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爆火的《主持人大賽》,除了讓人們記住了參賽的各路神仙,也讓董卿再次走到觀眾眼前。

沒錯,她又一次火上了熱搜。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這一次,董卿在《主持人大賽》上的點評妙語連珠,圈粉無數。

一針見血的點評,還能引經據典,讓選手明白自己不足的同時也不會尷尬。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我們談到董卿,總離不開“舒服”、“賞心悅目”這些詞兒。

這種賞心悅目並不是說她長得有多麼傾國傾城,更多的是在說她的氣質。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中華詩詞大會》中,

粉絲就曾用一首詩來形容董卿:

“白髮戴花君莫笑,歲月從不敗美人。

若有詩書藏在心,擷來芳華成至真。”

意思是,一個女人的花容月貌會被時光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今天我們就來挖掘挖掘董卿式氣質的成因,看看普通女孩是否也有給自己增添幾分氣質的可能。

儀態美

“臉好不好看沒那麼重要”

看《朗讀者》時,朗讀君總是會按下暫停鍵觀察董卿的坐姿:

雙手自然交疊,放在併攏的雙腿上,脊背挺直,只坐椅子1/2-2/3;採訪或傾聽嘉賓時,目光集中在嘉賓臉上,表情專注,上身微微前傾;與觀眾說話時,目光轉向觀眾,眼睛時刻帶光,面帶微笑,真誠大方。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看出來沒,董卿的儀態之所以那麼美,不是因為她每幀畫面的動作都毫無瑕疵,而是在她的一舉一動裡,總是蘊含著一股尊重別人的修養。

每次與嘉賓聊天時,她總會習慣將身子前傾,因為這是傾聽的姿態。

但是為了讓她的臉更好看些,燈光師會舉起寫著“坐回去”的大紙板,但董卿是不顧的,她說:“臉好不好看沒那麼重要。”

在一次節目中,董卿甚至為了照顧到坐在輪椅上的老人,選擇蹲跪著與老先生對話。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每一個動作都恰到好處,讓被採訪者舒服自然、如沐春風。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從容感:

“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一個有氣質的人,必定是淡定從容、不卑不亢的。

董卿身上就有一股子“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從容感。

2007年的《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中,當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的空檔,導演安排董卿救場。

董卿臨危不亂,走到舞臺兩頭給觀眾深深鞠了兩躬,用“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等諸多排比句,即興製造了一個賞心悅耳的感謝。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肢體停頓讓她在緊急中控制住節奏,加上流暢的語言表達,鑄就了一個金色三分鐘,成為主持學上一個經典完美的案例。

董卿的從容感從何而來呢?

我們可以從她的幕後故事窺知一二:

她身邊的工作人員曾說:“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時,董卿的揹包裡始終備著新華字典,趁著每次化妝的時候翻閱字典、對於生僻字認真標註,反覆仔細的準備稿子,這都是極其常見的事情。”

她在節目組信手拈來的名言、即興背誦的詩詞,離不開她私底下一個人對著臺本琢磨一整天,為每一句串詞斟酌考據、精心設計:

“經常會7點多鐘坐下去,一直到凌晨兩三點才離開椅子,除了喝水、上洗手間,我一動都不動,我完全沉浸在臺本當中。”

如今的董卿名冠四方,完全可以憑藉春晚的資本吃一輩子,但她卻仍在挑戰人生的新高度:

44歲的她自己擔綱獨立製作人,製作了綜藝節目《朗讀者》,從組建團隊,到創意策劃,甚至在機房通宵剪片子,事必躬親。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原來,根本沒有什麼天生的從容勁兒,只有準備到萬無一失,才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知性美:

“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飢餓的”

提及董卿,我們腦子裡總會自動劃過“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彈幕: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臺下名家研究李賀詩詞時,念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她信手拈來:“月如無恨月長圓。”

選手遺憾退場時,她送上一句陸游的“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當有一位選手提及父親是盲人時,她又引用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詩給選手祝福:“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那時無數觀眾懷疑董卿有提詞器,但是董卿通過《朗讀者》、《主持人大賽》一次次證明並沒有。

有人這樣形容她:

“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

而她這一顆玲瓏剔透的詩詞心,和這一身高貴優雅的氣質,都是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修煉出來的。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她一直說:“主持人應該是文人而不是演員,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飢餓的。

從中學時代,董卿就開始三五天讀一本名著。

每個假期,母親給她開列書單,小小的姑娘抱著厚厚的書,書名全都是《紅樓夢》《茶花女》《基督山伯爵》這樣的大部頭。等進了央視,閱讀已經成為了跟吃飯洗澡一樣每天必做的習慣。

在她的臥室裡,不放任何電子產品,就拿出一個小時來,認真讀書、沉心思考,然後在閱讀裡慢慢淘洗和修煉自己。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日復一日,不斷更新,未曾廢止。

有人會問了讀這麼多書,能記住的其實沒有幾本,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我想三毛的一段話,剛好可以回答:

一百年只有一個林徽因,多少年才出一個董卿?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很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

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是的,一個女人的氣質,不僅體現在擦過的口紅上,更藏在讀過的書裡。

讀過的書,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氣質,你未必能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但眼裡會有詩情畫意和碧海藍天。

看過這樣一句話: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雖然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而那些讀過的書,終有一天也會長成你的氣質和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