死6種病菌)。能夠防止副作用和病菌的耐性強化,根本上控制病菌的繁殖。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2.軟水、淨化水質的作用:銀壺煮水,能使水質變軟變薄,有很好的軟水效應。古人謂之“若絹水”就是說水質的柔薄爽滑猶如絲絹。

對於喝茶的愛好者來說,沒有比銀壺更好的煮水器皿,用銀壺泡茶,更能夠讓茶色和茶香的品質更上一層樓。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3.去溼、防腐、保鮮作用:20世紀初期,人們也曾把銀幣放牛奶裡,以此來延長牛奶的保鮮期。蒙古族牧民們,把馬奶放在普通碗裡,幾天之後就發臭變壞,然而盛放在銀碗裡的馬奶卻能長時間保持鮮美醇香。

一些媽媽們也選擇用銀壺燒水,給嬰幼兒衝奶粉使用。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4.鎮宅、去邪、招財的作用:自古就有佩戴銀飾祈福、辟邪的風俗,寓意吉祥。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銀可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命。古代的醫學家,比如扁鵲、孫思邈、李時珍,他們在外出時常戴上個銀戒指,就像我們的彈簧戒,必要時可以用來治病救人。


李時珍稱:經常用“銀壺”煮水的人更長壽,卻鮮為人知

5.增值、收藏,絕佳的禮品:

銀壺曾被多次作為“國禮”相贈,其皇家金銀細工製作技藝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方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底蘊,每把壺手工藝的唯一性,以及長期的使用具有的獨特質感,讓它具有了越來越高的

收藏價值,被藏友有所喜愛。

毫不誇張的說,手工銀壺已經成為茶界寵兒,也是中高端玩家潮流熱捧的茶具。

所以,不論是自用還是收藏,還是作為禮品,送父母、送親友、送領導,結緣兩把銀壺,絕對是上上之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