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為何要違背正統建清西陵?乾隆又為何不願意埋在清西陵?

yuzuki


從雍正的角度來說,一開始他也是在遵化清東陵選擇自己的萬年吉地的。但是因為他要求太高,追求的太完美了。最終他選擇了易縣,另起爐灶。就有了清西陵。到了乾隆時代,他面臨著一個問題。如果自己選擇追隨自己的父親,那麼日後自己的子孫都在易縣選址建陵,清東陵很可能就會被廢棄。於是,乾隆皇帝根據古代宗法制度左昭右穆,也算圓滿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先簡單的說一說古代宗廟制度裡的昭穆制度。


宗廟規定:天子七、諸侯五、大夫三、士一,而庶人無權立廟。到了後世民間,祠堂神主的排放次序,也同樣遵循昭穆制度。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

昭穆用來區分父子相繼,但是因為古代皇權的繼承爭奪異常激烈複雜,在昭穆排列也會出現例外。

回到清朝陵寢的問題。

清朝有三大陵區。分別是關外的關外陵(盛京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

關外陵:

關外陵也稱作東北三陵或者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個清朝未入關時,營造的皇家陵寢,即福陵、昭陵和永陵。


其中,永陵時間最早,規模最小,但是地位最高。因為它是滿清皇族的祖陵。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之地,所以終年香火不斷。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親來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陵寢。

昭陵為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陵寢。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清東陵從1661年即順治十八年開始建造順治皇帝的孝陵,到1908年即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結束,營建活動先後延續了247年。

這裡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雍正皇帝也在九鳳朝陽山選好了陵址,即所謂的萬年吉地。但是到了雍正七年,以“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為藉口,廢棄了。

最終在河北易縣營建了自己的泰陵。這就是後來的清西陵。


清西陵:

清西陵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於1730年,即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

雖然雍正皇帝在易縣重新選址建陵。後來的乾隆皇帝繼位後,還是按照原來的傳統,首先在東陵區域內選好了陵址。到了嘉慶繼位的嘉慶元年,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父子同時在位。為了平衡兩個陵區的關係,諭令後世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區分別建陵。

在清東陵區界牆——風水牆之外、陵區總大門的旁邊,有一座陵寢,它的主人是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先後輔佐了自己的丈夫皇太極、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和自己的孫子康熙皇帝。

一直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才去世。

按照民間習俗,孝莊太后去世後,應該理所應當與自己的丈夫皇太極合葬,也就是盛京的昭陵。然而,到孝莊去世的時候,她已經在關內生活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皇太極也已經去世45年了。

因此,關於自己的後事,孝莊交代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聰明如康熙,也沒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於是,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把孝莊最喜歡住的寢宮拆了,在東陵風水牆外,修起一座"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終康熙一朝,也沒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一直到了雍正三即1725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這就是昭西陵,意即昭陵之西。也就是說,屬於皇太極的昭陵體系。因此,昭西陵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明確了兩個體系的界限,又滿足了孝莊文皇后死後與子孫為伴的遺願。

清末代皇帝溥儀去世後,最初安葬在八寶山。後來,清西陵的工作人員找到溥儀的妻子李淑賢,說服她同意後,于于1995年將溥儀的墓葬遷到了清西陵。


七世貓哥


滿清皇陵有三座,一座是清東陵,一座是清西陵,一座是關外陵。

關外陵位於遼寧省,是滿清的老祖陵,裡面埋的是皇太極、努爾哈赤以及努爾哈赤的先祖們。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裡面埋的是順治、康熙、乾隆和慈禧等等。

清西陵位於河北保定,裡面埋的是雍正、嘉慶、道光等等。


在雍正之前,幾位死去的皇帝都埋在了清東陵,然而到了雍正,卻違反祖制,另闢蹊徑地選擇了百里之外的清西陵,這是為何呢?

有人說,雍正心中有鬼,他擔心死了之後,康熙找他算賬,因為他害死了九阿哥,還篡改了遺昭,將本該屬於十四阿哥的皇位,偷到了他的手裡。

當然,這都是人云亦云了,到底為何雍正不願葬在清東陵呢,這隻有他自己最清楚啦!

當年,雍正為了換墓地,可謂是大費周章,為了避人口舌,他先是故作姿態,命風水大師在清東陵找來找去,算來算去,可就是找不到一塊風水寶地。


這麼大的陵區,居然找不到一塊安葬之地,連三歲孩子也不相信啊,做臣子的終於明白雍正的真實意圖了,於是在清西陵附近找了塊風水絕佳之地,據說山靈水秀,龍氣升騰。

雍正故作推辭地說,“這樣不好吧,離父皇太遠了,我心塞啊!”

大臣們引經據典,找了許多歷代帝王的先例,如唐朝高祖、太宗、高宗分別葬在三個地方,又紛紛勸道:“皇上,請您以萬世基業著想,早日將陵墓定在西陵吧?”

雍正這才“朕心始安”。

然而,乾隆繼位之後,故意和老爹反著來,他又將陵墓選在了清東陵,這是為何呢?


乾隆自己解釋說:“子孫都葬在清西陵,以後清東陵就冷落了,這樣不好吧,我覺得要兩者兼顧。”他定了一個“兆葬之制”,說白了就是“東埋一個西埋一個”,孫子隨爺爺安葬。

乾隆這麼做,倒是避免了以後出現南陵、北陵,但是他管得了自己,管不了身後之事,到了後來,越來越亂,嘉慶葬在西陵,道光本該葬在東陵,可是他認為東陵漏水,於是移到了西陵;慈禧太后本該葬在西陵,後來改到了東陵。

最後,不管清東陵,還是清西陵,都被盜墓賊翻了個底朝天。


一半秋色


清朝有三大陵,關外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清東陵是最出名的,因為這是滿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所選的吉祥之地,裡面更是安葬了很多出名的人物,如康熙、乾隆和慈禧等等,與之相比,其它兩座陵就並不是太出名了,關外陵裡面葬的都是在順治之前的皇帝和愛新覺羅氏的老祖宗們,而清西陵則葬的是雍正皇帝。

在清朝時,講究的是子隨父葬,在雍正之前的皇帝一直都是遵守的,可是雍正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原本,雍正也按規定相中了清東陵的九風朝陽山為自己的沉睡之地,但是最後卻反悔了,死活不肯葬在這裡,獨自尋了一塊寶地建立了陵區,也就是現在的清西陵。

關於雍正另起陵區的事情,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雍正是心虛了、害怕了,因為他是通過篡位才當上了皇帝,因此不敢葬在清東陵裡,但是也有人認為,雍正好大喜功,他這個想要突出自己的功績,因此才不和其他皇帝葬在一起等等,說法很多,但這些都無法考證了。雍正雖然在陵墓一事上任性了一回,爽了一回,但是卻害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之後的乾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因為雍正另起了陵區,導致乾隆不知自己死後該何去何從。要是按照清朝子隨父葬的制度,乾隆應該跟隨自己的老爹雍正葬在清西陵,但是,這樣一來不就冷落了清東陵中的老祖宗了嗎?這可如何是好呢?不得不說,乾隆就是乾隆,最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大計,他為了平衡東西兩陵的關係,想出了一個“昭穆相建”的辦法,東陵為昭,西陵為穆,要是父親葬在了昭,那兒子就要葬在穆,以此類推,輕鬆的解決了這個難題。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觀看。


歷史名將錄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做出這樣的事兒,太正常了】 如果您是一個文物愛好者,看過清朝最鼎盛時期康雍乾的官窯瓷器的話,相信你馬上就可以對比出來,只有雍正的瓷器最完美,最雅緻,這和雍正帝本人的意志和審美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追求完美的性格是體現他能掌控的方方面面的,除了剛才說的瓷器,在皇陵的建造上尤為如是。

雍正是45歲的高齡才坐上皇帝的寶座,雍正在給自己選陵址的時候,最初並沒有違背傳統的子隨父葬的老理兒,他派人到其父其爺所在清東陵開始選址定穴,後來終於在一處選好了陵址,但是在鑿金井之時,有經驗的陵工便上報,說這裡的地質條件不好,容易滲水,追求完美的雍正自然放棄了在此處營建的計劃,遂派出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接著在清東陵區內找尋更好的地界兒,但是始終也沒找到,所以後來雍正才告訴十三弟,實在沒有那就不在東陵區內找尋了,把尋找吉壤的範圍擴大到京畿附近,就這樣,允祥帶著風水大師及陵工終於在河北易縣找尋到了上吉之壤,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清西陵所在地。古人認為風水是影響一個王朝繁榮的致命因素,所以雍正便在這利國利民的上吉之壤建造了自己的清泰陵。

雍正駕崩後,是乾隆繼位,到了他選陵的時候,確實是一個難題,他如果葬在清西陵吧,清東陵就冷清了,反之則清西陵便冷清,於是乎他發動廣大的文臣智囊團,遍尋古書,終於找到了一個理論支撐,利用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辦法完美解決了歸葬的難題,這個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孫子找爺爺安葬,這樣下來,就是乾隆找爺爺康熙埋到清東陵,嘉慶找爺爺雍正埋到清西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