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裁下,伊朗經濟不穩,民眾不滿油價上漲,去加油站打砸

據伊朗國家電視臺16日報道稱,由於魯哈尼政府突然宣佈油價上漲及實施定量配給,導致阿瓦士、錫爾詹、馬什哈德等城市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一支遊行隊伍在錫爾詹市試圖破壞加油站等設施時,與前來維穩的安全部隊發生肢體衝突,致使一平民在“互鬥”的過程中死亡,另有多人受傷。

事件披露後,輿論一片譁然,很多國家紛紛指責當局的“鎮壓”行為,並開始將視線轉移至伊朗的民生領域。問題來了,伊朗作為海灣最富有的石油國之一,按理說不應該發生“油荒”,即便外部環境惡化,德黑蘭應有充足的手段予以應對,但實際情況可能不容樂觀。

美國製裁下,伊朗經濟不穩,民眾不滿油價上漲,去加油站打砸

第一、伊朗是一個外向型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可能致使該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

10月下旬,鑑於全球經濟進一步下行以及中東的局勢變得緊張,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紛紛削減本國的原油生產量,致使油價企穩反彈,一度突破60美元/桶的大關。與此同時,美國也減少對市場的原油投放量,這在無形中對油價的上漲做了有利的支撐。

反觀伊朗,由於受到美國以及西方組織的重重封鎖,其未能在這一波漲勢中分得收益,反而由於外部勢力的制裁,致使該國的石油生產秩序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魯哈尼政府不得不削減內部的石油產量,以應對更大的危機到來。顯然此次伊朗內部石油價格的上漲,是內外多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導致。

美國製裁下,伊朗經濟不穩,民眾不滿油價上漲,去加油站打砸

第二、伊朗為了應付寒冬,須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保障自身經濟的穩定運行。

此前媒體就曾報道,德黑蘭取消了多年的麵包補貼而改為配額制,以期減少財政的壓力。雖然這從短時間緩解了當局因資金短缺而面臨的尷尬,但無疑給廣大的民眾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換句話說,如果外部制裁不予消除,類似的“不合理”行為仍將不斷出現。

需要注意的是,伊朗的外部石油出口之路正經受嚴酷的考驗。10月中旬,伊朗的一艘滿載石油的油船“薩比提”號在紅海附近,遭到不明武裝的導彈襲擊。當時船身出現了巨大的窟窿,數萬升的原油頃刻洩露在了紅海海域。伊朗為了免遭更大的損失,不得已在短時間叫停了相關的石油出口活動,此舉也給伊朗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美國製裁下,伊朗經濟不穩,民眾不滿油價上漲,去加油站打砸

正是在這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下,伊朗的經濟出現了惡化的跡象。內需不穩、外部制裁日益加深,魯哈尼如無有效的應對之法,該國的經濟遭遇崩盤或將是大概率事件。

伊朗遇到的困難,正是當前全球經濟惡化的真實寫照之一。各國如不能有效消除貿易壁壘,在政治層面達成有效的共識,一味施行經濟自保行為,那麼這場金融海嘯將會使得更多的國家遭受劫難。而伊朗或不幸成為這種不合理貿易體制和美國封鎖下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