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2019年8月5日(當地時間),美國首位黑人女性諾貝爾獎得主託妮·莫里森在紐約去世,享年88歲;

2019年9月22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花石鎮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0個家庭支離破碎;

2019年10月14日,韓星崔雪莉在家中死亡,年僅25歲;

2019年11月9日,菲律賓華裔富商、JG項峰控股公司創始人吳奕輝病逝,享年93歲。

這世上每天每分每秒都有人去世,死亡像一張黑色的帷幔,不斷伸展、擴張,任誰也無法逃離黑色的吞噬。

海明威也是一樣,戰爭的經歷、病痛的折磨,讓死亡觸手可及,同時也豐富了他對“死亡”的想象。

在《乞力馬紮羅的雪》這部小說中,海明威以“死亡”為主題,講述了死亡面前,哈里從恐懼逃避,到平靜超脫的過程。

小說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讓讀者思考“死亡”這一沉重的話題。

面對死亡,恐懼和逃避只是在毫無意義地消耗,而珍惜當下,努力實現未完成的夢想,才算沒辜負活著最後的時光。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1. 誰都會死,恐懼和逃避只能浪費餘生

主人公哈里是才華橫溢的小說家,海倫傾慕於哈里的才情,羨慕他文字裡描繪的生活,便奮不顧身地與哈里墜入了愛河。

哈里作為小說家,寫的盡是別人的結局。但是,來到非洲後,他卻算不出自己的結局,死亡偷偷靠近了他,甚至都沒有給他時間,讓他用之前蒐集的素材,創作新的作品。

在非洲狩獵期間,一根荊棘刺破了哈里的膝蓋。由於未及時處理,導致了感染。最終毛細血管麻痺,引起了壞疽。

彌留之際,哈里想起了過去的日子。想起了戰爭曾帶給他的創傷;想起了許多鮮活的人,一個個離去;想起了他自甘墮落,放棄寫作夢想的荒唐歲月。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哈里滿腔的熱血,還無處傾瀉、滿肚子的才華,還無處施展。他還沒參透生的意義,死亡就已悄然而至。

沒有人能躲過死亡的召喚,它猶如摧枯拉朽般摧毀人的意志、動搖人的決心。很多人恐懼歸於塵土的結局,所以他們選擇逃避,甚至是麻痺自己。

哈里曾沉迷於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溫柔鄉;巴黎廣場周圍居住的人們,也曾嘗試用酗酒來麻痺自己。

死亡就像《千與千尋》裡的無臉男一樣,通過吞噬人類,壯大自己的體盤。無論你多麼恐懼,多想逃避,也最終還是難逃宿命。

死亡像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很少有人願意在倒計時裡過活,所以他們只能用逃避來面對恐懼。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2. 死亡不是結束,應該勇於追求精神的不朽

丁銳在《奇葩大會》上說:人之所以懼怕死亡,是因為活得不充分。你來人間走一遭,留下了太多眷念,你有割捨不下的感情,有捨不得離開的人,還有未完成的事,所以你不想走,你害怕走。

的確,很多人懼怕死亡,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做、有太多的人沒來得及好好愛。

雖然逃避可以暫時麻痺自己,但是心中那團火焰,依然在時刻提醒自己:我應該利用餘生,再好好地做些什麼。

哈里最終明白了,眠花宿柳的日子並不適合他。即使一定要死亡,也要好好利用餘生,為這裡留下點什麼。

所以,他才會來到非洲狩獵,在這個曾經給他帶過快樂的地方,希望找回曾經的自己,希望能繼續成為曾經那位才華橫溢的作家。

當他被壞疽折磨,當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時,他開始暴躁、開始懊悔,開始用語言傷害愛他至深的海倫。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哈里沒辦法平靜,因為他還有太多的事情沒完成,他還有關於戰爭、愛情、旅行等很多有趣的故事,沒來得及創作。

但,那又怎麼樣呢?死神才不會給你時間,讓你完成遺願清單上的項目。當哈里忍受著病痛,感受到已無力迴天時,他平靜了下來。

哈里開始和海倫笑談死亡,不再把死亡當作鐮刀和骷髏,而是調侃死亡像是騎著自行車的警察或是一隻鳥。

就在那一刻他超脫了,他相信軀體雖然歸於塵土,但精神卻可以達到永生。就像小說開篇提到的豹子一樣。

沒人知道豹子去高寒的乞力馬扎羅山的頂峰尋找什麼,但它的出現本身就在追求一種精神的不朽。

所以,哈里幻想靈魂離開肉體,坐飛機過群山、迎風雪,眼望乞力馬扎羅山峰的耀眼雪景。

對於此刻的哈里而言,死亡並不可怕,也並不代表結束,只要精神還在,死亡便也可以不朽。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3. 一部圍繞死亡而寫的小說,到底哪裡精彩?

這是一段纏繞死亡而寫的“黑色”故事,作者用時空交錯的意識流,將哈里的探險之旅,一塊塊、一團團鋪設在讀者面前。

意識流: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繫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

小說多采用對話的形式,虛實交融、意象跳躍,打破小說故事的常規,也給讀者帶去了驚喜感。之所以會如此獨特,是因為海明威運用了“陌生化”的表現手法。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論,即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邏輯卻又合乎情感邏輯,使讀者不但不覺得彆扭,反而感到新穎別緻,於不經意中把人引入一個奇美的藝術之境。

簡單地說,就是給讀者留白,設置懸念,讓下一秒的故事隨時可以驚喜到你。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①主題思想陌生化

很少有小說像《乞力馬紮羅的雪》一樣,以死亡為主線。在大多數的小說中,死亡只是一個結局,主題多半是戰爭、和平、愛情、人情冷暖等等。所以,它的

取材十分新穎。

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將死之人哈里的視角,將他面對死亡時的恐懼、逃避、平靜、超脫的心理活動,通過一段段故事,巧妙地描述了出來,既不落俗套,也引人深思。

②修辭手法陌生化

一部描述死亡的小說裡,出現了乞力馬扎羅山、凍僵的豹子、雪、鬣狗等,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名詞背後,都有它獨特的意義,等待讀者在小說中,慢慢體悟、慢慢發現。

·乞力馬扎羅山

它是一座休眠火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休眠火山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樣,雖然現在沒噴發,但是隨時可能噴發。它彷彿一直在蓄積著力量,象徵著力量的來源。

·凍僵的豹子

乞力馬扎羅山冰雪覆蓋,想要一睹山頂的皚皚白雪,充滿了艱辛。即便如此,豹子也無所畏懼。

當理想面臨艱難險阻時,很多人選擇迎難而上,很多人望而卻步。前者是為了去尋求生命的意義,併為了理想而奮鬥;後者則是理想的“逃兵”。豹子則象徵了那些,堅韌無畏追求自己理想的人。

③語言藝術陌生化

《乞力馬紮羅的雪》這部作品,語言精簡、故事也是一段接著一段。這不同於傳統的小說,將整個故事展現在讀者面前。

海明威既不像現實主義作家那樣,追求每個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像浪漫主義作家那樣,追求語言上的美感。

海明威在《午後之死》中,曾提出“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在文學創作時,應該只描述冰山露出水面的1/8;餘下的部分,通過小說裡面的提示,讓讀者自己去補充想象。

在《乞力馬紮羅的雪》這部小說裡,海明威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他只選取了有意義的事件和細節,讓讀者自己去補充想像,自己去發現每個故事的關聯性和意義。

正因為這部小說主題的獨樹一幟、語言風格的巧妙、故事情節的不落俗套,才讓《乞力馬紮羅的雪》這部探討死亡的小說,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也讓大家在閱讀後,對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4. 為什麼要探討死亡?

在我的印象裡,死亡一直是驚悚的黑。不僅小說裡的哈里恐懼死亡,現實中的海明威同樣恐懼死亡。正如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心態一樣,我們都想掙脫死神的控制,卻沒有人能如願以償。

這聽起來很喪,所以很多人像哈里一樣紙醉金迷;甚至有些人因太過恐懼,而行為偏激,提前結束生命。

那麼,《乞力馬紮羅的雪》就是想通過探討死亡,告訴我們一個喪氣的事實嗎?當然不是,因為比起喪氣地浪費餘生,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珍惜當下,為了理想拼盡全力。

著名作家杏林子,12歲時罹患類風溼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內心飽受煎熬。然而,她卻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也為了理想拼盡了全力。

她珍惜活著的日子,用筆耕不斷代替了怨天尤人;用優秀的作品,讓更多人記住了杏林子的名字。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毓芳,曾因罹患類風溼關節炎,不得不離開舞臺。她深愛舞臺,所以並沒有被病魔打倒,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發光發熱。

她成為了一名老師,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裡,她忍著病痛,堅持給學生上課。像一顆燃燒自己的蠟燭一般,為更多的孩子們,帶去了希望,也為自己的理想,拼盡了全力。

對於杏林子、李毓芳老師來說,病痛是難忍的,死亡也並不遙遠,但她們卻讓生命完整,讓追求理想的精神永恆。

正如三毛曾說,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與其在悲哀中死亡,何不努力去拼出個精彩。死亡雖然令人毛骨悚然,但恐懼和逃避,並不是它想教會給我們的道理。

只有珍惜當下,併為了理想而拼盡全力,才能實現超脫,才能讓生命不朽,才能毫無遺憾地離開。

《乞力馬紮羅的雪》:海明威為何告訴你,死亡並不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