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以前,真的挺喜歡韓國電影,佩服韓國電影人。從慘烈、史詩的《太極旗飄揚》、《高地戰》,到揶揄、悲傷的《歡迎來到東莫村》、《搖擺狂潮》,剋制、本質的《南漢山城》,亦或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鐵雨》,都展現出韓國對戰爭的痛苦與殘酷、半島分割的不安與不甘的深刻認識。

不過,像《鳴梁海戰》、《黃山伐》、《神機箭》、《平壤城》、《最終兵器:弓》這樣,充滿了民族主義與“自娛自樂精神”的電影作品,與其說是“還原歷史”、“真實戰績”,不如說是往臉上貼金式的“神作”。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相信看過了太多國產“抗日神劇”的觀眾,對那種帶有遊戲化、誇張化、雷人化的影視劇依然記憶猶新。脫離史詩的荒誕與超出常識的無厘頭,構成了“抗日神劇”屢屢消費歷史和民族感情的“原罪”。

不管是“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逆天自行車”、“手榴彈炸飛機”,還是各種奇葩的穿越式武器和奇怪的非主流造型,乃至完全超出智商極限的腦殘臺詞和劇情,不把觀眾雷到外焦裡嫩,把日軍醜化到難以置信,他們是絕對不會收手的。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抗日”亦是韓國電影永恆的主題,在大銀幕上出現的日本人,要麼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要麼兇殘冷酷沒人性,這當然和日本侵略者佔領朝鮮半島多年的屈辱歷史有關。對日本人深深的不信任,幾乎貫穿了韓國戰爭電影始終,從古代(《鳴梁海戰》)至未來(《鐵雨》)亦是如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拍出過《殺人者的記憶法》、《嫌疑人》的韓國導演元新淵,本不該摻合到這種“自我意淫”的泥潭中來,想不到,那部風格化有些過了的《猖獗》之後,他也放飛自我的接棒執導了《鳳梧洞戰鬥》這部戰爭電影。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根據真實史實改編,是《鳳梧洞戰鬥》立得住的根基。在韓國的“獨立運動史”中,1920年6月發生的鳳梧洞戰鬥,佔有了尤其重要的歷史地位,獨立軍利用且戰且退的戰術誘敵深入,利用有利地形重創日軍,取得了獨立軍的首場大勝。

平心而論,雲集了柳海真 、柳俊烈、趙宇鎮、崔岷植等韓國優秀演員的《鳳梧洞戰鬥》,拍得很帶感情,不管是戰爭場面的刻畫,還是獨立軍各色英雄人物的塑造,特別是對屠殺、虐待平民的血腥殘酷,都輕鬆超過了國產“抗日神劇”好幾個檔次。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不過,元新淵不愧是拍過懸疑題材的商業片導演,在《鳳梧洞戰鬥》中,多線平行敘事用得很巧妙,高標準的攝製水準保證了質量,演技在線的個性人物、相對集中的笑點和淚點,構成了本片可看性的前提。

特別是緊湊刺激的劇情設計與不可缺少的感情渲染,恰到好處的引領了全片的主基調,觀眾的感受很自然的轉換為“聞者傷心、聽著落淚”共鳴模式。成熟的韓國電影工業體系,在此刻立了大功。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犧牲精神,是《鳳梧洞戰鬥》最核心的主線。在韓國全境被日本侵略者控制和蹂躪,依然有像片中來自各行各業的獨立軍官兵,敢於與強大的日軍亮劍的民族大義,與血濃於水的兒女情長,讓人物更加真實立體、故事更加可看可信。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不是熟悉的配方,卻是熟悉的味道。在這部《鳳梧洞戰鬥》中,從劇情到人物、從主角光環到刻意煽情,都讓觀眾很快意識到,這又是一部標準的韓國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之所以令國內觀眾反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軍超神化、敵人弱智化,《鳳梧洞戰鬥》顯然了犯了這樣的錯誤。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突出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創作思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神乎其神的主角光環、聞風喪膽的日本軍隊,構成了一對難解的矛盾體,讓全片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在《鳳梧洞戰鬥》中,跑酷躲子彈、掄刀砍敵人的神級操作,對上了裝逼和裝傻技能分別點滿的日本軍官,以及稀裡糊塗衝上去又稀裡糊塗退下來的日本軍人,特別是那個“幡然悔悟”的日本戰俘,狂妄又愚蠢的日本侵略者,焉有不敗之理?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為了更好的票房、照顧觀眾民族感情,才有了像《鳳梧洞戰鬥》這樣,在韓國院線大賣、引得群情激奮,卻其他國家觀眾一臉懵逼的電影作品。

雖然,本片完全超出了國內觀眾對抗日神劇的劣質印象,一切都看起來很精緻、很到位,卻依然難以擺脫狹隘小格局下,為了照顧韓國國內市場而不得不做出的意淫式妥協。不過,考慮到目前日韓貿易危機劍拔弩張,《鳳梧洞戰鬥》的“應景指數”真心不低。

鳳梧洞戰鬥:抗日神劇的韓國方式,新意有了、面子足了、煽情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