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禮:廣東銀行業保險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全球看,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國際知名灣區都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從國內看,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組成,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以全國不到1%的國土面積、5%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今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佈,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支持大灣區建設,金融責無旁貸。

加強機制建設,找準灣區建設金融突破口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廣東省銀保監局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領導小組,局長擔任組長,配備精幹力量,統籌協同推進各項工作。

一是縱向加碼,各項工作責任壓實到位。制定廣東銀保監局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舉全局之力支持大灣區建設。建立“1+7+N”工作機制,由省局牽頭搭建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地市7家銀保監分局和大灣區主要銀行保險機構的協作平臺,共同探討監管和業務創新模式,建立動態監測統計體系,打破信息壁壘,形成金融合力支持大灣區建設。

二是橫向發力,灣區監管部門協同並進。在銀保監會“總對總”框架下,建立粵港澳深四地金融監管部門聯席會議機制,推進信息互換和政策協調,組織粵澳銀行同業公會、粵港和粵澳保險業協會分別簽署合作備忘錄。

加強政策引導,帶動灣區金融機構集聚

充分發揮CEPA、自貿區政策優勢,引導各類金融要素在大灣區集聚發展,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構建優勢互補、功能完備的金融產業生態系統。

一是支持港澳機構“廣佈局”。積極爭取中央政策支持,在CEPA框架下降低港澳銀行進入內地的資產門檻,允許港澳銀行分行在廣東省內設立異地支行,推動港澳銀行在粵蓬勃發展。

二是推動機構門類“全覆蓋”。簡化自貿區區內銀行保險機構、高管准入流程,壓縮辦理時限,共計24項事前審批事項改為事後報告制,自貿區內銀行業、保險業准入事項平均辦理時間大幅縮短一半以上。

三是推動要素平臺“多聚集”。積極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溝通協作,推進要素平臺在灣區聚集,近期推動上海保險交易所在廣州南沙區設立了全國首個國際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航運保險業改革創新。截至2019年上半年,廣東(除深圳)共有銀行保險機構28大類,營業性機構20751家,其中法人銀行機構185家,一級分行147家;保險業法人機構7家、省級分公司101家;其他非銀法人機構22家。目前,共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銀行在廣東銀保監局轄內設立了營業性機構154家,成為全國首個地級市外資銀行全覆蓋的省份;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保險公司在廣東銀保監局轄內設立了33家機構、320家營業性機構;其中轄內香港、澳門銀行營業性機構分別佔全國1/4和4/5以上,港資保險營業性機構佔全國超40%。

下一步,廣東銀保監局還將根據《規劃綱要》部署,配合廣東省政府積極引入各類銀行保險機構,建設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大灣區金融市場佈局。

加強金融創新,推動灣區金融互聯互通

在銀保監會“總對總”框架下,建立互聯互通工作機制,集成粵港澳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的資源,以優質的綜合金融服務促進大灣區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大灣區發展提供新動能。

一是向改革要動力,跨境車險引領灣區互聯。在廣東省試點粵港澳三地保險機構合作提供跨境車險服務,有力支持了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及跨境車主需求,截至2019年9月末,三地保險機構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9640輛,出具交強險保單9311份,商業險保單3698份。

二是向開放要活力,跨境資金繁榮灣區市場。截至2019年9月末,廣東(除深圳)銀行業支持大灣區貸款餘額4.65萬億元,同比增加0.89萬億元。同時支持轄內銀行機構積極聯動港澳,開展跨境貸款、跨境人民幣結算、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跨境資產轉讓等金融互聯互通創新業務,滿足日益增長的跨境交易和融資需求,支持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大灣區。

三是為民生添助力,跨境服務便民生活。積極鼓勵轄內銀行保險機構優化大灣區民生金融服務。如轄內多家銀行機構均推出粵港電子支票聯合結算業務,提高粵港支票處理效率和安全性;中國銀行率先在香港推出“大灣區開戶易”見證開立內地個人賬戶服務,在珠海和深圳分支機構進行試點,香港客戶只需在中銀香港營業網點辦理見證手續,即可快捷開立內地中國銀行個人II、III類賬戶。自3月20日開辦此業務以來,截至2019年10月末,珠海開戶4453戶,深圳開戶70798戶,極大地滿足香港居民進行便捷化線上支付和網上購物活動的需求;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與橫琴新區地方稅務局合力推出稅銀合作跨境辦稅服務,澳門企業及居民在澳門本地即可通過工銀澳門營業廳辦稅服務點的V-Tax系統辦理所有涉稅事項,免去了兩地奔波的煩惱。

加強金融支持,支持灣區重大項目建設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指導轄內銀行保險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凝聚金融合力,優先保障基建重大項目融資,夯實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一是引導銀行組團增強融資合力。鼓勵大型銀行利用規模優勢,發揮“頭雁效應”,運用銀團貸款等形式支持資金需求大、投入期限長的重大項目。目前轄內已組成150餘個銀團貸款,支持大灣區“一橋雙港三鐵四高速”等重大互聯互通項目超700個,授信金額超8700億元,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深港高鐵等重點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二是引導保險資金支持灣區建設。聯合地方政府舉辦保險資金運用項目推介會,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簽訂合作協議,搭建廣東項目“旗艦店”,支持保險機構通過股權計劃、債權計劃、不動產直投等方式,為重大項目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在廣東省累計投資餘額達9752億元,當年新增1072億元。

三是引導險企增強保障實力。堅持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保險機構擔起重大項目風險保障重任,科學設計方案,為重大項目建設及運營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如人保財險作為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首席承保公司,為該項目設計整體承保方案,顯著提升項目風險保障水平。平安產險為大灣區建設打造立體保障網,承保深中通道、珠三角城際廣佛環線等重點項目,保額超1000億元。

加強科技融合,聚焦灣區產業前沿創新

出臺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引導轄內銀行保險機構開展“三大創新”,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金融需求,全力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深化組織創新,打造專業金融平臺。支持銀行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為大灣區科技型企業提供精準金融支持。截至2019年9月末,轄內22家銀行機構共在14個地市設立科技(園)支行83家,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浦發銀行廣州分行、華夏銀行廣州分行等先後設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

二是加快產品創新,貼近市場提供服務。支持銀行機構圍繞新興產業缺乏傳統抵質押物的痛點精準施策,推出“專利貸”“知易貸”等專項信貸產品,破解新興產業融資難問題。截至2019年9月末,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3073.36億元,同比增長60.64%。推廣投貸聯動融資服務模式,累計服務客戶131戶,投放貸款47.95億元,同比增長28.69%。支持保險機構根據科技型企業產品特點,大力發展科技保險、專利保險、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等科技專項險種,2019年前三季度,科技保險提供風險保障5375.83億元,同比增長34.18%。

三是加強服務創新,提升居民金融獲得感。支持銀行面向科技企業構建專門的客戶准入及信用評價體系,同時深入挖掘企業各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定製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如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推出科技企業“技術流”授信評價體系,已為8000餘戶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與政府部門合作,為大灣區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信貸風險補償或貼息業務申報服務,讓更多的科技企業享受融資政策優惠。

加強綠色發展,支持灣區生態防護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廣東銀保監局堅持“政策引領、監測督導”雙管齊下,明確綠色信貸“一增三控”目標,建立統計監測體系,引導轄內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大灣區金融與綠色產業協同發展。

一是組織架構與產業發展協同,打造綠色金融專屬服務體系。搭建綠色金融組織體系,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4家支行升格為分行,推動3家分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推動建設銀行設立全國首家綠色金融創新中心,為綠色產業提供專屬金融服務。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轄內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規模超5600億元,比年初增長20.93%,高於相關機構同期各項貸款增速6.87個百分點。

二是管理機制與環保政策協同,建立綠色金融精準考核體系。引導多家銀行出臺節能減排信貸指引、綠色信貸業務發展指引,將綠色信貸標識嵌入信貸系統,實行環保“一票否決”,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在資本佔用、貸款規模、利潤補貼方面給予支持,並將綠色信貸情況直接與績效考核掛鉤。

三是產品體系與行業需求協同,創設綠色金融特色產品體系。轄內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探索碳排放權抵質押、供應鏈融資、綠色基金等模式,推出綠色農產品溯源、蔬菜降雨氣象指數等特色險種,全方位滿足綠色產業融資和風險保障需求。如建設銀行花都分行為花都長興紙業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綠色貸款,創下全國首單造紙業碳排放權抵押貸款、首個碳排放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首家航空公司碳排放權融資、首筆上市企業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4個“全國第一”。

四是資金渠道與項目建設協同,拓寬綠色金融融資體系轄內銀行保險機構充分利用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政策優勢,積極探索“股權+債權”方式,為環保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近三年,轄內法人銀行累計獲批綠色金融債238億元;保險資金累計投資綠色項目約540億元。

改革需要大智慧,發展期盼大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廣東銀保監局將主動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能,在遵循黨中央頂層設計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舉全轄銀行業保險業之力,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為全面建成充滿活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灣區,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周延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