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文|次生林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謙鍾素

志玲姐姐今天終於正式舉辦婚禮了,那個有著娃娃音的女神演繹過很多次穿著婚紗的樣子,今天總算是要披上自己的婚紗。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看著她甜蜜的微笑,讓我覺得她遇見的就是愛情。無論新郎是哪國人,無論在什麼時間,無論在什麼地點,只要是你都剛剛好。

只是,自從林志玲公佈喜訊以來,網友對這對新人的嘲諷和挖苦,遠多於祝福。

尤其是在林志玲曬出請柬、伴手禮後,更是收穫了一大片辛辣的諷刺:

有人說太醜,也有人吐槽太寒磣,更有沒素質的網友,以島國某類影片,暗諷林志玲竟然嫁給日本人。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這讓人不禁汗顏:原來語言,可以這麼惡毒。

明星也是人,作為女人的林志玲,她結婚、和誰結婚、為什麼結婚,不管是利益捆綁,還是兩情相悅,都是人家的私事。

言論自由是好事,但話語越過道德底線,就是侮辱。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裡,那些言論越惡毒的人,往往越是心胸狹窄;

反之,越是心胸開闊的人,越懂得海納百川,理解他人,從而接納他人。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也許這麼說,很多人會倍感委屈:我本無惡意,只是隨口吐槽一下。

但你可曾想過,這對當事人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當每個人都不假思索、不加節制地表達內心的偏見與不快,惡意的溪流就會氾濫成洪災。

溪流不足以淹死人,但洪災卻可以;

一句扎心的話不能致命,但成千上萬的惡評,匯成的網絡暴力,可以殺死一個人。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2019年10月14日,韓國女星崔雪莉自殺,轟動全網。

可就在網民們紛紛譴責各路噴子,替雪莉鳴不平時,依然有人打著“關心”的幌子,公然揣測其死因,是不是淪為資本家的性奴。

即使她的心臟已經停止跳動,

即使曾經鮮活溫熱的身體絕不再甦醒,

即使世上再無“雪莉”這個女孩的存在,

惡意也從未減少半分!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讓人更心寒的是,雪莉的死因,正是“網絡暴力”。

據早期採訪視頻可知,她曾被一高校網友誹謗,當時她選擇原諒和解,卻被網友扣上“恐怕確有其事,所以想私下封口”的嫌疑;

而後雪莉採取法律手段,卻又被扣上“打壓輿論”的帽子。

然而這樣的事件不止一次。

追溯到更早,雪莉還是女團成員時,多以“清純可愛”面目示人的她,被網友要求“做自己,展現真我”;

可當她做回自己,表露真性情時,又被網友罵成“精神不正常,徹底放飛自我”。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崔雪莉,雖年少成名,卻也只是個小女孩,承受不了網絡暴力帶來的壓力與痛苦。

正是年幼與脆弱,讓她在各路討伐聲中迷失,不知如何做自己。

因為她發現,無論她怎麼努力,總有人不喜歡自己。

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不就是被人說幾句嗎?真矯情。

如果有這種想法,請試著想一想:

當你每天睡醒,打開手機全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的謾罵、指責時,

當你每天睡前,輾轉反側,害怕夢裡滿是被罵的場景時;

當你每天收到無數私信,裡面全是侮辱你、扒你老底的話語時;

當你一打開門,就收到恐嚇信、被虐待的小動物時;

當你在搜索欄裡輸入自己的名字,全是黑歷史、惡意的新聞時;

當你的父母、家人的聯繫方式被人曬到網上,你卻無能無力時;

當你經歷這些,你就不會這麼輕鬆地一笑了之了。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伏爾泰的“雪花論”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但可悲的是,若真要理性地分析一番,網絡暴力中的每個人,的確是“無辜的”。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著名社會學著作——《烏合之眾》指出:

當一個人是個體時,他可能是充滿智慧、懂得判斷的;但當一個人處於群體之中時,他很大可能會成為喪失思考力的傻瓜,哪怕前後者,皆為同一個人。

通俗點講,就是處於群體中的人,通常會變笨。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為什麼?

原因有二。

第一:個人責任感退化。

當你是個體時,你知道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從而謹言慎行,審視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但當你混跡於群體中,群體就成了“庇護所”,讓人產生

一種“僥倖”的流氓心理:反正不是我一個,大家都這麼說。

別人說某某某不好,你會跟在後面,添油加醋挑毛病;

別人說某某某好,你會順水推舟點點頭。

因為你始終認為,主觀點不是你提出的,自己只是在附和、肯定前者,責任不大。

就像犯罪行為,有了主犯,從犯的膽子就大了。

千百年來,都是“法不責眾”觀念橫行的時代。

正因如此,責任感退化,人性的惡就像揭開封條的門,一發不可收拾。

第二:個人立場弱化,群體情感強化。

什麼意思?我舉個例子。

a和b是好朋友,她們算是一個小“群體”。

如果a總是對b說,c人品很差。漸漸地,b也會覺得c很差。哪怕b根本就不認識c。

在ab這個小群體裡,b就是喪失判斷力的人。

可社會何止一個小群體?

社會是由無數群體構成,任何人際交織網都是一個群體。

尤其是在網絡信息發達的現今,一個言論爆出,就會立馬出現一群盲目跟從的人,這群陌生人,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群體。

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無數事情發生,就會形成無數群體。

而群體中的人,像被瘟疫感染,會變得盲目贊同某種言論,變得聽風就是雨,不辨真偽。

所以,無論是“逃避責任式”的附和,還是“情感強化”後的跟從,源自我們的無知。

因為無知,我們不加審視,盲目跟從;

因為無知,我們口無遮攔,隨意評論;

因為無知,我們妄自菲薄,人云亦云。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那麼,我們如何保持清醒的大腦,不捲入“群體”的洪流呢?

第一,保持質疑精神

常與孩子接觸,你會發現,孩子很喜歡問問題。

“媽媽,這是為什麼呢?”

“媽媽,這是真的嗎?”

“爸爸,你能解釋一下嗎?”

……

有時候,我們真該向孩子學習,即使再依賴父母,也會保持質疑精神。

而成熟的成年人,卻總被“帶節奏”。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前段時間韓國才女具惠善離婚,讓中國網民操碎了心。

事件初期,具惠善發文痛斥丈夫安宰賢厭倦自己,並與經紀人暗算自己。此事一出,全網紛紛謾罵丈夫,各種惡意言論漫天而來。

然而,隨著具惠善高頻率的曝光聊天記錄和討伐對方,不少網友轉變風向:這女的有抑鬱症,情緒不正常,一張張聊天記錄,更像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事件後期,愈演愈烈,更多人站出來為安宰賢說話,稱其受不了具惠善偏執、病態的佔有慾,讓他喘不過氣。並稱男方很紳士,一直在尋找和平解決的方法。

諷刺的是,在事件轉折的前後,態度截然相反的,竟然是同一群人。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道理很簡單,真正理智的人,從不會輕易下定論。

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時刻保持質疑的態度,懂得靜觀其變,摸清事情真相。

只有基於事實分析的理論,才具有可信度。

第二,少發表觀點,多講述事實。

《非暴力溝通》說:很多人以為講述了事實,實際上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而觀點則是基於個人立場、夾雜情緒的個人看法。

當你帶有情緒去講述一件事,就會扭曲事實。

與其判斷錯誤,不如少些觀點,多陳述事實。

“老闆開會一小時,五十分鐘在說自己的往事,十分鐘說工作內容。”——這是事實,不帶褒貶。

“老闆廢話真多,說個不停。”——這是你基於自己的喜好,覺得往事與工作無關,是廢話。

當你用觀點去評判,就會得罪人。哪怕你說得幾乎接近事實。

所以,不要輕信任何觀點,你要根據看到的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

更神奇的是,當你用事實的眼光看待生活,心態也會越來越平和安靜。

它不但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能讓你減少抱怨和戾氣,緩和心態。一舉兩得。

所以,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端正心態,過自己的生活。

看客心態,實則是一種畸形的心理。

很多人看風光無限的明星離婚、曝醜聞、自殺等,不是為了看熱鬧,而是與自己對比後,能沾沾自喜,從中得到些許安慰。

沒必要,真的。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生活,我們就沒有權利去指手畫腳,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是。

人吶,說到底,就是一個人,有一個家庭,有幾個朋友,有自己的生活。

林志玲結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端正心態,不要妄想從別人悲慘的生活中,對比出快樂與慶幸;

也不要從別人快活的日子裡,攀比出不甘與落差。

你這一生,總歸是你自己走的路。

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別為任何言論牽著鼻子走。

人言不可畏,可畏的只有無知與愚昧。

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多行慎言,與君共勉。

【排版 | 沐漪】

【每日話題】關於林志玲結婚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