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低調!“三通”之外兩岸交流的“第四通”走向前臺

通航、通商、通郵,人流、物流、資金流,之於血濃於水的兩岸天親的民眾以及奔波兩岸的臺商而言,在兩岸交流中,“資金通”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三通”弱。

而事實上,兩岸“三通”能平穩運行,恰恰得益於兩岸金融合作打通的“金脈”。正如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金融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召集人李禮輝所言,無論人員往來,兩岸產業、產能合作,都需要資本作為平臺,都離不開金融服務作為支撐。

不再低调!“三通”之外两岸交流的“第四通”走向前台

在今年紫金山峰會上,“金融合作”——這個習慣了低調的兩岸交流幕後支撐者,一下子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並被賦予通郵、通航、通商外的“第四通”稱呼。

“最不可能開放的領域”卻成為了兩岸交流“尖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健康發展和經濟安全。所以對於各個國家和地區而言,開放金融市場都變得十分謹慎。

而在多數人眼裡,兩岸金融合作功能,更多的是為兩岸交流提供資金結算等基礎性便利化服務。曾代表臺灣方面多次與大陸海協會談判的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坦言,他當初對大陸開放金融市場也沒持太大信心。

在高孔廉看來,由於臺灣金融業市場化比較早,服務較大陸而言相對要發達些;加上臺灣人口基數少,經濟總量小,金融市場份額有限,不可能對大陸做對等程度開放,“鑑於上述幾個方面理由,我們當時對大陸向

臺灣開放金融市場自然也就不抱太大期待。”

而作為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金融合作推進小組臺方副召集人,也是2009年參與兩岸簽署MOU談判的見證者,時任臺灣“金管會”副主委的李紀珠,當年也有同樣認知。她說,當初MOU(“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的英文縮寫)談判都一波三折,臺方相關部門曾一直堅持以臺“行政院金管會”為簽署主體,就這一個問題就耽誤幾個月,“每一步都很艱難,所以也沒有指望未來大陸會對臺有多大尺度的金融開放。”

其實,不僅僅是高孔廉、李紀珠臺灣人士對兩岸金融合作和大陸金融市場開放不客觀,就連當時大陸很多金融人士,也不看好大陸能對臺灣金融機構能有多大程度的開放。

然而,歷史發展往往有很多相似。就如大陸1978年開啟的那場改革開放一樣,不僅西方人懷疑,即便在中國內部,也同樣不被看好。然而,40年的改革實踐,最終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成功了。

就在兩岸MOU簽署後的2012年,兩岸建立了金融監管合作機制。之後不久,兩岸金融開放大門突然打開。2013年8月,大陸批准了1家臺灣企業在大陸設子行、11家設分行;同時大陸也有4家銀行獲准在臺灣設代表處,其中3家設立了分行。在證券業方面,獲准設立3家兩岸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險業方面有6家臺資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了5家保險公司,1家合資保險公司參與大陸的壽險。10家臺灣金融企業在大陸設立了金融租賃分公司。

自此,這個最初被各方認為最不可能開放的領域對臺資金融業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據中國銀保監會提供給人民政協報的臺資銀行機構在大陸設立情況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共有14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了5家法人銀行(下設23家分行、20家支行)、24家母行直屬分行(下設7家支行)和3家代表處。臺資銀行在大陸的營業性機構網點已經達到79家。

臺灣地區保險機構在大陸設立了5家保險公司,其中人身險3家,財產險2家,截至2019年9月末,共有14家臺灣保險機構在大陸設立了15家代表處。

而臺資機構在大陸營業性機構經營情況則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臺資銀行機構在大陸營業性機構資產合計2051.18億元,約佔大陸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6.06%;各項貸款859.75億元,約佔大陸外資銀行各項貸款總額的6.17%;各項存款920.93億元,約佔大陸外資銀行各項存款總額的5.23%。2019年1-9月累計實現淨利潤9.16億元,約佔大陸外資銀行淨利潤的5.43%。不良貸款率0.90%。

臺資保險機構在大陸營業性機構資產合計178.03億元,約佔大陸外資保險公司資產總額的1.52%;2019年1-9月臺資保險機構在大陸營業性機構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1.92億元,約佔大陸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的2.66%。

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1日,臺灣富邦金控首次以直接股東身份入股廈門銀行,成為廈門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此次“截彎取直”是臺灣金融機構直接入股陸資銀行的首例,是兩岸金融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的標誌。

對此,高孔廉坦言,沒想到,大家最初認為“最不可能開放的領域”,如今卻成為了兩岸交流的“尖兵”。高孔廉表示,金融是打通兩岸合作的主要通道,金融通就萬事通,如今的金融合作成了兩岸交流“三通”之外名副其實的“第四通”。

不再低调!“三通”之外两岸交流的“第四通”走向前台

“金脈”通,是兩岸交流的“百通”之源

在臺商王淑貞看來,金融合作被賦予兩岸交流的“第四通”稱呼,並不像戲稱,因為在她眼裡,資金通可以更方便兩岸民眾往來,加速臺商西進,用她的話說,這就是打通了兩岸交流的“金脈”。

王淑貞說,1987年後,從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到2008年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的這20多年間,雖然兩岸已經開始出現部分民間諸如學術、探親等交流,而臺商也在這一時期越來越多地繞道第三地來大陸投資。但由於當時兩岸並無貨幣清算機制,這一時期,無論人員往來,還是臺商投資大陸,他們往來臺灣與大陸間,手上必須先拿著“美金”。因為大陸人去臺灣要先拿人民幣換美元,再用美元換成新臺幣在島內花;而臺灣人則拿新臺幣換成美元,到了大陸再用美元換成人民幣。這一來一回的倒換貨幣,所有人都免不了要為換匯而額外支出一些費用和浪費大量時間。這無形中增加了兩岸同胞的經濟和時間負擔,某種程度上會削弱往來的勢頭。

為了因應兩岸關係和經貿發展,方便兩岸人員往來和相互投資便利,2009年在兩岸兩會(海協會、海基會)協調下,兩岸金融、保險、證券監管部門經過數次談判,於當年11月16日,簽署了MOU。MOU包括兩岸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業等多個層面的監管合作。

至此,兩岸金融合作的東風,終於吹起。

MOU簽署兩年後的2012年,兩岸又簽署了貨幣清算合作的備忘錄,並建立了金融監管合作的機制、貨幣清算機制。

2013年1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簽訂《關於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規定海峽兩岸的金融機構除可通過代理行渠道為客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外,也可通過清算行渠道為客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3天之後的1月28日,臺灣當局“中央銀行”核准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為臺灣地區人民幣清算行。2013年2月6日,中行臺北分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清算業務。

從這一天開始,兩岸交流的“金脈”被正式打通。

“金脈通,兩岸才能一通百通。”參加紫荊山峰會的南京一家大型企業的研發部門負責人王淼說,2013年兩岸沒有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前,因為業務關係,他每年都會往返臺灣,曾親身感受到兩岸沒有清算機制帶來的不便。“每次去,都要到南京的中國銀行分行兌換些美元。”王淼說,到了臺灣以後用美元再兌換成新臺幣,不要說這三種貨幣之間存在價差,光是兌換就很浪費時間。

但如今再去臺灣,王淼不再覺得麻煩,“不僅不用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再把美元換成新臺幣這些環節,而且大陸的支付寶、銀聯卡也都可以用,這樣再往來兩岸就不覺得麻煩,有點像是從南京去了一趟北京那樣的感覺。”

王淑貞也表示,對於臺商而言,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讓她們得到更多實惠。她說,另外,以新臺幣和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不僅讓臺商們節省一大筆匯兌手續費、匯兌時間,並且避免多一層匯兌帶來的匯率風險。此外,兩岸企業貿易往來的資金直接用人民幣和新臺幣結算,使廠商資金調度也變得更加靈活,“金脈通了,交流與合作就都變得更順暢了,兩岸民眾的心也會走得更近。”

記者:高楊

審核:周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