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在陝西東府一帶的“八大怪”

在東府農村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現象,在外地人看來不可理解,除了比較典型的“十大怪”以外,還有八種現象也十分奇特。

流傳在陝西東府一帶的“八大怪”

華州杏林鎮劉家巷的五世同堂和諧家庭 自華縣誌

熱炕睡著好幾代

過去農村人根本沒有床的概念,家家戶戶睡熱炕。在臨渭、二華(華縣、華陰)一帶,火炕一般和爐灶相連,灶膛與炕膛有暗道相通,每次燒火做飯,火焰順暗道流進大炕膛,火炕不燒自熱。這種熱炕多由老人和未成家的晚輩使用。兒子長大成家後,在另外一間房子單獨盤炕,每到下午用柴禾燒炕,遇到下雨下雪,柴禾淋溼不好點燃,就是點著了也滿屋是煙,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怕麻煩的懶媳婦,就和女婿孩子一塊擠到老人的熱炕上圖暖和。

在渭北各縣,大部分火炕不與爐灶相通,到冬季特別冷時,用柴火燒炕後,再塞些木渣、麥衣子之類的耐久柴禾,每天定時添加,火炕不熱不涼,十分暖火,整個房子都不顯得寒冷。

睡覺磚把枕頭代

過去東府農村人有些習慣使常人不可思議,就拿睡覺來說,你給他鋪好席夢思和最豪華的軟枕頭,他們卻反而如睡針氈,渾身的不舒服。到頭來還得睡到硬板床上,找個磚頭枕上,這樣才能酣然入睡。這也許與他們長期睡炕有關。因為炕面是用攪拌石灰的稀泥抹成的,平坦而且堅硬,炕面上一般只鋪一張席子,冬天即使鋪上褥子,由於燒炕時的熱是從炕面下傳上來的,為了更接近熱源,人們還是習慣於將身體置於褥下,長期睡在硬炕上,當然也就需要硬枕頭配套了。硬枕頭有頗多的品種,最簡單的枕頭就是磚頭。之外還有用木塊削成的兩頭高翹起來的像棺材一樣的木枕頭;有像箱子一樣,裡面可以儲放東西和可以加鎖的箱子枕頭;有雕刻著龍鳳鳥獸的精品木枕頭;有用竹片或木片釘成的透空枕頭以及陶瓷枕頭等等。而關中人最喜歡枕的則是用藍田玉打磨成的又硬又沉的玉石枕頭。硬枕頭最大的優點是清爽、涼快和不怕髒,有的枕頭可以用好幾代人,從來不用洗,油光發亮。有的枕頭甚至還有等級之分,什麼身份的人枕什麼樣的枕頭,都很有講究,象徵著各自的家庭身份和地位。

走親禮饃大筐抬

走親戚是東府人聯絡親戚間感情的方式。走親戚分正式和非正式。非正式的走親戚主要是探望老人,看病人等,一般沒有多少講究,帶些點心,送點孝敬的錢物即可。而正規的走親戚則非常講究,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關係,帶上相應的禮饃,否則被視為不敬,必受到親戚的怪罪,弄不好會斷了這門親戚。正規的走親戚主要集中在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之時,每年過年,從正月初二到十五,要走半個月親戚,你來我往,實則是禮饃的來往。年後,這些禮饃一般一兩個月才能吃完。最講究的禮饃是紅白喜事之時,如結婚、喪葬、蓋房、生子等,送的禮饃大的得用二十多斤麵粉,被蒸成大龍或麒麟狀,再插上無數被捏成各種鳥獸的小花饃,置於巨大的木盤之中,由兩人抬著走。如果親戚多,光收到的禮饃,不僅可以供十席二十席的客人吃,而且喜事過完之後,全家人還要繼續吃個把月才能吃完,做禮饃傑出的地方是在華縣、合陽,同樣的面,他們會做得又白又筋,造型精美,形態萬千,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不僅被邀請到北京舉辦專門的展覽,而且在臺灣、美國及歐洲享有盛譽。

提親先問家好壞

東府人相親有一個特別的環節,那就是探聽對方的家境。一般情況下,當男女雙方通過介紹人相識後,這時雙方父母就會安排適當的人選,到對方家周圍打聽對方的情況,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社會關係、父母親的人品、在鄉鄰間的威信、未來的女婿或媳婦的身體、人品、住房的多少等,再細一點的,還要看一看居家的風水及對方的生辰八字等。為了能夠讓被打聽者提供真實的情況,打聽者一般要用最好的面,精心地烙成最好的鍋盔,切成塊,用包袱包起來背在身上,每打聽一個人,給吃一塊鍋盔。吃人家的嘴軟,被打聽者一般都能道出真實的情況。根據打聽到的情況,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合計,要麼表示同意,一諾千金,絕不反悔,是井是崖都得跳。要麼斷然拒絕,打死也不會同意。整個過程絕不拖泥帶水,極少留尾巴。提親先打聽家庭的好壞,看起來似乎滑稽,但卻非常實用有效。從經濟上、住房上的好壞能夠推測將來的生活是否有依靠,打聽對方及家人的人品及社關係的狀況,可能預測將來能否和諧相處,做到知己知彼,防患於未然。事實上,東府人的離婚率極低,有時整個一個村子也見不到一對離婚的,這與他們事先認真地調查研究是分不開的。

女兒出嫁娘悲哀

女兒出嫁,應該說是個大喜之事。然而在東府地區,女兒出嫁時,親生母親要攔轎流淚,拉拉扯扯。女兒也不顧人們的勸阻,從轎子中掙脫出來,與母親抱頭哭泣。人們只好強拉硬扯,硬將新娘子塞進轎子,母女倆依依惜別,並逐漸演變為女兒離家時,專門到母親的臥房哭泣一番,其他人員暫且退到一邊,讓母女倆單獨相處數十分鐘,然後其他人一擁而入將哭哭泣泣的母女倆分開,這時女兒才能隨新郎官離家而去。其實從母女倆的心裡講,哭並非是悲,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兒有了婆家終於可以了卻老人一番心願。但母女倆相依為命這麼多年,一下子要分成兩家人,自然感情難以割捨。但畢竟是喜大於悲,因而母女倆悲泣的樣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流於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而已,因而又有了出嫁母女哭是笑之談。

鬧起洞房胡亂來

鬧洞房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比較盛行,但東府人鬧洞房更為獨特有趣。婚禮宴席結束,親戚朋友相繼告辭。天黑之後,以新郎新娘的同學、同事、同齡人為主,以愛湊熱鬧的村裡男女老幼組成的鬧洞房的隊伍自發形成。一開始,詢問新娘新郎相愛的過程,倒還文明一些。過不了多久,玩笑便逐漸升級,一幫人挾持新郎,另一幫挾持新娘,讓其親嘴,做一些十分不雅的動作。如果新郎新娘不能依靠機智迅速擺脫困境,事態就會進一步擴大,輕者大家你推我搡,動手動腳;重則會將新郎新娘衣服脫光,或將新郎新娘捆綁起來。此時新郎新娘已無力解脫這種困境,父母家人也不好去幹涉。因為鬧洞房的多是新郎新娘的好友,說得重了必傷和氣,因而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再說洞房一旦鬧開來,父母參與進來,必然也成為被鬧的對象,新婚三日無大小,弄不好,會把公公和媳婦也鬧得亂了方寸。由於過去男女婚嫁,全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女結婚甚至還不知道對方是啥模樣,結婚後難免畏畏縮縮,經這麼一鬧,一切隔膜都解決了。因而從某種角度看,鬧洞房實際上也是過去封建保守婚姻的一種最實在而有效的補充。

兄弟分家二老拆

在東府農村,有些人不善出門,見識少,目光短淺,大事上糊里糊塗,可小算盤卻打得十分精當。比如說,兄弟分家,誰也不吃虧。分家時,須叫來公證人,立下契約,然後一件一件地分財產,哪怕一根針,一粒米,都要分得清清楚楚。分到最後,就剩下父母大人沒法分。因為他們年齡大了,不能幹活了,需要做兒子媳婦的贍養。然而他們卻誰也不肯背這個包袱,你推我讓,誰也不要。沒有辦法,最後只能達成協議,父母兩位大人一人跟一個兒子過。隨後兩位老人的衣服、口糧都要分開,各歸各家,好點的兩位老人只是吃飯分開,穿衣看病由各家的兒子照料,仍然住在一起。如果不好的話,兩位老人還得分開住,竟然做起了牛郎織女。儘管在很多人眼裡這是不孝兒子兒媳幹出的令人不可諒解的荒唐事,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家庭卻往往很平靜,看不到吵嘴打架,相互間倒也相安無事,好像他們本就該這樣生活似的。

八十老人笑著埋

人死是一件悲傷的事,人生大悲莫過於死去親人。然而東府地區,當死者的年齡超過八十歲時,喪事竟變成了喜事。門框門楣和死者靈前貼的對聯,也都一改白色為藍色,重孫子頭上包的孝布,穿的孝衣,也都一改白色為紅色。孝子們也不再哭哭泣泣,而是笑臉待客,喜氣洋洋。八十老人死亡之所以被當作喜事,並非是因為晚輩們不孝,而是因為生老病死,誰也改變不了,老人已活過八十,已屬很幸運的了,是值得慶幸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身體機能減退,疾病侵擾,如果再活下去,不僅不是享福,而且完全是在受罪,不僅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痛苦,而且還連累著子孫後代。因而離去對他們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入土為安,這是大多數超高齡老人最明智的想法。老人年齡越大,子孫後代越多,就越能體現出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都是老人先輩積下的福分,更值得向左鄰右舍炫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