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雄县新盖房分洪道的来龙去脉

分洪道横贯雄县东西,把雄县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分洪道北的人来县城,分洪道南的人去分洪道北的乡镇村,或者前往天津、北京办任何事情,分洪道都是必经之路。雄县人分南北,也往往以分洪道为界线。

分洪道是雄县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一年之中不知道要穿越多少次。但是,如果问及分洪道的详细情况,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来,特别是年轻人知之甚少,更是不清楚它的历史由来。

雄安新区雄县新盖房分洪道的来龙去脉

为此,在新盖房分洪道口门以下筑两堤,左堤为主堤,右堤为次堤。左堤起自王祥村,止于刘家铺村东北,全长26公里;右堤起自新盖房村,止于洪城村东北,长26.7公里。两堤边坡分别为1:2,1:3,顶宽2.5米,左堤超高1米,右堤超高0.5米。修筑两堤时,考虑了两侧沥水排泄,尾部没有封闭。1953年、1954年分洪后洪水绕两堤下口向外倒漾,造成回水淹没耕地近7万亩。为弥补这种缺陷,1955年扩挖了河道,接长了两堤,左堤延长至陈家柳村东南,接六郎堤(中亭河左堤),全长增至31公里;右堤延长至张青口村北,接大清河左堤,全长增至32.3公里,分洪标准由原设计的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600立方米每秒,彻底解决了分洪后回水问题。

雄安新区雄县新盖房分洪道的来龙去脉

新盖房分洪道建成后,由于陈台、高庄、王祥及芦僧河、柴王沟均在分洪道内,妨碍行洪,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平除了柴王沟和芦僧河,陈台村由堤内迁至堤外南侧。1970年兴建新盖房水利枢纽时将分洪道右堤高庄段裁弯取直,搬迁高庄、王祥405户至左堤外,确保了行洪时河道畅通。

新盖房分洪道自1951年兴建,到1970年建成新盖房水利枢纽工程,期间经过初建、续建和扩建,泄洪流量又开始的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道自建成至1966年的16年间,分洪9次,平均三年两次,其中1953年至1956年连续4年分洪。截至今年,分洪道建成已经67年,共分洪11次,最大一次为1963年8月4日,流量3300立方米每秒。

据老人们讲,1963年8月上旬,雄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大清河水位急剧上涨,新盖房水位达14.58米,雄县南关大桥水位达13.33米,大清河最高洪峰流量521立方米每秒,已经超过分洪水位,大清河下游告急。8月9日,又连续降雨98.5毫米,雄县河淀水库持续上涨,一些地段发生漏洞、沉降、裂缝、漫溢甚至决口。经省地委批准,分洪道开始分洪。分洪后,分洪道右堤望驾台、胡家台300多米地段发生漫溢。县委、县政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投入抗洪战争,昼夜排查、护堤排险、抢修堤埝。为保卫京津以及下游广大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13日,在黄湾、马蹄湾、南辛立庄等破堤缓洪,造成雄县西南三个乡镇29村普遍进水,损毁房屋1.26万余间。据说,当时政府已经做好了炸毁分洪道南堤的预案,如果降水继续不停,分洪道南部就要做出更大的牺牲。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天空放晴,洪水逐渐退去,雄县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雄安新区雄县新盖房分洪道的来龙去脉

我的家乡,就在分洪道的北侧。记得小的时候,分洪道的方坑儿里常年有水,靠近北堤不远的地方还有宽宽的水道,雨季的时候常常有水流通过。我也看到过分洪道分洪,洪水自西向东滚滚流淌,水面宽阔,波浪滔天,水质浑浊,漂浮物众多。

可见,新盖房分洪道建成后,为保护大清河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后来随着自然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北方逐步形成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悲惨局面。没有雨,没有水,没有洪,分洪道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多少年来,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分过一次洪外,分洪道都是在平平静静中度过。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后,对辖区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已经获批,各种详细规划也已经编制完成,不知道分洪道以后还有什么用处?将来还保留不保留?或许,不远的将来,分洪道将彻底退出雄安的历史舞台,淹没在繁华都市的地下,成为雄县人民永远的记忆。(来源:雄媒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