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扇貝大面積“暴斃”是自然死亡還是“財務洗澡”?

說到扇貝,吃貨們都知道,那可是燒烤攤上的必備美食,同時,它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近五年來,扇貝每每進入公眾視野,總跟“跑路”“餓死”這樣的關鍵詞有關。

獐子島扇貝,繼2014年、2018年逃跑、餓死之後,今年11月14日,獐子島集團又發佈公告說,扇貝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並且已經對獐子島2019年的經營業績構成了重大影響。

記者查詢發現,水產養殖業收入佔獐子島集團主營構成的20%左右,除了扇貝,集團還生產珍蠔、鮑魚、龍蝦等產品。那麼,扇貝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公司業績?為何屢屢不受控?昨天,獐子島集團組織專家及記者出海,調查、瞭解扇貝死亡原因。

專家記者團抽查扇貝受災情況

僅有正常產量的五分之一

11月16日,獐子島集團組織媒體記者們與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出海到獐子島扇貝受災區域抽檢查看扇貝受災情況。

獐子岛扇贝大面积“暴毙”是自然死亡还是“财务洗澡”?

一段現場記者拍攝的視頻中,捕撈人員拿著扇貝空殼說:“剛死不久”。

捕撈人員:“剛死的殼還連著,要不殼就不連著了……”

在11月14日公告中,獐子島集團稱公司按平均6000畝/點位並均勻分佈,共抽檢點位97個,結果2017年及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畝產過低,不足以彌補採捕成本。獐子島集團市場部工作人員孫坤說,昨天的抽檢,由專家和記者在這97個點位中任意指定。

孫坤:“在我們公告的抽測海域,媒體在上面選了一個點位,我們就坐船到大傢伙指定點位上,撈出來看一下。撈上來後船員分選,把活的挑出來,稱一下活的大概有多重。”

據《新京報》現場記者的報道:記者船與專家船先後查看三個相同的抽測點,分別為26號、21號和72號。其中26號由獐子島指定,後兩個分別由記者和專家隨機抽取,三個點抽測採捕面積均為5.5畝,分別收穫活扇貝約26公斤、18.5公斤及105.5公斤。

孫坤:“ 26公斤,但這是5.5畝的面積,你用26得除以5.5。”

記者:“正常的每畝就應該差不多有26公斤了?”

孫坤:“我們公告上,前1-10月份的正常生產平均我記得是25還是26?”

據報道,記者隨機抽取的21號點,採捕人員沒有進行現場分揀和稱重,採捕船停留時間短,18.5公斤這個數據為獐子島人員隨後發給記者。

五年三次大減產

當地百姓道出原因

這是獐子島扇貝過去五年間第三次大規模減產。

2014年10月,獐子島發佈公告稱,因遭到幾十年一遇的“冷水團”,蝦夷扇貝“跑路”,當年獐子島虧損近12億。2018年1月,獐子島稱因海洋災害,扇貝被餓死,導致2017年度虧損超過7億。此次扇貝死亡具體原因目前還未公佈,獐子島集團董事長吳厚剛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扇貝是“自然死亡”。

獐子岛扇贝大面积“暴毙”是自然死亡还是“财务洗澡”?

吳厚剛:“自然死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溫度方面的、病害方面的原因,還有的原因我說不準,海洋生物技術方面的專業性比較強。”

獐子島集團在養殖海域底播的扇貝看起來難以管理,但是在當地居民白先生看來,獐子島的扇貝“很聽話”。

白先生:“獐子島的扇貝非常聽話,要他死他就死,讓它跑它就跑。”

另一位經營餐廳生意的居民說:

餐廳老闆:“看我們吃的大扇貝老大了。”

記者:“你們自己捕撈的還都正常?”

餐廳老闆:“咱家就有啊!”

在他們看來,獐子島集團的扇貝死亡,根本不是新鮮事。2016年,島上的居民就反映過相關問題:扇貝死亡絕非自然原因。

獐子岛扇贝大面积“暴毙”是自然死亡还是“财务洗澡”?

居民:“這些年都沒怎麼投苗,就算投苗了費用也比正常高很多。它沒有錢投苗,沒有資金,這是一。第二,人家也不賣它苗,有的時候(隔壁)海洋島把好苗收走了,那些破苗沒人要了,讓他們買了。”

經營連年虧損,跟管理有直接關係。

居民:“(假設)我是個員工,今天下班的時候,就帶著扇貝、帶著海參、帶著鮑魚回去,一天賣個1000、2000的。”

可查公開資料印證了居民們的說法。據多家媒體報道,幾年前,獐子島還發生過2600萬元扇貝遭內部人事盜竊的事情,一名業務經理2011年私下將獐子島價值2600多萬元扇貝凍品賣給一個買家,並獲得300餘萬左右的回扣。

獐子島集團財務問題頻出

查清扇貝死亡真相是當務之急

其實,獐子島集團的問題並不止於此。就在今年七月,證監會確認,因董事長吳厚剛等公司20多位負責人失職,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內控重大缺陷、信披違規等問題。此次扇貝突然死亡是否與財務造假相關?證券制度能否約束?

在證監會的調查中,獐子島集團的財務問題有很多。比如,其將部分 2016 年實際採捕海域調至2017 年度結轉成本,致使 2017 年度虛增營業成本 6159.03 萬元。

簡單來說,虛增營業成本,利潤就會降低,有時候企業可以在稅費上得到優惠,或者可以填補企業的其他窟窿。

有評論認為,獐子島可能涉嫌IPO資料造假,上市時虛增太多資產,現在通過虧損、且將這種虧損控制在不至於退市的水平上,來把虛增的資產從報表上減掉。

獐子岛扇贝大面积“暴毙”是自然死亡还是“财务洗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高傑英表示,扇貝作為生物資產,具有實物數量難以確定、季節性和週期性強等特點,但公司需要對問題做出清晰合理的解釋。

高傑英:“客觀上來講,生物性資產它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譬如說母牛生小牛就突然一下死了。我們農業是需要支持這些公司持續穩定地生產,我們允許有風險出現,但是我至少從信息披露裡面能得到類似於說,像這種公司它是因為客觀原因,還是因為它本身存在著一定的這種欺騙性?”

她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查清楚扇貝的情況及獐子島集團的真實業績。

高傑英:“這個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不說道德風險,運營管理能力上來講,也說明企業的風控非常糟糕,對產品質量的管理是非常糟糕的,企業要在你的可控範圍內去搞生產。”

深交所質疑獐子島用扇貝調節利潤

2018年,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修改的決定》,明確上市公司構成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或其他重大違法行為,證券交易所應當嚴格依法作出暫停、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決定。針對扇貝事件,深圳證券交易所已多次向獐子島發關注函,在11月11日的關注函中,深交所質問:“此前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是否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的情況?”對此,獐子島回應:不存在。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則對媒體的回應:不會也沒有能力,用扇貝調節利潤。

吳厚:“我們南部率先發現了扇貝死亡大比例的現象。這麼大的海洋,沒有人有本領叫扇貝想活就活,想死就死。”

獐子岛扇贝大面积“暴毙”是自然死亡还是“财务洗澡”?

但是,這位剛被證監會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的高管,在市場上還有多少可信度,恐怕需要打個問號。高傑英表示,涉及IPO的問題,可以追查;我國證券退市流程也已經打開。

高傑英:“是券商的責任也好,是監管當時審批流程有問題也好,如果是IPO(的問題),那是可以查的。如果是客觀上經營業績不善,就ST(退市風險警示),兩年三年之後你退市;如果是因為造假,那麼就會有相應的處罰措施或懲戒措施。”

十月末還活得好好的扇貝,半個月後突然“死亡”,獐子島集團與專家將給出怎樣的回答?

審核:朱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