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絃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

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等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

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可分為因流傳地域、語音不同形成的區域性藝術流派,以及藝術家表演、唱腔風格、弟子傳承不同形成的風格流派。

音樂和地域流派

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

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符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

建國後,在楊蘭春等的領導下, 對豫劇傳統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運用科學的發音,融入了歌劇元素,形成了“現代流派”,又稱現代戲流派。

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是戲迷?那豫劇這個知識你知道嗎?

“現代唱腔流派”,是楊蘭春在傳統豫劇唱腔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創新,以專業的音樂創作方法為依據、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準則、以色彩豐富的音響為前提、以表現內容、塑造形象、刻畫人物為目標、以完整的舞臺藝術為原則、以突出豫劇藝術那種濃郁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樸實的生活氣息為宗旨,豐富、發展、健全丁豫劇音樂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和唱腔風格,它打破了豫劇的地域限制,在豫劇的改革和創新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豫劇六大音樂流派

祥符調:是標準的中州正韻,是豫劇的母調。風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

豫西調(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

豫東調:慷慨、激昂。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特點,男聲則挺拔、昂奮。

高調:慷慨激昂、高亢健壯,比豫東調還略高,故有“捨命梆子腔”之稱。高調、豫東調、沙河調都是由祥符調派生而出。流傳於,豫北、冀南、魯西南等地,山東人叫山東梆子。

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

現代調:建國後,楊蘭春整合豫劇其他聲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類似民族音樂,歡暢明快。代表劇目:豫劇絕對經典現代戲《朝陽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