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美國有一部由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返老還童》,講的是一個出生就已經80高齡的老人,以後每過一年就小一歲的事情。在影片中,他擁有著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際遇和悲歡離合。

有一次,這位老人告訴自己的養母:"媽媽,有時候,我感覺一切和前一天不太一樣。"而他養母的回答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我們都走向同一方向,只是走的路不同罷了。本傑明,你有你自己的路。"

就這樣,這位原本80歲的老人,慢慢成為了一個青年,遇見了他最愛的女人,並和她擁有了一個女兒。可很快,這位逐漸要變得青年選擇了離開。因為他知道,隨著自己越來越年輕,他會無法讓自己深愛的人無法接受這一切。

馬克·吐溫曾說過:"如果我們能夠出生在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美好。"

事實上,影片裡的主人公漸漸走向幼小的時候,他突然明白過來,關於生與死,兩種人生命運的交疊,目睹著愛的人在自己身邊死去。其實,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那麼,當我們在面對自己或者家人的逐漸衰老,並走向死亡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走向衰老或者死亡,是人類必然的過程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我們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無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老和死亡。可即使這樣,生命衰老的原因依然是熱議的話題。其實,在10萬年的存在史中,人類的壽命不多數時候不到30歲。人類的自然進程是在英年早逝,未老先亡。而如今,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80歲,我們的壽命已經遠遠超出了給定的時間。

所以,在我們談論衰老的時候,要清楚的是——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就提到了一個很簡單的數據:

在我們30歲時,大腦是一個1400克的器官,顱骨剛好容納得下,而當我們到70歲時,大腦的灰質丟失會使得頭顱空出差不多2.5釐米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在衛生間不慎摔倒,頭部受到撞擊後,會很容易發生腦出血的原因,此外,我們的記憶還會衰退,肌肉變薄,力量開始走下坡路,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得自主生活能力的喪失。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關於衰老時呈現出來的各種疾病,很多老人會選擇馬上住院接受醫院的治療。甚至為了身體健康,懇求醫生為自己"過度治療"。可自然規律,無不在告訴我們,抵抗衰老、拒絕死亡,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知道自己無法治癒衰老的情況時,我們能不能思考一下,是否作出一些必要的小小的改變來重塑衰老。

第二、 其實我們真的是在害怕衰老嗎?

衰老的一個明顯的特徵是,我們不再能輕鬆用手去觸碰自己的腳。這可能意味著,如果沒人幫忙,老人們可能會留著很長的腳趾甲,或者腳板永遠都是髒兮兮的。但這並不是作為一個逐漸老去的人最害怕的事情,他們害怕的並不是身體上的負擔,更多的是心靈的孤獨和周遭環境帶給自己的不安感。

《最好的告別》的作者阿圖·葛文德為了瞭解衰老,他走訪了世界各國的輔助生活機構、養老院、療養院等,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美國大通療養院裡,他發現:住在療養院裡的老人們無法開心、快樂的原因,來源於:厭惡感、孤獨感和無助感。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01 厭惡感

一位為了社會最大限度貢獻自己價值的年輕人,記憶力下降,行動再也沒有以前敏捷,就連接收信息的頭腦也開始變得不利索的時候,被迫成為了一名退休工人;

一位為了家庭生活貢獻了一輩子心力的母親,腿腳不利索,走路顫顫巍巍,就連自理能力也開始慢慢喪失的時候,被迫成為了養老院中的一員。

他們開始變得無所事事,變得腦袋空空。甚至於他們開始討厭這樣的自己,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開始變得沒用?為什麼會給別人添麻煩?

為什麼他們要問自己為什麼?衰老死亡,不是大自然很正常的規律嗎?這些為了生活,為了美好未來付出了自己一生的老人,在被別人對待自己的衰老時,為什麼會如此不堪?

衰老,並不是老人們的錯。在餘下不多的日子裡,他們已經無數次在怪自己的無能為力了。年輕氣盛的我們卻用漠視,嫌棄,甚至拋棄,讓他們更加厭惡自己。

難道,我們以後也準備成為這樣的衰老者嗎?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02 孤獨感

作為一個輔助老年人安享餘生的養老院,他們關注的內容是:老人們是不是瘦了,是不是忘了吃藥的,或者是不是摔倒了。卻不是他是不是孤獨了。

根據卡斯滕森的研究,我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並沒有變得不開心,恰恰相反地,人們的快樂程度在一直提高。只是人們比年輕時變得更少焦慮、壓抑和憤怒了。

無論是在養老院裡平和的老人,還是在家獨自生活的空巢老人。很多人說,他們現在多好,不愁吃穿,也有大把的空餘時間。可我們都忘了,在無數個夜深人靜,午夜夢迴的晚上,他們的孤獨感就從心裡默默地爬出來了,一直一直地抓撓他們因為衰老留下來的傷口。

那些被"圈養"在養老院裡的老人,那些被遺忘在家鄉的老人,那些獨居的老人,就這樣被更強大的孤獨籠罩著。子女們總認為,他們衣食住行都沒問題就好,卻鮮少給他們捎來慰問的電話。殊不知,這些在衰老的道路上越行越遠的老人,肚子裡有好多好多想說的話,卻不知從何說起。

03 無助感

陪伴著衰老的,往往是那些無法根治的老年病。他們可能會血壓增高,會突然頭暈頭痛,會心跳加速......衰老者的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當危險降臨到他們身上時。能救自己的,只有別人。

老人的無助感是特別強烈的,他們在還沒來得及接受自己已經是一位老人的事實,又要接受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了的事實。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第三、 作為一名送別者,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姿態來跟即將逝去的人告別

無論是養老院,站在ICU的病房門口,我們都要做好與即將死亡的人做最後的告別了。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呢?阿圖·葛文德用自己父親的例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借鑑意義的告別儀式。

阿圖·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自己70歲時被查出脊髓上長了顆瘤子的時候,他開始變得恐懼起來。當然,他的恐懼並不是因為自己可能要死去,而是在面對那麼多治療方案時,因為如何選擇最好的方法,讓自己變得沒有遺憾。

無論是患者,還是患者家屬,在面對延緩死亡和立即死亡這兩個選擇題面前,都變得歇斯底里——無論用什麼方案,讓他多活一天。沒有人會去問這個大難將至的人"你希望怎麼死去。"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最好的告別》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結尾不僅僅是對死者重要,也許,對於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很多患病嚴重的人,本來已經快要離開人世,卻要承受著家人的心理負擔,繼續插著管子在世間苟活一天。這些還活著的人,最怕犯的錯誤是可能沒有足夠長地保持死者的生命。但卻忽略了,延緩生命的方法,是不是還要讓這個快離開人世的人受更多的苦。

他還能繼續承受痛苦嗎?我們為什麼那麼狠心要讓他們為了我們的愧疚承受痛苦?

01 尊重他人的生命,直到最後一刻

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故事:違背祖父的意願給他使用了生命維持設備;患了肝癌絕症的親戚在進行試驗治療時死在醫院;患晚期腦瘤的姐夫經受了一輪又一輪的化療。

一位南非的作家在談及自己國家孩子患癌症接受化療時,他說:"每一輪都比上一輪更恐怖,我眼看著這些藥物慢慢吞噬著他的肉體,孩子們同樣處於心理創傷中無法自拔,可父母卻不願意放手。"

太多太多這樣的事例。患者,是不幸的,因為患病;患者,也是痛苦的,因為患病;患者還是沒有權利的,因為自己生的權利已經交給了行動方便的人。所以,在尊重人必死性的用時,學會維護死者的生命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生活作為生存需求,成為了我們最應該學習的一項。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02 實現他們的願望

有一個這樣的事例:患者在被查出自己肝癌晚期之後,她選擇了放棄治療,讓醫生為自己開一些減緩疼痛的藥物,然後開始了自己夢想的滿世界旅遊。、

在調查中發現,在被確診後的重病患者,除了對延長生命長度的這個問題關注之外,他們還主要關切瞭如何避免痛苦、加強與家人、朋友的聯繫、意識清醒,不成為他人的負擔,以及實現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覺。因此,在大限來臨之前,幫助他們實現自己最重要的願望,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事情。

《最好的告別》:大限來臨前,請讓我好好離開,不帶走一絲遺憾

史鐵生曾在《病隙碎筆》中寫到:"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願為驕傲的。"

做《最好的告別》不是為了告別,而是為了讓將要離開的人和還活著的人能過好每一天,包括"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