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兩道巷

兩道巷

于都縣城在過去的歷史上有一個叫兩道巷的地名,因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相信不少人都不知道它之前是在哪了,又為什麼叫這個地名?

因我的家住在兩道巷裡,童年時期就在巷道里面玩耍,對兩道巷非常熟悉,還是讓我慢慢地告訴大家。


于都兩道巷



兩道巷座落在於都縣城的建國路圖書館旁邊的一個巷子。解放初期,那裡叫兩道巷,那是因為巷口有一口井和一幢門樓,上面嵌著一塊紅麻石門匾,刻著“兩道風霜”四個赫然大字,左下首有一行小字落款:吉水解縉題。

解縉可是一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曾在明代的朝廷擔任要職的大學士。有一年,他在外出巡視於都時,聽說兩廣御史郭端廉潔奉公,一塵不染。他告老返鄉後,仍然熱心為當地的人們自掏腰包,請人挖井解決飲水難的難題。飲水思源,人們把這口井取名為“郭屋井”,解縉知道這件事後很感動。於是,他揮筆寫下了“兩道風霜”來讚揚郭端“兩廣御史,一身風霜”的高尚品德。


于都兩道巷



位於縣城建國路圖書館旁邊的右側有一個大約一百餘米狹長的幽靜小巷,在明朝永樂年間出了一個叫郭端的名人,他赴京城趕考高中進士,明永樂三年(1405年)入京太學,授官行人司行人。永樂十年選為御史,來到廣東、廣西兩地出任御史,也就是任兩省道臺一職多年。他清正廉潔,儘管他身居高位多年,仍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後來他退休告老返鄉,看到周圍的居民飲水不方便,家家都要到于都河裡挑水。他感到十分不安,於是,就請人在家門口挖了一口井,笑著對大家說:“我沒有啥好東西招待大家,俗語說人情好吃水也甜”。這口井為周圍的人服務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因自來水已經普及,井才被自來水公司停用。


于都兩道巷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郭屋井”。

正因為有了這塊“兩道風霜”門匾,為紀念郭端這位兩任道臺,當地政府把這小巷命名為“兩道巷”,一直到解放以後,地名重新命名時,它才納入進建國路當中,不再使用“兩道巷”了。


于都兩道巷



現在雖然已經沒有“兩道巷” 這個地名了,但這個古巷還依然存在,還真值得人們去探幽,去緬懷。


于都兩道巷


(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