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文|次生林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谦钟素

志玲姐姐今天终于正式举办婚礼了,那个有着娃娃音的女神演绎过很多次穿着婚纱的样子,今天总算是要披上自己的婚纱。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看着她甜蜜的微笑,让我觉得她遇见的就是爱情。无论新郎是哪国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点,只要是你都刚刚好。

只是,自从林志玲公布喜讯以来,网友对这对新人的嘲讽和挖苦,远多于祝福。

尤其是在林志玲晒出请柬、伴手礼后,更是收获了一大片辛辣的讽刺:

有人说太丑,也有人吐槽太寒碜,更有没素质的网友,以岛国某类影片,暗讽林志玲竟然嫁给日本人。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这让人不禁汗颜:原来语言,可以这么恶毒。

明星也是人,作为女人的林志玲,她结婚、和谁结婚、为什么结婚,不管是利益捆绑,还是两情相悦,都是人家的私事。

言论自由是好事,但话语越过道德底线,就是侮辱。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里,那些言论越恶毒的人,往往越是心胸狭窄;

反之,越是心胸开阔的人,越懂得海纳百川,理解他人,从而接纳他人。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也许这么说,很多人会倍感委屈:我本无恶意,只是随口吐槽一下。

但你可曾想过,这对当事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当每个人都不假思索、不加节制地表达内心的偏见与不快,恶意的溪流就会泛滥成洪灾。

溪流不足以淹死人,但洪灾却可以;

一句扎心的话不能致命,但成千上万的恶评,汇成的网络暴力,可以杀死一个人。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2019年10月14日,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轰动全网。

可就在网民们纷纷谴责各路喷子,替雪莉鸣不平时,依然有人打着“关心”的幌子,公然揣测其死因,是不是沦为资本家的性奴。

即使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即使曾经鲜活温热的身体绝不再苏醒,

即使世上再无“雪莉”这个女孩的存在,

恶意也从未减少半分!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让人更心寒的是,雪莉的死因,正是“网络暴力”。

据早期采访视频可知,她曾被一高校网友诽谤,当时她选择原谅和解,却被网友扣上“恐怕确有其事,所以想私下封口”的嫌疑;

而后雪莉采取法律手段,却又被扣上“打压舆论”的帽子。

然而这样的事件不止一次。

追溯到更早,雪莉还是女团成员时,多以“清纯可爱”面目示人的她,被网友要求“做自己,展现真我”;

可当她做回自己,表露真性情时,又被网友骂成“精神不正常,彻底放飞自我”。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崔雪莉,虽年少成名,却也只是个小女孩,承受不了网络暴力带来的压力与痛苦。

正是年幼与脆弱,让她在各路讨伐声中迷失,不知如何做自己。

因为她发现,无论她怎么努力,总有人不喜欢自己。

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不就是被人说几句吗?真矫情。

如果有这种想法,请试着想一想:

当你每天睡醒,打开手机全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的谩骂、指责时,

当你每天睡前,辗转反侧,害怕梦里满是被骂的场景时;

当你每天收到无数私信,里面全是侮辱你、扒你老底的话语时;

当你一打开门,就收到恐吓信、被虐待的小动物时;

当你在搜索栏里输入自己的名字,全是黑历史、恶意的新闻时;

当你的父母、家人的联系方式被人晒到网上,你却无能无力时;

当你经历这些,你就不会这么轻松地一笑了之了。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伏尔泰的“雪花论”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可悲的是,若真要理性地分析一番,网络暴力中的每个人,的确是“无辜的”。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著名社会学著作——《乌合之众》指出:

当一个人是个体时,他可能是充满智慧、懂得判断的;但当一个人处于群体之中时,他很大可能会成为丧失思考力的傻瓜,哪怕前后者,皆为同一个人。

通俗点讲,就是处于群体中的人,通常会变笨。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为什么?

原因有二。

第一:个人责任感退化。

当你是个体时,你知道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谨言慎行,审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但当你混迹于群体中,群体就成了“庇护所”,让人产生

一种“侥幸”的流氓心理:反正不是我一个,大家都这么说。

别人说某某某不好,你会跟在后面,添油加醋挑毛病;

别人说某某某好,你会顺水推舟点点头。

因为你始终认为,主观点不是你提出的,自己只是在附和、肯定前者,责任不大。

就像犯罪行为,有了主犯,从犯的胆子就大了。

千百年来,都是“法不责众”观念横行的时代。

正因如此,责任感退化,人性的恶就像揭开封条的门,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个人立场弱化,群体情感强化。

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

a和b是好朋友,她们算是一个小“群体”。

如果a总是对b说,c人品很差。渐渐地,b也会觉得c很差。哪怕b根本就不认识c。

在ab这个小群体里,b就是丧失判断力的人。

可社会何止一个小群体?

社会是由无数群体构成,任何人际交织网都是一个群体。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今,一个言论爆出,就会立马出现一群盲目跟从的人,这群陌生人,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群体。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事情发生,就会形成无数群体。

而群体中的人,像被瘟疫感染,会变得盲目赞同某种言论,变得听风就是雨,不辨真伪。

所以,无论是“逃避责任式”的附和,还是“情感强化”后的跟从,源自我们的无知。

因为无知,我们不加审视,盲目跟从;

因为无知,我们口无遮拦,随意评论;

因为无知,我们妄自菲薄,人云亦云。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那么,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大脑,不卷入“群体”的洪流呢?

第一,保持质疑精神

常与孩子接触,你会发现,孩子很喜欢问问题。

“妈妈,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这是真的吗?”

“爸爸,你能解释一下吗?”

……

有时候,我们真该向孩子学习,即使再依赖父母,也会保持质疑精神。

而成熟的成年人,却总被“带节奏”。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前段时间韩国才女具惠善离婚,让中国网民操碎了心。

事件初期,具惠善发文痛斥丈夫安宰贤厌倦自己,并与经纪人暗算自己。此事一出,全网纷纷谩骂丈夫,各种恶意言论漫天而来。

然而,随着具惠善高频率的曝光聊天记录和讨伐对方,不少网友转变风向:这女的有抑郁症,情绪不正常,一张张聊天记录,更像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事件后期,愈演愈烈,更多人站出来为安宰贤说话,称其受不了具惠善偏执、病态的占有欲,让他喘不过气。并称男方很绅士,一直在寻找和平解决的方法。

讽刺的是,在事件转折的前后,态度截然相反的,竟然是同一群人。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道理很简单,真正理智的人,从不会轻易下定论。

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懂得静观其变,摸清事情真相。

只有基于事实分析的理论,才具有可信度。

第二,少发表观点,多讲述事实。

《非暴力沟通》说:很多人以为讲述了事实,实际上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观点则是基于个人立场、夹杂情绪的个人看法。

当你带有情绪去讲述一件事,就会扭曲事实。

与其判断错误,不如少些观点,多陈述事实。

“老板开会一小时,五十分钟在说自己的往事,十分钟说工作内容。”——这是事实,不带褒贬。

“老板废话真多,说个不停。”——这是你基于自己的喜好,觉得往事与工作无关,是废话。

当你用观点去评判,就会得罪人。哪怕你说得几乎接近事实。

所以,不要轻信任何观点,你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更神奇的是,当你用事实的眼光看待生活,心态也会越来越平和安静。

它不但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更能让你减少抱怨和戾气,缓和心态。一举两得。

所以,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端正心态,过自己的生活。

看客心态,实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

很多人看风光无限的明星离婚、曝丑闻、自杀等,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与自己对比后,能沾沾自喜,从中得到些许安慰。

没必要,真的。

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生活,我们就没有权利去指手画脚,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是。

人呐,说到底,就是一个人,有一个家庭,有几个朋友,有自己的生活。

林志玲结婚了,新郎不是言承旭

端正心态,不要妄想从别人悲惨的生活中,对比出快乐与庆幸;

也不要从别人快活的日子里,攀比出不甘与落差。

你这一生,总归是你自己走的路。

保持一份独立思考的能力,别为任何言论牵着鼻子走。

人言不可畏,可畏的只有无知与愚昧。

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多行慎言,与君共勉。

【排版 | 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林志玲结婚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