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採菊東籬下”之“東籬”

陶淵明在詩歌《飲酒》(其五)中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被清代的學者王國維評為“無我之境”。其中“菊”的意象被周敦頤借用了去,說陶淵明愛菊,因此菊花也成為隱逸者喜歡的花。“東籬”的意象也是影響深遠,後世很多詩人詞人都借用了去,用在自己的詩詞裡。

話說“採菊東籬下”之“東籬”

唐代詩人楊炯《庭菊賦》中寫道:“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宋代詞人柳永《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遊。”最讓人印象深的是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明代馮惟敏《南呂一枝花·送賈封君約庵來游上谷南還》套曲中寫道:“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綠酒。”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中寫道:“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

話說“採菊東籬下”之“東籬”

不但如此,而且有人把自己的小花圃命名為東籬。宋代大詩人陸游在文章《東籬記》中寫道:“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南北七十五尺,東西或十有八尺而贏,或十有三尺而縮。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

話說“採菊東籬下”之“東籬”

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號東籬。可見陶詩影響深遠,澤被綿長。

但為什麼是東籬呢?為什麼不是南籬、西籬和北籬呢?或許陶淵明當年寫詩的時候真的到東籬下去採菊花,亦或許根本就沒有東籬,而是有南籬、西籬或北籬,為了審美需要而用了東籬的意象。如果只是為了和韻,到底說不過去。因為“西”和“東”都是平聲,用“西”也是一樣的。可能就是他真的有東邊的籬笆或者為了審美,因為“東籬”的“東”代表紅日初升的地方,代表生機和活力。道教形容老子的時候說“紫氣東來”,也是說的“東”。

話說“採菊東籬下”之“東籬”

後代作家不管怎樣,就把這種美好的意象借過去,以至於使“東籬”成了一種特定的審美意象。一提到“東籬”就讓人想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就讓人想到陶淵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說明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都有一個自由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