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要违背正统建清西陵?乾隆又为何不愿意埋在清西陵?

yuzuki


从雍正的角度来说,一开始他也是在遵化清东陵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因为他要求太高,追求的太完美了。最终他选择了易县,另起炉灶。就有了清西陵。到了乾隆时代,他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选择追随自己的父亲,那么日后自己的子孙都在易县选址建陵,清东陵很可能就会被废弃。于是,乾隆皇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左昭右穆,也算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先简单的说一说古代宗庙制度里的昭穆制度。


宗庙规定: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而庶人无权立庙。到了后世民间,祠堂神主的排放次序,也同样遵循昭穆制度。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昭穆用来区分父子相继,但是因为古代皇权的继承争夺异常激烈复杂,在昭穆排列也会出现例外。

回到清朝陵寝的问题。

清朝有三大陵区。分别是关外的关外陵(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陵:

关外陵也称作东北三陵或者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未入关时,营造的皇家陵寝,即福陵、昭陵和永陵。


其中,永陵时间最早,规模最小,但是地位最高。因为它是满清皇族的祖陵。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

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清东陵从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开始建造顺治皇帝的孝陵,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结束,营建活动先后延续了247年。

这里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雍正皇帝也在九凤朝阳山选好了陵址,即所谓的万年吉地。但是到了雍正七年,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为借口,废弃了。

最终在河北易县营建了自己的泰陵。这就是后来的清西陵。


清西陵:

清西陵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即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虽然雍正皇帝在易县重新选址建陵。后来的乾隆皇帝继位后,还是按照原来的传统,首先在东陵区域内选好了陵址。到了嘉庆继位的嘉庆元年,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父子同时在位。为了平衡两个陵区的关系,谕令后世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区分别建陵。

在清东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的旁边,有一座陵寝,它的主人是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先后辅佐了自己的丈夫皇太极、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和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

一直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才去世。

按照民间习俗,孝庄太后去世后,应该理所应当与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也就是盛京的昭陵。然而,到孝庄去世的时候,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皇太极也已经去世45年了。

因此,关于自己的后事,孝庄交代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聪明如康熙,也没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于是,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把孝庄最喜欢住的寝宫拆了,在东陵风水墙外,修起一座"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终康熙一朝,也没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一直到了雍正三即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这就是昭西陵,意即昭陵之西。也就是说,属于皇太极的昭陵体系。因此,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清末代皇帝溥仪去世后,最初安葬在八宝山。后来,清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的妻子李淑贤,说服她同意后,于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清西陵。


七世猫哥


满清皇陵有三座,一座是清东陵,一座是清西陵,一座是关外陵。

关外陵位于辽宁省,是满清的老祖陵,里面埋的是皇太极、努尔哈赤以及努尔哈赤的先祖们。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里面埋的是顺治、康熙、乾隆和慈禧等等。

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里面埋的是雍正、嘉庆、道光等等。


在雍正之前,几位死去的皇帝都埋在了清东陵,然而到了雍正,却违反祖制,另辟蹊径地选择了百里之外的清西陵,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雍正心中有鬼,他担心死了之后,康熙找他算账,因为他害死了九阿哥,还篡改了遗昭,将本该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偷到了他的手里。

当然,这都是人云亦云了,到底为何雍正不愿葬在清东陵呢,这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啦!

当年,雍正为了换墓地,可谓是大费周章,为了避人口舌,他先是故作姿态,命风水大师在清东陵找来找去,算来算去,可就是找不到一块风水宝地。


这么大的陵区,居然找不到一块安葬之地,连三岁孩子也不相信啊,做臣子的终于明白雍正的真实意图了,于是在清西陵附近找了块风水绝佳之地,据说山灵水秀,龙气升腾。

雍正故作推辞地说,“这样不好吧,离父皇太远了,我心塞啊!”

大臣们引经据典,找了许多历代帝王的先例,如唐朝高祖、太宗、高宗分别葬在三个地方,又纷纷劝道:“皇上,请您以万世基业着想,早日将陵墓定在西陵吧?”

雍正这才“朕心始安”。

然而,乾隆继位之后,故意和老爹反着来,他又将陵墓选在了清东陵,这是为何呢?


乾隆自己解释说:“子孙都葬在清西陵,以后清东陵就冷落了,这样不好吧,我觉得要两者兼顾。”他定了一个“兆葬之制”,说白了就是“东埋一个西埋一个”,孙子随爷爷安葬。

乾隆这么做,倒是避免了以后出现南陵、北陵,但是他管得了自己,管不了身后之事,到了后来,越来越乱,嘉庆葬在西陵,道光本该葬在东陵,可是他认为东陵漏水,于是移到了西陵;慈禧太后本该葬在西陵,后来改到了东陵。

最后,不管清东陵,还是清西陵,都被盗墓贼翻了个底朝天。


一半秋色


清朝有三大陵,关外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清东陵是最出名的,因为这是满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所选的吉祥之地,里面更是安葬了很多出名的人物,如康熙、乾隆和慈禧等等,与之相比,其它两座陵就并不是太出名了,关外陵里面葬的都是在顺治之前的皇帝和爱新觉罗氏的老祖宗们,而清西陵则葬的是雍正皇帝。

在清朝时,讲究的是子随父葬,在雍正之前的皇帝一直都是遵守的,可是雍正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原本,雍正也按规定相中了清东陵的九风朝阳山为自己的沉睡之地,但是最后却反悔了,死活不肯葬在这里,独自寻了一块宝地建立了陵区,也就是现在的清西陵。

关于雍正另起陵区的事情,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雍正是心虚了、害怕了,因为他是通过篡位才当上了皇帝,因此不敢葬在清东陵里,但是也有人认为,雍正好大喜功,他这个想要突出自己的功绩,因此才不和其他皇帝葬在一起等等,说法很多,但这些都无法考证了。雍正虽然在陵墓一事上任性了一回,爽了一回,但是却害苦了他的儿子,也就是之后的乾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因为雍正另起了陵区,导致乾隆不知自己死后该何去何从。要是按照清朝子随父葬的制度,乾隆应该跟随自己的老爹雍正葬在清西陵,但是,这样一来不就冷落了清东陵中的老祖宗了吗?这可如何是好呢?不得不说,乾隆就是乾隆,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大计,他为了平衡东西两陵的关系,想出了一个“昭穆相建”的办法,东陵为昭,西陵为穆,要是父亲葬在了昭,那儿子就要葬在穆,以此类推,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观看。


历史名将录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出这样的事儿,太正常了】 如果您是一个文物爱好者,看过清朝最鼎盛时期康雍乾的官窑瓷器的话,相信你马上就可以对比出来,只有雍正的瓷器最完美,最雅致,这和雍正帝本人的意志和审美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追求完美的性格是体现他能掌控的方方面面的,除了刚才说的瓷器,在皇陵的建造上尤为如是。

雍正是45岁的高龄才坐上皇帝的宝座,雍正在给自己选陵址的时候,最初并没有违背传统的子随父葬的老理儿,他派人到其父其爷所在清东陵开始选址定穴,后来终于在一处选好了陵址,但是在凿金井之时,有经验的陵工便上报,说这里的地质条件不好,容易渗水,追求完美的雍正自然放弃了在此处营建的计划,遂派出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接着在清东陵区内找寻更好的地界儿,但是始终也没找到,所以后来雍正才告诉十三弟,实在没有那就不在东陵区内找寻了,把寻找吉壤的范围扩大到京畿附近,就这样,允祥带着风水大师及陵工终于在河北易县找寻到了上吉之壤,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清西陵所在地。古人认为风水是影响一个王朝繁荣的致命因素,所以雍正便在这利国利民的上吉之壤建造了自己的清泰陵。

雍正驾崩后,是乾隆继位,到了他选陵的时候,确实是一个难题,他如果葬在清西陵吧,清东陵就冷清了,反之则清西陵便冷清,于是乎他发动广大的文臣智囊团,遍寻古书,终于找到了一个理论支撑,利用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办法完美解决了归葬的难题,这个办法简而言之,就是孙子找爷爷安葬,这样下来,就是乾隆找爷爷康熙埋到清东陵,嘉庆找爷爷雍正埋到清西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