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外國人拍攝的中國:人們幹勁十足,思想單純,圖9令人感動


【對照相機感興趣的人們】1959年,一支東德訪問團來到中國,訪問團成員走訪了北京、成都、重慶、武漢等地,期間拍攝了大量關於中國民生百態的照片。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出,儘管新中國成立剛滿10週年,但當時老百姓的幸福感很強。

【武漢東湖游泳的年輕人】東湖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文人墨客遊覽的勝地。東湖是中國第二大的城中湖,風景宜人,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為很多游泳愛好者的目的地,每當盛夏季節,這裡遊人如織。

【託兒所裡的孩子們】“託兒所”和“幼兒園”有著很大的區別,早在1916年,北洋政府頒佈法令,裡面規定幼兒園“以保育三週歲至國民學校年齡之幼兒為目的”,此後幼兒園主要招收3歲以上的孩童。反觀“託兒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家長,尤其是幫助職業女性看護孩子,多為3歲以下的孩子。


【無軌電車司機】毫無疑問,在當時成為一名司機是無比自豪的一件事,而且對司機的駕駛技術要求非常高。無軌電車也是城市居民外出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每當上班高峰期,“乘客多到門都打不開。為了節省空間,人都站在座椅上。有些人為了上車,不得不弔在門外。”

【老者】1959年的中國經過10年的發展,國家面貌有了很大改變,尤其當時中國人從年輕人來老者幾乎都經歷了戰爭歲月,這些人安寧的生活無比熱愛。正因此,當新中國成立後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藏族姐妹倆】1959年正處於“二五”期間,經過“一五”計劃目標的順利實踐,國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當時以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項目為中心,以694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湖邊賣茶水的小女孩】“窮人孩子早當家”,這是這張照片最好的說明。當時很多農村父母們因農活較多,很難有大量時間來照顧孩子們,於是在孩子們在上小學時就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打豬草、撿柴火等等。

【男孩正在看小人書】看小人書,這70後、80後刻骨銘心地記憶。小人書又稱連環畫、小書,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最早出現在宋朝,據說與印刷術的普及有很大關係。1959年小人書很罕見,只存在一些大城市的街頭,種類也比較少。當時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是如今人們難以理解的。

【技工學校的學員】照片中的這名男學員戴著手錶,這在當時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顯然他的家庭較富裕,也有可能是工人子弟。當時能進入技校學習,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大家都無比珍惜,努力學習。顯然,照片中的男子全神貫注在研究一個零件,真是令人感動的場景。


【捕魚歸來的老人】“激情澎湃”、“幹勁十足”、“滿足感”、“樂觀奮發向上”、“思想單純”等,這是當時中國人身上最大的標籤。新中國成立後,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狀態,無數中國人積極不顧個人的得失,積極投身國家的建設中,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