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爲戒!一個小藥瓶引發的糾紛……

別讓一個小藥瓶成為醫患糾紛的導火索。

引以為戒!一個小藥瓶引發的糾紛……

糾紛起因

麗都醫院兒科病區,值班護士芳芳遵醫囑為患兒配置當天的靜脈輸液藥物,加藥完畢準備為患兒靜脈穿刺。患兒看到護士端過來的治療盤,一看到針頭和藥液就開始哭鬧不止,護士耐心地跟患兒交流,寶媽也配合的讓寶寶伸出小手讓護士選血管。可是患兒拼命掙脫,大哭大鬧!護士隨手拿過一個平時給患兒穿刺後固定手的小盒子,患兒開始安靜下來,接過來開始玩弄紙盒。護士這時拿過患兒的手,紮上止血帶。患兒又開始哭起來,並在護士專注於操作時伸手打了護士一耳光,孩子打一下也沒什麼,患兒家屬並未責怪患兒,反而表揚自家寶寶“手麻利”,護士並未介意,專心致力於靜脈輸液操作。

患兒又指著治療臺上加藥後的哌拉西林鈉小藥瓶,嚷著媽媽去拿,患兒家屬二話沒說就從治療臺上拿了小瓶遞給患兒,護士說患兒不可以玩這個,患兒家屬說“沒事”,患兒這時安靜地玩起了小藥瓶,護士趁機為患兒進行靜脈穿刺,穿刺成功後護士正在固定針頭時,忽聽患兒大哭,患兒嘴唇被小藥瓶劃破了,鮮血直流!患兒家屬情急之下伸手推了護士一把,說“沒見過你這麼不負責任的護士!”護士解釋說當時已經告知你不可以玩的啊?可是患兒家屬卻說那你為何不奪過去不讓他玩呢?我們不懂你還不懂嗎?無論護士怎麼解釋,患兒家屬一口認定是護士不負責任。護士通知了兒科醫生,醫生過來處理患兒傷口,患兒大哭大鬧,開始嘔吐不止。

事情發展到後來,場面失控,最後家屬不依不饒找到院領導,讓護士賠償損失。經協商解決,最後院方妥協:免除患兒住院期間所有費用。護士被扣除三個月工資。

引以為戒!一個小藥瓶引發的糾紛……

護士如何規避這種糾紛?

案例中,即使再多委屈,再多理由,患兒嘴唇在住院期間被玻璃瓶劃破,護士是脫不了干係的。當事護士最終只好默默無言,忍氣吞聲,認栽了事。

在這樁醫患糾紛中,護士是有責任,但護士當真必須為此負全部責任嗎?醫院的最終處理顯然對護士有失公允。護士一個人值班,面對患兒的哭鬧,即要安撫好患兒,又要確保靜脈穿刺成功,減少患兒痛苦,誰能體諒一線護士之大不易?

兒科護士,該怎麼去面對類似紛擾的情景,怎麼做既能讓患兒家屬滿意,又能哄得患兒不哭,取得患兒的配合,達到操作成功的目的呢?

基於這一點,一些專門的兒童醫院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基層醫院的醫護人員借鑑,在一些規模較大,設施齊全的兒童醫院,專門配備的兒童病區,場面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特點,添置的有可供患兒玩耍的兒童安全玩具,以轉移患兒注意力,拉近與醫護人員的距離,這些,都是基層醫院兒科病區值得改進的地方。案例中的兒科病區,如果有安全好玩的兒童玩具,護士和患兒家屬也就不會拿固定患兒穿刺部位的小盒子、配藥後的小瓶子,來吸引患兒,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不愉快了。

還有,護士扎針前,有一個細節,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患兒惱怒護士要給自己扎針:乘護士沒注意時,患兒伸手打了護士一個耳光!患兒打一下也沒什麼,但寶媽卻並沒有為此責怪、批評寶寶,卻表揚寶寶的手“麻利”。足以說明,這個患兒家長的素質,如此家長,患兒一旦在住院期間有什麼閃失,她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屬於那種蠻不講理之流。護士從這些細節中要引起警惕,謹言慎行,心中要有防範意識,把工作做好做細,儘量避免與之起不必要的衝突。

看到患兒家屬給患兒拿西林瓶玩耍,護士要清醒認識到西林瓶上有金屬物殘留,其殘端有毛刺,有潛在的危險,要堅持己見,避免患兒接觸到此類物品。堅持嚴格執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中: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管理,要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醫療廢物分置於專用的醫療廢物容器內;醫務人員掌握醫療廢物分類中的安全知識、專業技術、職業衛生安全防護等知識;掌握在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儲存及處置過程中,預防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的措施及發生後的處理措施。把這些屬於醫療廢物的瓶子收集到治療室專用的醫療垃圾桶內,避免患兒直接接觸。

諸如青黴素、哌拉西林鈉等普通玻璃瓶包裝的藥物,物美價廉,在基層醫院很是常用,但是,這些常見藥物啟用時,不同於多索茶鹼、頭孢曲松粉針等藥物所使用低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劑瓶,上蓋是由氯化丁基橡膠塞和金屬瓶封組合而成,用手一掰就可開啟使用了。這種普通的玻璃西林瓶,還需要護士用小刀或開瓶器用力開啟,不僅易造成護士的手受傷,而且開啟後,可在瓶口頂端殘留著鋒利的毛刺,若不小心,就可造成皮膚粘膜的損傷,上述案例中的患兒,即是如此。

引以為戒!一個小藥瓶引發的糾紛……

引以為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案例雖不大,卻是業內護理同仁用淚水和苦惱給大家換來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今天特意在微信平臺把它曬出來,就是希望大家能引以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