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閱讀》:你和閱讀達人只差一本書的距離

我們遇到的很多困難,都能從書中找到應對方法;很多技能、為人處世的方法,都能從書中學到。

但不是所有人都擅長閱讀,對於有些人而言,閱讀是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或者有閱讀習慣,但閱讀效率不高。

我身邊有人覺得看書太難了,就索性把看書這件事從自己的世界中剔除。實在是個很大的損失。

其實覺得看書難的人往往進入了一個思維誤區,被一些所謂的閱讀規則限制住了,比如: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

其實閱讀沒有任何限制,就像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中介紹的達尼埃爾·佩納克的“讀者權力十條”:不讀、跳讀、不讀完、重讀、讀不擇書、讀不擇地、包法利症(容易被書中內容感染)、選讀、朗讀、默讀。

《高效能閱讀》:你和閱讀達人只差一本書的距離

閱讀也需要技巧,知道怎麼讀才能事半功倍。

原尻淳一寫的《高效能閱讀》中共有89個讀書技巧,是他通讀了百餘冊閱讀類書籍後整理而來,可以說是集眾人之所長。書中技巧針對閱讀能力不同的讀者,分別歸納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是以產出為目的方法論,無論讀者的閱讀能力如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提高閱讀效率

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教育一本書要從頭看到尾,也就形成了固有思維:讀任何書都要一字不落的看完,生怕錯過了重要內容,影響閱讀效果。

但事實恰恰相反,《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分析了影響閱讀效率的原因。逐字閱讀不僅速度慢而且影響理解,人腦的反應速度很快,在閱讀的過程中,眼睛收集信息的速度太慢,大腦無事可做時就會開小差。所以讀書容易走神,很可能是因為讀的太慢了。

逐字逐句的閱讀,不如通過快速多次的閱讀把握整體內容,找出重點,再精讀重點內容。

具體該怎麼做呢?

1)閱讀目錄

或許有人覺得這點不重要,但閱讀目錄、序言、後記、甚至封面,能幫我們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大致內容。如果你想去一個地方,事先了解目的地和路線能避免走很多彎路。

2)跳讀,並對重點內容做標記

這就要克服“必須通讀”的心理障礙,每個人的閱讀目的不同,遇到不感興趣的、不需要的章節,就直接跳過。

3)精讀標記部分,做筆記

這三個步驟看起來簡單,但實用性很高。

《高效能閱讀》:你和閱讀達人只差一本書的距離

二、如何選書

書有很多,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呢?《高效能閱讀》並沒有把選書精確到一本書,而是關注一個領域、專業。原尻淳一把閱讀方式分為兩種:

1) 垂直型閱讀:大量閱讀某個特定領域的書籍。

2)水平型閱讀:廣泛閱讀各個領域的書籍。

這兩種方式各有好處,垂直型閱讀能幫助我們快速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而水平型閱讀能擴大知識面,提升視野。

最好的方法是把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相結合。有時候你會更容易傾向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這裡有個閱讀投資基準,可以用來做選書時的參考。

這個理論是由70:20:10模式

的投資基準延伸而來,也是谷歌運用的投資基準比,70%的資金和時間投資現有服務,20%投資周邊服務,10%投資完全未知的領域。

在閱讀中,可以在現有工作領域的書中投入70%的資金和時間,在相關領域或可能成為新機會的領域中投入20%,在完全陌生的領域中投入10%。

比如我這個月計劃用300塊錢買書,其中210塊用在當前工作領域的書籍,60塊用於相關領域的書籍,30塊用於完全陌生的書籍。

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數據,實踐時不必分毫不差,重點是有意識的分配時間和精力,有目的的閱讀。

《高效能閱讀》:你和閱讀達人只差一本書的距離

三、讀書的目的是高質量的輸出

在學生時代,聽老師講完一道題後,考試時仍有可能會錯,但如果能把這道題向另一個同學講解清楚,那就基本掌握了。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輸入,還要輸出。

這在閱讀中同樣適用,讀完就忘的原因就是沒有輸出。看完書後,可以和朋友分享,或者寫文章總結一下重點內容,這能大大提高知識的吸收率。而且以輸出為目的閱讀,注意力也會更集中。

可能有人覺得這點太功利化,但功利性閱讀和其他形式的閱讀並不衝突,它僅僅是針對實用性書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對於自我提升, “為了寫而讀”更符合實際。

《高效能閱讀》中引用了彼得德魯克的一段話,放在這裡再適合不過了:“光靠投入就能獲得好評的人應該只限於學生,既然是社會人,只有認清那些藏在深處的方法並不斷產出,才能得到好評,否則至少我是不會給好評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永遠大於努力,在開始閱讀之前,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才是重點。這些都是基本的閱讀技巧,但出色的人往往就是把基礎的事,重複做到優秀的一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