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小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2020年,经过了秦朝末年的群雄并起,刘邦脱颖而出,结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汉帝国。

一场小小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

登上皇位的刘邦正处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傲视天下。然后在随后与匈奴的战争中,堂堂大汉皇帝竟然被围困在白登城,差点成了匈奴人的俘虏。此后,汉代的皇帝大都采取与匈奴和睦相处的态度,甚至用和亲的手段来安抚匈奴,避免战争。当然,和亲的女孩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从刘姓家族中找一个女孩,由皇帝认作干女儿看,嫁给匈奴。

"和亲政策"一直等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战是和"已经引起朝廷内外越来越多的争论。

一场小小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134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再次要求和亲。汉武帝倾向于认为对匈"和亲政策"需要调整,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争论的两级以两个人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使大夫韩安国,主战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前者认为,匈奴的土地过于贫瘠和广阔,先不说需要投入的资源,即便打胜了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得不偿失;后者则认为,匈奴单于喜新厌旧,和亲后往往很快背信弃义,制造新的麻烦,不如直接拒绝,准备打仗。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太夫是三公之一,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是朝廷最有话语权的官员之一。大行令属于九卿之一,比御史太夫地位低,但他的职责是管理归附朝廷的外国人,匈奴相关的事情在他的直接管辖范围内。

一个是三公,一个是直管官员,两者的话语权不相上下,由此可见汉朝内部对匈奴态度的分歧之大。

不过这一次,御史太夫韩安国的意见占了上风,武帝极不情愿地许诺与匈奴和亲。

第二年,一位在马邑生活的大富豪聂壹求见大行令王恢。他认为,匈奴刚刚和亲,对汉朝警惕性降低,此时恰是攻击匈奴的最佳时期。

王恢把聂壹的意见上呈汉武帝,宫廷之上又掀起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汉武帝定了调,他认为朝廷不仅与匈奴和亲,还赠送给他们大量的礼物,然而匈奴态度傲慢,屡屡犯边,是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训。

一场围猎匈奴的战役悄悄开始了。

聂壹长期在边关做生意,与很多匈奴人都熟悉。他首先把自己假扮成一个被汉朝廷迫害的人,逃到匈奴单于所在地。在获得匈奴人彻底的信任后,他向君臣单于建议:他有把握看下马邑令守的人头,帮助匈奴夺取马邑。

匈奴单于大喜,将聂壹放回匈奴。聂壹将一名死囚的人头看了下来,挂在城头,匈奴的探子误以为这就是马邑令守的人头,回去禀告单于可以进军了。

单于接到奏报后,亲领十万骑兵前往马邑。

一场小小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

马邑之围

与此同时,汉朝派遣了三十万汉军悄悄埋伏在马邑周边的谷地里,一旦单于到来,一部分袭击匈奴辎重不对,另一部分人则与其大部队作战。

如果军事行动成功的话,可以全歼匈奴单于所带来的十万不对,对匈奴造成致命打击,丧失与汉朝作战的能力。

然而,这场军事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匈奴攻占马邑并无产期占领的打算,而是以劫掠为主。在进军的路上,距离马邑还有上百里,匈奴已经开始劫掠。但是,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场,虽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抢掠,但是一个牧人都看不到。

匈奴人心中疑虑,这个时候正好经过一个烽燧,匈奴单于决定先攻下这个烽燧。一个武官正好在这个烽燧上,他被抓住后,供出了汉朝的计策。匈奴单于大吃一惊,连忙带领部队撤退。埋伏的汉军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连忙追了上来,但是由于距离遥远,没有追上,只得撤离。

唯一有机会和敌人接触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队。他率领3万人马负责拦截敌人辎重不对。就在他杀向敌人的辎重部队时,却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经回撤,要和辎重部队回合了。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三万人无法与匈奴主力抗衡,率军撤退了。

在军法上,擅自撤退是死罪。

耗费巨大资源的军事行动最终无功而返,汉武帝脸面无光,不得不把失败的原因推到一力主战的王恢身上,罪名是"临阵退缩"。

整个事件最终以王恢自杀而告终,马邑之战落幕。

此次战役标志着汉匈关系的彻底决裂,双方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恶战,根本停不下来。

战争的结果对双方而言都得不偿失。匈奴人口少,战争消耗大,直接造成内部分裂,到了东汉时期终于瓦解;而对汉朝而言则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以至于整个大汉朝时期的财政系统内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汉武帝不得不放弃汉处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另辟财源。于是,一整套国家垄断、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被建立起来,这套财政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今天仍在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