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導讀:】

最近,被一個很有愛的家庭給逗樂了。

這事發生東北的一個家庭,一個才1歲多的孩子因為折斷了他們家客廳裡的花葉,而孩子又很害怕媽媽會因此而懲罰他,所以就主動的進行面壁思過。孩子低著頭,看上去一副很可憐,很知錯的模樣,在面壁時,他還時不時的偷瞄媽媽幾眼,那種怯生生的小眼神,簡直就是萌翻了。

看到孩子主動受罰,爸爸便在一旁“落井下石”,嘲弄道:你說你嘚瑟啥?你說你犯得上嗎?我都怕你媽……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於是不少網友們就被這個有意思的場面給吸引了,在下面紛紛留言道:

“寶寶,你好的不學,偏偏光學你爸面壁思過。”“太可愛了,真是好有愛的一家。”

常言道:

家有慫娃必有慫爸。

其實,在很多家庭中,爸爸的話語反而可以暴露他的家庭地位:爸爸從來都是聽媽媽的話,家裡的大事小事,只有媽媽說了算,沒有任何的爭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因為相互教育觀念的不同而大吵大鬧,孩子在家裡面最好是隻能聽到一種聲音為主,不能同一件事情一會聽從爸爸的,一會又要聽從媽媽的,統一的意見,孩子每次都是聽到一種聲音,不僅有利於營造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圍,而且還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指明方向。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曾經說過:

教育的有效性,必依賴於教育的一致性。父母統一陣營,就是給孩子的內心增加堅定的底氣。最靠譜,最有效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齊心,步調一致。

父母觀點,意見不統一的教育,其實是對孩子一種最深的無形傷害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父母教育不統一,容易讓孩子變成兩面派

在英國有一個8歲男孩叫Ioan,他簡直就是一個令人頭大的熊孩子。他經常性的情緒不穩定,而且十分愛搗亂,面對孩子時不時的犯錯,父母卻各自採用了截然相反的處理方式。

爸爸就習慣性的掄起那大大的拳頭進行威脅,試圖以暴制暴,喜歡給孩子下馬威,而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出面進行維護。但從此以後,兒子卻學會了欺軟怕硬,只要每次犯錯後,看見爸爸就會害怕求饒,而看見媽媽就會繼續做小霸王。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在家庭教育中,正式因為父母這種忘乎所以地唱黑紅臉,所以孩子在會在這種氛圍下,不知不覺的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孩子既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同時也沒有懂得規矩,就只知道只要在誰面前能進行偽裝,就能避免挨打受罵。

著名育兒好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中曾寫道:

如果家庭中一定要有個“怕的人”,說明同時也有“不怕的人”,那麼孩子就很難建立平等的公平心態。

一個從小就學會這樣偽裝,表裡不一的孩子,卻把真正的自己隱藏了起來,那麼等他長大以後就很難去與他人建立起真實的關係,同時他也不敢在大眾面前自信地表現自我。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父母互拆,讓孩子無所適從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給人的印象挺深刻的。

一天放學後,下起了大雨,但女兒卻把自己的雨傘借了給同桌,然後自己冒著雨,全身溼透地回了家。然後她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爸爸,於是爸爸給了女兒稱讚和肯定,還好好的表揚了女兒這是樂於助人的好品德,好榜樣。可是當媽媽知道後,沒想到媽媽卻很生氣地訓斥和批評了她,還狠狠的責怪她不會保護自己,就是一個傻瓜一樣。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因為孩子借傘給同學的事,搞得兩個大人爭論了一個晚上,到最後,兩人還是終於沒有得出一個一致性的答案。通過這件事,讓女兒感到非常的困惑,在她幼小的心靈裡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下一次還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她也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方式去處理才是對的。

科威特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說:

父母意見的統一、說話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否則,父母任何一方教育改造孩子的努力,都將是付諸東流。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像這種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由於父母的互相拆臺,只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怎麼辦才好,模稜兩可。以至於到最後,孩子就會對每一個人所提出的建議都聽不進去,不知道究竟誰對誰錯,只會讓孩子深深地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狀態之中。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父母站在統一戰線,就是最好的教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德茲曾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在家庭教育中,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要怎樣才能做到雙方意見的統一,同時又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呢?

私下協調,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在上個月,我和一個朋友討論到有關育兒的經驗時,發現朋友和她老公從未發生過因為孩子的事情而吵過架。

朋友告訴我說,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在生孩子面前,她就會和老公約定好,要進行友好商量,不爭不吵,總是會做到意見統一,而且一般都會以我那朋友為主,就即使有時碰到意見不不統一的事情時,也會在私下進行協調,在孩子面前始終保持一致的意見。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有的時候為了一件意見不統一的事情進行協商時,難免會有情緒激動的時候,而他們一般會選擇當孩子不在家的時侯,或者兩人在外面才進行協調商量。

即使是在同一個屋子裡的別的房間,他們也會做到不進行爭論,因為孩子太聰明瞭,他是能聽得到,並且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著名心理諮詢師黃杏貞曾說:

養孩子是一場人生的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試著不因為教育意見的分歧,而急於進行辯解,應儘快按下負能量的暫停鍵,立即停止糟糕情緒的傳播,並及時的進行商量,父母才能肩並肩的,共同去解決育兒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

當一方已宣佈決定後,拒絕再互拆

著名教育家王強,在一次演講時,曾分享過一個關於他兒子小時候的故事。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在他兒子九歲生日那天,他準備送他一臺電腦。但是孩子的媽媽卻持有否定意見,她認為兒子現在還小,完全是沒有能力對自己進行控制,沒有好的自控力是很容易就沾染上網癮的,到時就會難以戒除。

他的想法是即使在將來,兒子有染上網癮的可能,但他仍然堅持,要讓兒子儘早的接觸到未來社會的先進科技。

後來經過他們倆的多次協商後,最終雙方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還是決定送給兒子一臺電腦,孩子的媽媽也沒有再進行反對。

王強在回憶這件事時,他說道,假設當時如果孩子的媽媽,先跟兒子宣佈了,生日禮物不是電腦,我也不會再改變她的說法。因為一個決定做錯了,我們還可以再進行商量,再決定,但是在兒子面前,我們就必須只有一個聲音。

當孩子從父母的其中一方,接收了一個決定以後,只有父母不再因這個決定而反覆爭論反覆改變,在孩子的心裡才會有父母的威嚴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著名演員胡可曾說:

父母意見一致,是最有效的育兒策略,可以讓孩子在父母統一的價值觀裡,學會反思和成長。

父母作為孩子一生的指路人,只有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孩子才能堅定而自信地走下去

相互諒解,學習科學育兒方法

少兒教育研究者謝琴,從未因為與家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而產生過任何的家庭矛盾。因為在她的育兒方法中,始終堅持著六字箴言

學習,溝通,不爭。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從那時懷孕開始,謝琴就詳盡地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各種事務,幫助自己和家人,以普及更多的科學育兒觀念以及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與技巧。

她還會定期組織全家人,一起觀看科學育兒視頻,一起探討科學育兒的經驗、方法,而且她還會把一些經典的育兒書籍,放在家裡隨處可見的地方,以方便大家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從而獲得新知。

正是因為她的這種知識的提前儲備和及時的溝通,使得整個家庭,都形成了較為融洽而濃郁的科學育兒氛圍。即使大家的想法有時會有不同的時候,但他們也能相互體諒,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曾說: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教育孩子的本質,其實也就是教育自己。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只有父母願意用實際行動來積極的提升自我,孩子才會願意加快自己的步伐,去遇見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

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小結:

在家庭育兒歷程中,只要記住抓住原則,分情況討論,力求做到不傷和氣。因為再科學的育兒理念,再豐富的教育知識,再先進的育兒方法,也都不及去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重要。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一個孩子,只有成長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裡,才能積蓄內在的力量,迸發出耀眼的光芒,最終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最傷害孩子的“反作用”教育:父母相互“拆臺”,必須引以為戒


我是萌萌媽育兒經,致力於家庭育兒經驗的分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很樂意與大家互換育兒歷程上的心得體會,期待您的關注,快樂與您共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