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很多人都對“愛”有一種誤會,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認為這種愛渾然天成,無需雕琢。但實際上,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它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唾手可得。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網上有很多短視頻,內容是關於很多被收養的中國殘疾兒童在美國家庭生活的情景。這些兒童,大多數患有比較明顯的殘疾,有的甚至是腦癱,但是他們卻被一些美國家庭收養,並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最初我看到這類視頻的時候,雖然感動,但同時也很困惑:美國人為什麼要收養殘疾兒童?他們不嫌麻煩嗎?我的一個朋友更誇張,她開玩笑的尖叫說:為什麼不領養我?!瞧瞧這些在中國命運悲慘的小孩,他們到了美國之後獲得了這麼好的條件,簡直像中彩票一樣。

為了解除困惑,我專門上網查了相關資料。原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美國領養的程序複雜,週期很長,花費昂貴,而中國則相反;比如美國去全世界收養孩子的傳統由來已久,他們不介意孩子和自己的種族/膚色不同,甚至會引以為傲;比如美國養老體系健全,所以收養目的也相對單純等等。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提到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人性當中的愛。引用其中一位回答者的美國親戚的原話是:"你們可能聽說過美國人收養中國孤兒的事情,但不一定知道有很多美國人專門收養殘疾孤兒,比如青光眼,先天愚鈍等。他們對這些孩子視如己出,還告訴他們身世,這些孩子長大都很陽光,一點也不記恨拋棄他們的父母,而且還想著回中國去找親生父母。他們的養父母也非常支持孩子這樣,並陪伴他們走上尋親之路。很慚愧,我連領養一個正常的兒童也做不到。為什麼他們能收養被人拋棄的孤兒,並給予他們這麼多的愛?因為他們信奉上帝,他們相信上帝創造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不管是否殘疾。脆弱的生命更應該得到更多的愛。"

——對於宗教問題在此不做探討,僅做原文搬運。

找到了這些答案,我開始對自己的"功利心"進行思考。我想,這不是一個人的現象,而是一個社會文化的現象。我寫過不少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其中經常提到的一點是:如果父母總是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那麼將對一個孩子人格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謂有“條件的愛”,其實就是功利性的愛,雖然這一點很難覺察,多數父母也會矢口否認,但它的確是存在的,而且存在的很普遍。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一談關於“有條件的愛”這個話題。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1. 識別和覺察 :隨處可見的“有條件的愛”

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感情無一例外都有條件,但是在所有的感情當中,父母對於子女的"條件"是其中最特殊的,它的特殊性在於它最難覺察和承認。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天下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等等觀點不絕於耳,所以,要讓父母承認自己對子女經常施加有條件的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① 從歷史文化背景來看"有條件的愛":存在即合理

武志紅2007年在天涯論壇發佈了一個名為"謊言中的NO.1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帖子,這個帖子在當時引發了網友激烈的討論,支持與反對者都為數眾多。

但是,如果把"父母是否愛子女"這個話題放進人類發展的歷史當中,就會發現,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天然的血緣關係之外,實際上一直伴隨著經濟上的牽扯。這是因為

在人類完全地實行民主化之前,所有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生產,幾乎全部依賴於血緣——包括婚姻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說:"其實是一個家族的財產和交換問題"。這一現象具體到親子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可以說,它的出現是農耕社會的必然結果。

在養兒防老觀念支配之下,就不難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血緣關係、情感鏈接之外,必然也包含相當複雜的經濟關係——父母會將培養孩子也當成自己"投資"的一部分。而既然是投資,就必然會有好與壞,值與不值之分,那麼,父母對於施加孩子"有條件的愛"也就有了相應的社會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養兒防老的需要,需要對孩子實施控制,需要制定"父父子子"的規則,強調"三綱五常"的規範,並且無形中就會設定出"好孩子"的形象。——"好"孩子的評價本身,是帶有功利性色彩的。它的潛臺詞是:你只有是"好"的,父母才會高興,才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② 生活中無處不見的"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父母對小孩說:"你一點也不聽話,再這樣我就要生氣了",或者"你怎麼這麼煩,一分鐘也停不下來",或者"你想出去玩?可以,但是你得先寫完作業"等等。

以上場景在生活中極為常見,但是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樣的養育方式向孩子傳達的,恰恰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不僅這樣帶有明顯威脅或操控性質的養育方式是有條件的愛,那些被家長們誤讀的"正面管教"類的教育方式——特別關注和強化孩子符合"正確"標準的行為,對孩子施加的影響,同樣也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它會無形之中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我只有做的好的時候,才會被看到和表揚(鼓勵)。

所以,到這來我們可以看出,"有條件的愛"的本質其實就是控制——父母按自己的標準(希望/要求)"塑造"孩子,它的形式有兩種:當孩子們乖的時候,向他們表達愛意;當他們不那麼乖的時候,則抑制這種愛意的表達。對孩子施加的懲罰固然容易識別,而所謂的獎勵,從根本上也仍然只是一種控制手段。

各種各樣"有條件的父母之愛"向孩子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父母的愛是需要孩子用努力贏得的。對此,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經警告說,如果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成年後會不得不通過心理治療來找回童年缺失的這種"無條件接納"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2. 被"有條件的愛"養育的孩子會有怎樣的人格(心理)特徵?

羅傑斯曾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他說"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

2004年,兩位以色列的研究者——Avi Assor 和 Guy Roth,同美國頂尖的動機心理學專家愛德華•德西一起,採訪了100位大學生,詢問他們是否覺得童年來自父母的愛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學校的表現、訓練的刻苦,是否被拿來同他人比較,憤怒和恐懼的表達是否受到壓抑等等。

結果表明,接受"有條件父母之愛"的孩子的確更有可能向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然而,這種切合有嚴酷的代價。首先,這樣成長的孩子更傾向於對父母抱有憤懣和厭惡之情。其次,他們更願意表示,他們的行為更多是源自"強大的內部壓力",而非"真正的自主選擇"。而且,他們取得成功之後的幸福感通常很短暫,而他們常常感覺自責和羞愧

在一個比對研究中,Assor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採訪了數位子女已成年的母親。就這一代人來看,有條件的父母之愛同樣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了損害。那些感到在童年時期自己只有在符合父母期待的時候才被愛的人,成年以後有更強的自卑感

以上研究,說明了當接收來自父母"有條件的愛"的孩子,在其自身人格發展過程中會帶來什麼結果。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講過一個案例。他的一位女性來訪者在進行了幾次訪談之後,請曾奇峰為她的整體印象打分。曾奇峰想了一下,打了100分。這位女性來訪者短暫高興之後說:曾醫生,我知道你給我打100分是為了讓我高興,但是如果你給我打90分,我會更加高興,因為那意味著你的打分是真實的。

曾奇峰迴答:我打100分也是真實的。因為這是我把你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而沒有把你這個人分為好的和壞的方面只是把你看成上帝制造的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來看待。即使你是一個殘疾人,我也不會因為你的某一個部分的殘疾而給你減分,因為殘疾也是因為你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一部分,只不過那個部分以功利的角度來說,被削弱了而已。

曾奇峰在這個案例中,沒有受到來訪者的"勾引"發生移情(心理諮詢的術語),而是做到了反移情,也就是,他和來訪者之間構建了新的關係——他沒有成為女來訪者曾經"功利"的父母,按照她的要求為其打分,也正因為這樣,完成了對來訪者的心理治療。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接納還是被父母有條件的愛,兩種教養方式帶來的結果截然不同。

一個人人格的自卑和自愧,安全感的缺失,壓抑到潛意識中的委屈和憤怒….這些從廣泛的範疇來說,都來自父母對其的不完全接納當父母功利的希望操控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塑造孩子的時候,就等於剝奪了一個孩子生而為人最寶貴的自由。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3. 無條件的愛:本質上是無條件的接納。

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大禮物,就是保證爸爸媽媽永遠愛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是愛他們本來的樣子。換句話說,我愛你,僅僅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理由。

曾經有一個親子視頻:節目方先採訪媽媽,幾乎所有媽媽都挑剔自己的孩子,列舉出孩子的很多小毛病,以10分為滿分打分,她們打的最高分8分,最低分5分。接下來採訪孩子,孩子們全都說的媽媽的優點,不同約而同地給自己的媽媽打了滿分,甚至還有人打出了一萬分。

"孩子愛父母,遠多於父母愛孩子"——我的老師李少成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講過這樣的話。都說孩子是一張單純的白紙,事實上,所有功利的含義,好壞的定義,都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人為灌輸的

對於成年人來說,祛除評判和與之帶來的功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

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會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如果我們給到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接納,不因為他的聰明、可愛、漂亮、聽話等等這些外在功利的條件而對ta的愛有所減弱,那麼孩子就會有無盡的安全感,就會從心底往外擁有自尊感、配得感。就像王菲的女兒李嫣,她一點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唇顎裂而自卑,這恰恰是因為王菲認為"我覺得我的女兒很漂亮,很可愛,沒有任何問題","我從來沒有把她當成特殊的孩子"。

如果我們給到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那麼孩子就會功利的衡量自己有什麼優點,缺點,就像曾奇峰的那位來訪者者一樣,她永遠做不到對自己全然的接納,會不斷的在內心製造衝突:試圖修改自己的缺點,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於是,她就失去了讓自己幸福的可能。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4. 無條件的愛≠溺愛

這個概念的混淆,是制約很多家長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的重要原因。中國的很多父母對愛的呈現和表達非常吝嗇,根本原因是他們自己得到的愛本身就很匱乏,並且,他們會有一種焦慮:我太愛孩子,會不會慣壞孩子?到了社會上,誰會像我這樣愛孩子,那到時候我的孩子怎麼辦?

這就會導致一個現象: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總是特別挑剔,對於給予孩子的愛,總是特別吝嗇

父母愛孩子的初心不容置疑,但事實上,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有給到孩子愛的能力。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本領,相反,愛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溺愛的本質,根本不是真正意義的愛,恰恰相反,溺愛是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的操控,是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情感匱乏等人格缺陷投射到孩子身上,剝奪孩子作為獨立的人做出獨立行為的努力的一種行為

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深刻的接納。是不以功利的態度對待孩子,它所讓孩子感知到的是來自父母的抱持,允許,滋生出來的,是內心最深刻的底氣

可以說,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5. 無條件的愛

談無條件的愛,就必然要談愛的本質。到底什麼是愛,父母對子女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愛?這是一個需要釐清的話題。

第一,愛的本質,必然包含邊界。而邊界,必然會衍生出尊重——雖然一個孩子因為年幼,在認知等各方面不如大人,在生活上需要依附成人,但是,我們從心底尊重孩子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就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孩子的認知水平可以提高,社會道德可以完善,但是父母應該以適合孩子的方式幫助ta的成長,而不是作為權威和一個傲慢的成人去捉弄、控制孩和威脅孩子。

第二,愛的本質,必然包含接納。沒有接納和允許的愛,不能稱其為愛。所謂接納,就是尊重生命本來的樣子,而不設定各種限制——優缺點、漂亮與否、聰明與否等等。

第三,愛的本質,必然包含自由(自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事實上,一個人越自由,反而會越自律。父母過度的擔心孩子,其實本質上是不信任孩子,他們就不可能給孩子自由,就必然會滋生包辦替代和各種控制,而這種控制,會令孩子的精神胚胎髮育不良,他們的一切都需要向他人負責(比如令父母高興),而無法滋生出為自己負責的可能。

第四,愛的本質,必然包含規則。愛和規則從不衝突,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從來不認為不應該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但重點在於: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手段(方法)是否科學,以及我們為孩子樹立的規則是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還是給了孩子更多的限制?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回到本文最初的那個話題,美國家庭為什麼不嫌棄殘疾孩子?還願意"自討苦吃"的收養他們?

可以說,這一現象這與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必然的聯繫,比如,美國一般社會建築和設施都必須滿足殘疾人的特殊要求,進出有輪椅上下的斜坡,停車也有殘疾人特用的車位,他人不得佔用。美國的教育系統對殘疾兒童也有專門的特殊關照,每個學校都有特殊教育的老師。班裡只要有一位聾啞人哪怕只有一個,學校都必須給他配備一位手語翻譯。而與經濟水平的發展相對應的,是美國社會對於一個"人"的非功利性的看待。這是一種觀念的顛覆,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體現。正如見到從中國抱養的孩子,人們可能會習慣性地說:這些孩子真幸運。而那些家長們卻總是很真誠地說:幸運的是我們。我們因為有了運氣,才能成為這些孩子的父母。

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活出真實的自我。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錯!愛不止是本能,更是能力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