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圖為今大理巍山文廟。各地方文廟的規模和形制基本統一的。以前梁平文廟的規模與形制當與之相仿。農耕發達的梁平,曾是下川東的士林高地,正謂"梁山出才子"。本圖據攝圖網


在東亞中華文明圈,

被尊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孔子,

得到古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國齊齊尊供。

中華文明教化所到之處,

以建有孔廟(又稱文廟)為標誌,

從萬里北國到雲南邊陲的大理、麗江,

都無不建有孔廟!

在幾十年前的梁平,也是有文廟的,

且是南門的地標建築!

至今南門是梁平文教重地,

多所學校環集!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圖為四川閬中古城的文廟街外觀。


文廟是中國古城必有的建築

曾經梁平也有這樣的文廟

但如今卻已不見蹤影

雖不能親眼所見

但可通過文字瞭解它

來看看藍振中老師筆下的

梁平文廟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從清光緒梁山縣志的城區圖上可以看出,下方南門的文廟是規模很大的建築,僅次於縣衙。南門是梁平的文化教育重地,至今仍是,多所學校環集於此。


梁山官學—南門學宮(文廟)

文 / 藍振中

七十年前,我才五六歲,常跟著十二三歲的大孩子從西大街跑到南門文廟,撿黃瓦片畫房子,做跳房子的遊戲。

依稀記得這裡有紅色的高牆,尚未坍塌的的古建築上蓋有黃瓦,我們若在坍塌的廢墟中覓得一片黃瓦便如獲至寶,因為用它畫的房子格外醒目。

還記得一進文廟大門便看見一口池塘,人們叫它“墨盒兒”,當時不知是什麼意思,更不知它有何用途。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1963年,我在城關民中教書。當時民中、民小、南小都屬城關鎮管轄。南小校址分設文廟旁的桂香書院和畢家巷的桂花院子。

三校教職工開會學習常在桂香書院,書院北邊的一個大廳古色古香,是集會的禮堂。禮堂正中懸掛著一塊大匾,上書“梁學中樞”四個繁寫楷體大字,黑底金字,閃閃發光,格外醒目。禮堂附近就是“墨盒兒”,半池清水,波光粼粼。兒時所見的紅牆黃瓦已無蹤影。

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中後期,縣裡拔掉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將近三百年曆史的桂香書院,在此建縣招待所,南小搬遷到梁山公園與桂花院子連為一體。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背後的白牆大院就是桂香書院,拆於七十年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梁中學生進城高考期間住縣招待所,任課教師隨住做考前指導。這時“墨盒兒”猶存,二十年前集會的大廳還在,只是不見了“梁學中樞”大匾,據說它在文革初就被當成“四舊”摘下來砸毀做柴燒了。

2017年梁中建校110週年,我受聘增補校史,在查閱梁中歷史檔案時發現兩份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文件:一份是梁中在南門望平樓暨桂香書院辦學點申請擴大校園的地籍圖,一份是縣府劉崇山縣長簽署的批文。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左為劉崇山縣長1951年9月16日批文,右為梁中望平樓桂香書院辦學點徵聖廟(文廟)廟地地籍圖。從圖中可見聖廟旁有天元宮/來子祠


當時,經縣府批准,梁中拔掉了文廟(又稱聖廟)的“萬仞宮牆”,將文廟廟地11畝多併入了當時的梁中校園。

縣城南門自古以來就是梁山文化教育的中心,從清代《梁山城垣圖》可見文廟、儒學署、桂香書院三家緊鄰,儒學署居中。懸掛“梁學中樞”匾額的大廳有可能是儒學署的一棟建築物,那被叫做“墨盒兒”的水池有可能是文廟裡的泮池。

歷史悠久,鑄就輝煌

我國建校辦學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五經之一的《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①。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②,教學為先。”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學制已較詳備。二千多年前,蜀守文翁在成都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地方學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學)。郡邑(府縣)辦學,始於宋代。

到了清代,玉門關以西,流沙萬里之遙,都建立了廟學並廣建學宮,“增進取之數③,諄諄以文貴明經、學期濟世④為朂⑤,將胥⑥天下而化民成俗⑦”。

注:①不知道:不懂得道理。②君民:統治百姓。君,統治。③增進取之數:增加學生名額。④學期濟世:學習之後期望救助世人。⑤朂:xù,同勖,勉勵。⑥胥:觀看,考察。⑦化民成俗: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語出《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學宮是古代儒學的學舍,往往與文廟連為一體,文廟亦稱學宮,又稱廟學。清嘉慶版《梁山縣志》載:

“學宮當西北之際,遷於赤城,戊寅混一後,復故基,在縣南城內。元至正四年(1344),知州藍清建。明洪武七年(1374)重建。正統(1436—1449)間知縣李政、成化(1464—1487)間知縣吳珏、嘉靖(1522—1566)間知縣王冕先後重建。明末圮。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縣黃建中修建如舊制。(康熙)六十年(1721),知縣孫天霖重修。雍正八年(1730)知縣王裕疆又重修之。年久,廟貌零落。

嘉慶九年(1804),知縣符永培重建,式廓舊規,崇聖祠增高基址,週迴用石砌。功未半,調署開江縣。至嘉慶十二年(1807),回任修竣,增修崇聖祠、左右廊房,宮牆增寬,內鑿泮池。”

這段記載告訴我們:

學宮曾遷於縣城西北赤城(赤牛城,即牛頭寨),戊寅(1698年)大清平定動亂,天下統一後,才恢復故基,重建於縣城南門內。

梁山學宮從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創建,經明代,到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歷時463年,數任知縣將其重建重修。由此可見,梁山學宮歷史悠久,梁山自古就有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其實除了文廟,梁平還有武廟的。南門橋處有天后宮,還有藥王廟、火神廟等。


梁山學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辦學頗有成就。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任梁山教諭(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的朱爾閥(四川通江縣人,拔貢)所作《重建明倫堂碑記》(載嘉慶版《梁山縣志》)中有一段記述:

“考有明①盛時,百廢俱舉,而學宮乃造士②之地,尤為巍煥。一時真儒輩出,即如梁邑之高古塗來③諸賢,相繼蔚起④,銘諸鼎彝⑤,班班⑥可考。人文之盛,甲於下川東⑦焉......”

注:①有明:明代。有,詞頭,無實義。

②造士:造就士人,造就讀書人。

③高古塗來:梁山高古塗來四大望族,在明代有塗瓚、來知德、古之賢、古德懋、塗有祜、塗原、高射鬥考中舉人;古之賢、塗有祜、塗原、高射鬥考中進士。在清代(截至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有高宗楫、高宗礪、高人龍、高元亨、高善祥、高元吉、高元貞、高大申、高繼光、高繼允、塗寧舒考中舉人,有高宗礪、高人龍、高元吉考中進士。

④蔚起:蓬勃興起。

⑤銘諸鼎彝:將他們的名字銘刻在鼎彝上。鼎彝:古代祭器。

⑥班班:明顯的樣子。

⑦甲於下川東:在下川東數第一。甲:第一;下川東:指明代夔州府所轄地區,也指原萬縣專區九縣一市。

從朱爾閥這段簡短的記述中可知,梁山學宮在明代造就輝煌,梁人科考在下川東曾折桂奪冠雄居第一(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梁中高考也曾在下川東屢次奪魁)。

可惜到了明末,天下動亂,學宮衰敗,荒草叢生。直到清代康乾盛世,才慢慢得到振興。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上圖:梁平1909年時古驛道上精美的牌坊群。


由於梁山地靈人傑,辦學出色,康熙四十六年(1707),夔州府將“學院考棚”建在梁山城縣衙附近四牌樓(今名豪廣場對面商務區,1908——1938曾是梁中校址,1938年10月被日寇炸燬),擁有各類房舍44間,照壁、轅門、鼓亭一應俱全。

夔州府各縣士子歲考科考都在此舉行,督學院官員親臨校(jiao)考,27年從未間斷,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梁山劃歸忠州府管轄,此考棚才移作他用。


重修文廟,符令作記

清嘉慶十二年(1807),縣令符永培重建梁山文廟後,作《重修文廟碑記》。

在這篇碑記中,他首先盛讚孔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並從孔子之道、孔子之禮、孔子之教三方面闡述孔子學說對治國安邦、教化百姓 所起的巨大作用。接著,他敘述了重修文廟的原因及經過:

嘉慶年間,梁山文廟“材木漸朽,加以鼠穿蟻蠹,日就圮①壞”。嘉慶二年(1797),縣令方積創議重修,因升任調離梁山未果。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壬戌歲(1802),我調任梁山縣令,“入境之始,齋沐②謁聖廟。周視殿廡,惕然③以懼。念身膺民社④,人才之隆替⑤,學校之盛衰,有司分內事。分所當為,不勉而為之,使迪教⑥之本不修,守土之責也!”

我想到責任重大,遇到佛教道教廟宇,尚且施捨不倦,何況自己是禮門義路⑦之人,對孔廟更充滿了感情。於是謀劃重修梁山文廟之事,捐獻俸祿,勸導梁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群策群力重修文廟。

正在謀劃行動之中,我奉命調任開江縣令,至丁卯(1807)仲春回任梁山,則修廟已經半途停工,不禁慨嘆歲月流逝,幹成一件事是多麼不易!於是,我又召集梁山誠心做事的人,選擇吉日,聚集工匠,日夜興作,百廢俱舉,完成了重修文廟的浩繁工程。

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廡、戟門、名宦祠、名賢祠、忠義孝悌祠、欞星門、泮池一應俱全。整座文廟,“階砌砥平,榱櫨⑧森聳,炳炳翬翥⑨,益麗曩觀⑩。”

注:①圮:pǐ,毀壞,倒塌。

②齋沐:齋戒沐浴。

③惕然:惶恐的樣子。

④身膺民社:身任地方長官。膺,yīng,擔當,擔任;民社,指州縣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長官。

⑤隆替:興盛與衰敗。

⑥迪教:啟迪教育。

⑦禮門義路:語出《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禮門義路乃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

⑧榱櫨:cuīlú,房屋的椽子、斗拱,此處借指房屋。

⑨炳炳翬翥:炳炳,光彩照耀的樣子;翬翥huīzhù,向上飛翔。

⑩益麗曩觀:比從前的景觀更美麗。益麗,更美麗;曩(nóng)觀,從前的景觀。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圖為四川閬中古城的火神廟。其實梁平也曾有火神廟,位於東門看守所(老監獄),至今仍有梁平人說去火神廟,就是進監獄的意思。


見此勝景,梁山士民請求我作文以記之。我想到《春秋》凡有興作,必定作記,而學校是興作的大事,而今廟貌重新,聖賢之靈洋洋如在,儒家之道前後傳承而不消失,這正適合聖上施行文德而育賢才的深遠用意。於是,我欣然命筆作記。

符永培縣令在碑記的結尾大發議論,論述重修文廟的深遠意義:

“凡我同志,懋敬①哉!聖道崇,則文教修;文教修,則士知奮勉。夫石以琢礱為礎為墀②,木以準繩為梁為棟,士以範型希賢希聖③。

多士升堂階,聞金石之音;入宮牆,見宗廟之美。挹④之以禮樂之粹,浸之以詩書之華,束其身於子臣孝友⑤之中,遊其心於天地民物之大。

彬彬鬱郁⑥,由學以致其道,處則楷模鄉里,,出則黼黻⑦昇平。庶⑧無負作廟之深心也!豈徒飭堅煥採⑨,務新⑩其儀觀乎......”

注:①懋(mào)敬:勉勵戒慎。

②石以琢礱(lóng)為礎為墀(chí):石頭因為琢磨而成為木柱下的石墩,成為石階。

③希賢希聖:效法賢人和聖人。

④挹:yì,用手舀。此詞擬物誇張,用在句中,言禮樂之精粹洋溢,可用手舀起來。

⑤子臣孝友:為子,為臣,為孝,為友。

⑥彬彬鬱郁:文質兼備的樣子。

⑦黼黻:fǔfú,輔佐。

⑧庶:但願,或許。

⑨飭(chì)堅煥採:整飭得堅固,煥發出神採。

⑩務新:務必更新。

尊孔祭孔,廟學一體

重建後的學宮(即文廟)紅牆黃瓦,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為梁城最豪華的建築,學宮內有大成殿五間、崇聖祠五間,殿祠之前有東西兩廡,崇聖祠前有露臺戟門,還有半圓形的泮池、欞星門以及名為“義路”“禮門”的兩座牌坊。

按照朝廷統一規定,大成殿居中正南面,供有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東配復聖顏子(顏回,字子淵)、述聖子思子(孔子孫子孔伋,字子思),西配宗聖曾子(曾參,字子輿)、亞聖孟子(孟軻,字子輿)。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北京孔廟。圖據攝圖網


另有東哲先賢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自東廡升),西哲先賢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朱子熹(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自西廡升)。還有東廡從祀先賢先儒62人,西廡從祀先賢先儒61人。

崇聖祠原稱啟聖祠,清代晉封先聖孔子上五代皆為王爵,啟聖祠更名為崇聖祠,供奉孔子天柤肇聖王、高祖裕聖王、曾祖詒聖王、祖父昌聖王、父親啟聖王,東配先賢顏氏(顏回之父)、孔氏(名鯉,字伯魚,孔子獨子),西配先賢曾氏(曾點,字晳)、先賢孟氏(孟軻之父),東廡供奉先儒3人,西廡供奉先儒2人。

學宮取士朝廷也有嚴格的規定,不同朝代師生員額各不相同。清代縣設教諭、訓導,其招生人數視學之上中下以為差,比較靈活。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河南瀏陽文廟。圖據攝圖網


在清代,梁山縣學宮招取歲科文生(文生員,文秀才)8人,歲入武生(武生員,武秀才)8名,廩膳生(即廩生,明清兩朝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15名,增廣生(增廣生員,又叫增生,自費,地位次於廩生)15名。

學宮各層次招生名額有限,想進學宮就讀門檻很高,不亞於今天高中畢業考川大、重大這一層次的大學。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梁平著名文化古蹟「文廟」,到底哪兒去了?

四川閬中古城資料圖。梁平古時的文廟今無法再見實屬遺憾,若是梁平古廟今仍在,想必也是如閬中古城一般的繁榮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