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小小的戰役是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

公元前2020年,經過了秦朝末年的群雄並起,劉邦脫穎而出,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漢帝國。

一場小小的戰役是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

登上皇位的劉邦正處在人生的高光時刻,傲視天下。然後在隨後與匈奴的戰爭中,堂堂大漢皇帝竟然被圍困在白登城,差點成了匈奴人的俘虜。此後,漢代的皇帝大都採取與匈奴和睦相處的態度,甚至用和親的手段來安撫匈奴,避免戰爭。當然,和親的女孩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女孩,由皇帝認作乾女兒看,嫁給匈奴。

"和親政策"一直等到漢武帝時期,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是戰是和"已經引起朝廷內外越來越多的爭論。

一場小小的戰役是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

公元前134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再次要求和親。漢武帝傾向於認為對匈"和親政策"需要調整,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爭論的兩級以兩個人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使大夫韓安國,主戰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前者認為,匈奴的土地過於貧瘠和廣闊,先不說需要投入的資源,即便打勝了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得不償失;後者則認為,匈奴單于喜新厭舊,和親後往往很快背信棄義,製造新的麻煩,不如直接拒絕,準備打仗。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太夫是三公之一,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朝廷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之一。大行令屬於九卿之一,比御史太夫地位低,但他的職責是管理歸附朝廷的外國人,匈奴相關的事情在他的直接管轄範圍內。

一個是三公,一個是直管官員,兩者的話語權不相上下,由此可見漢朝內部對匈奴態度的分歧之大。

不過這一次,御史太夫韓安國的意見佔了上風,武帝極不情願地許諾與匈奴和親。

第二年,一位在馬邑生活的大富豪聶壹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匈奴剛剛和親,對漢朝警惕性降低,此時恰是攻擊匈奴的最佳時期。

王恢把聶壹的意見上呈漢武帝,宮廷之上又掀起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漢武帝定了調,他認為朝廷不僅與匈奴和親,還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禮物,然而匈奴態度傲慢,屢屢犯邊,是應該給他們一點教訓。

一場圍獵匈奴的戰役悄悄開始了。

聶壹長期在邊關做生意,與很多匈奴人都熟悉。他首先把自己假扮成一個被漢朝廷迫害的人,逃到匈奴單于所在地。在獲得匈奴人徹底的信任後,他向君臣單于建議:他有把握看下馬邑令守的人頭,幫助匈奴奪取馬邑。

匈奴單于大喜,將聶壹放回匈奴。聶壹將一名死囚的人頭看了下來,掛在城頭,匈奴的探子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

單于接到奏報後,親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一場小小的戰役是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

馬邑之圍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悄悄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裡,一旦單于到來,一部分襲擊匈奴輜重不對,另一部分人則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軍事行動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所帶來的十萬不對,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喪失與漢朝作戰的能力。

然而,這場軍事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匈奴攻佔馬邑並無產期佔領的打算,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里,匈奴已經開始劫掠。但是,他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場,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掠,但是一個牧人都看不到。

匈奴人心中疑慮,這個時候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匈奴單于決定先攻下這個烽燧。一個武官正好在這個烽燧上,他被抓住後,供出了漢朝的計策。匈奴單于大吃一驚,連忙帶領部隊撤退。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是由於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離。

唯一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3萬人馬負責攔截敵人輜重不對。就在他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回合了。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率軍撤退了。

在軍法上,擅自撤退是死罪。

耗費巨大資源的軍事行動最終無功而返,漢武帝臉面無光,不得不把失敗的原因推到一力主戰的王恢身上,罪名是"臨陣退縮"。

整個事件最終以王恢自殺而告終,馬邑之戰落幕。

此次戰役標誌著漢匈關係的徹底決裂,雙方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惡戰,根本停不下來。

戰爭的結果對雙方而言都得不償失。匈奴人口少,戰爭消耗大,直接造成內部分裂,到了東漢時期終於瓦解;而對漢朝而言則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以至於整個大漢朝時期的財政系統內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為了應付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漢武帝不得不放棄漢處寬鬆的財政稅收制度,另闢財源。於是,一整套國家壟斷、國家干預經濟的制度被建立起來,這套財政制度延續了兩千年,今天仍在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