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擺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要位置。中醫藥事業發展根基不斷夯實。政策強基、創新發展、提升服務、走向世界,中醫藥行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服務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惠民成效得以彰顯,百姓的中醫藥服務獲得感不斷提升。

“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3年前,《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繪製了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路線圖。由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晰。

2016年12月25日,我國首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中醫藥法誕生。

“隨著一系列體現中醫藥特點和發展規律、符合中醫藥發展要求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中醫藥政策法規體系正逐步成形,成為護航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一組數據說明了政策紅利帶來的社會效應。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推進實施中醫診所備案制的背景下,中醫類機構數增幅最為明顯,2018年末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60738個,較2017年增加6495個,其中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增加6125個。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中醫藥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服務人民健康事業是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醫療機構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8年間,中醫醫療機構增長54.32%;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增長74.87%;醫師人數增長56.25%;年診療人次增長44.20%。中醫類醫院從3397家增加到4939家,增長45%;中醫類診所從34645家增加到52799家,增長52%;中醫類門診部從1215家增加到2958家,增長143%。

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中,中醫藥以較少的資源總量提供了較多的服務份額。從推動醫聯體建設、促進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到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從加快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步伐,到發揮中醫藥健康服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中醫藥醫療事業建設的經緯線織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網。

2012年以來,中醫藥與養老、旅遊、體育、食品、互聯網等行業融合發展,與扶貧、鄉村振興等工作攜手共進。

2019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點幫扶的山西省五寨縣正式脫貧摘帽。“很多村民有腰腿痛、關節炎,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五寨縣鄉村醫生李愛萍說,通過參加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辦的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等,她已經成為一名針灸好手。

現在,五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基層中醫館建設,按照統一標準對中醫館房屋進行修繕、裝修,配備了標準化診療床、中藥飲片櫃、基本康復器具及中醫適宜技術常用器具等。近年來,五寨縣圍繞脫貧攻堅規劃,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健康扶貧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

五寨的脫貧之路只是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的一個縮影。從中藥材種植到飲片、中成藥生產加工,再到中醫藥健康醫療服務,中醫藥帶動全鏈條經濟發展,發揮強勁動力。

記者祝君壁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