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生領域延伸“區塊鏈+”在路上

中國產經新聞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NEWS

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道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最近,區塊鏈成為高頻詞和引人注目的“網紅”。與此同時,人們對區塊鏈的熱切關注也為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把區塊鏈發展放在民生導向等領域成為目前工作的重點。

記者瞭解到,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要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目前,市場現存的區塊鏈企業主要的應用研究方向還是集中在金融、商品防偽、食品安全、版權、司法等領域,就業、養老、公益等領域也急需更多區塊鏈的落地。

區塊鏈技術為社會信用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信用缺失依舊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到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而未來在就業信用方面,區塊鏈技術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中國證券業協會互聯網證券委員會委員、享馬科技CEO陳斌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通過研究表明,中國的“社會化用工”的構成僅佔到人力資源行業的9%,中國採用社會化用工模式解決就業會在將來成為一個大趨勢。而通過社會化用工模式,個人在就業中會遇到一系列的信任問題,例如用工企業的真實性、結算的安全與及時性、就業者的真實性與效率、社會化用工面臨的稅務與社保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區塊鏈來解決。

陳斌告訴記者,區塊鏈技術與社會化用工模型存在高度的契合,能夠實現企業與就業者的互信,提高業務分發的高效性,有效的保障了結算的安全性。他認為,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應用應圍繞社會化用工的深層次問題展開,例如在社會化用工繳稅與社保等方面推出區塊鏈解決方案等。

除了就業信用之外,區塊鏈技術在其他社會信用領域的應用也值得人們關注

區塊鏈技術應用專家方宏進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區塊鏈最大的貢獻是解決社會信用問題。以往信用的建立,其一是需要相互間長期的交往積累;其二是需要由某個權威的第三方機構證明。第一種方法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不適合在陌生人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第二種方法存在權威機構效率不高還產生費用等問題,同時權威機構本身也會出現失誤或者存在有人作弊的情況。

方宏進為記者舉例,大家補辦房產證,需要跑多個部門機構去蓋章取證明,證明“我是我”以及“我的確買過這個房子”等問題,非常耗時費力。而在區塊鏈數據庫,大家在不同部門辦的手續早已分佈式記錄下來,不可刪除或篡改,補辦的時候只要調出鏈上的記錄,所有需要證明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更多社會民生領域的服務變得更加更簡潔流暢。

據記者瞭解,許多地方積極探索區塊鏈在電子證照、電子材料、電子簽章、電子檔案中的應用,有效解決了群眾“辦證多、辦事難、辦事繁”等問題。例如,原來人們的出生證、房產證、結婚證等,一旦跨國就面臨失效,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情況。出生證、房產證、結婚證等都可以在區塊鏈上公證,變成全球都信任的東西。再如,在旅行消費中,區塊鏈的應用正是除去中間商,為服務提供商和客戶創建安全、分散的方式,達到直接進行鏈接和交易的目的。

信用成本無疑是現實社會中最重要的運行成本,區塊鏈用這種分佈式記賬的方式讓信用有所記錄,被所有人採信,可以寫到智能合約去輔助執行,這樣會大幅度下降信用成本,提高整個社會效率。方宏進認為,區塊鏈應用不僅僅是純粹的技術進步,而是形成信用的記錄和信用的傳遞,改變的是生產關係。

那麼,區塊鏈技術應用下的信任機制應該如何建立?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信用資源擁有者對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存在信任問題,但是對自己掌握以外的信息可能存在不信任的現象。在技術層面,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區塊鏈技術能夠在不信任的個體或組織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正是因為共識機制的引入,才能讓區塊鏈上數據的變更得到各個節點的認同。在制度層面,我國需要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信用體系相關的法律制度,通過法律手段強制要求各信用資源擁有者必須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而且認可其他信用資源擁有者提供的信息。

“區塊鏈+民生”大有可為

此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已經在今年1月10日發佈《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自2月15日起施行。不斷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將更有成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的講話,給區塊鏈產業帶來了重大影響,加速區塊鏈行業的創新發展。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區塊鏈+民生”應用場景廣泛,發票開具報銷、消費信貸、徵信、公證、司法存證等需要信任、共識、共享、協作、規模化供給、數字化操作的民生服務,都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改善傳統模式痛點,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此,中國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院長劉洋提出兩點

建議

其一,加快區塊鏈核心技術突破創新,加強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數字科技融合聯動協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儘快形成“區塊鏈+民生”技術標準規範體系,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民生領域更廣泛深入應用,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參與感和幸福感。鼓勵政府部門、民生服務機構開發適用自身業務、兼容性和擴展性良好的區塊鏈應用。支持擁有用戶資源和技術優勢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探索平臺型、生態型公有鏈、聯盟鏈,實現業務場景在民生領域延伸。

其二,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體系。監管部門要更重視民生服務涉眾型、跨界交叉風險與區塊鏈技術風險疊加後產生的擴散效應,建立針對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相結合的“區塊鏈+民生”監管治理體系。秉持技術中立原則,發展監管科技,探索監管沙盒、產業沙盒、創新加速器等新型監管方式。

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數據權責不清、難有質量、難共享、難開放等發展中的“痛點”,目前已在眾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得到了應用。但就目前形勢看,“區塊鏈+民生”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區塊鏈在民生領域大範圍應用尚處在探索性應用階段,未達到生產級別大範圍推廣;其次,一些加密數字貨幣記賬可直接獲得收益不同,區塊鏈應用到民生領域的分佈式記賬缺乏技術開發、數據確權、數據共享、記賬激勵等標準體系,影響了“區塊鏈+民生”普及化;最後,傳統中心化數據庫架構的安全控制措施已無法照抄照搬,必須研發新的風險管控技術和應急措施。並且,區塊鏈治理體系尚未形成,還需政府加強引導。

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未來區塊鏈在就業等民生領域應用價值會不斷顯現出來。同時,區塊鏈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既要注重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也要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業細分的契機,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民生領域更廣泛、更深入地應用,實實在在地增進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訂閱:cien_offical

向民生领域延伸“区块链+”在路上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