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周口市太康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是一個擁有150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縣,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為解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難題,近年來太康縣依託國家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按照“一戶一策、一人一法”的原則,積極推行“集中供養”“居村聯養”“社會託養”“親情贍養”“鄰里助養”五養社會兜底保障模式,探索出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新路徑,極大提升了農村特困人員整體供養水平,有效破解了農村特困人員養老難題。截至目前,太康縣共改造建設19所鄉鎮敬老院、1所社會福利院、27所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157個居村聯養點,全縣9721名農村特困人員實現了“五養模式”全覆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央視晚間新聞》等四十餘家媒體和網站相繼報道了太康“五養模式”的做法。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一、摸準實情,出臺方案探新路
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讓農村特困人員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提高獲得感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縣鄉村三級書記帶頭走村入戶,民政、衛健、扶貧等部門進行蹲點調研。通過調查摸底,針對當前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存在戀念故土、情感孤獨、缺乏照料、生活無助四大瓶頸問題,太康縣委、縣政府堅持尊重意願、適應習慣、整合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縣委、縣政府和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先後出臺《太康縣優化完善供養方式實現特困人員兜底脫貧“五養模式”工作方案》等6個方案,建立“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領導,試點先行,政策激勵,強力推進。縣委書記王國璽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現場推進會、經驗交流會,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全縣劃分了由縣四個班子主要負責人任指揮長的四大戰區,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攻堅的濃厚氛圍。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二、精準施策,五養模式破難題
(一)堅持改造提升規範,推行集中供養,有效破解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整體服務水平偏低的難題。按照“縣級主導、鄉鎮主辦、入住自願、管理規範”的原則,主要針對身體條件較好、距鄉鎮敬老院較近、願意離家生活的特困老人,由縣財政投資在每鄉鎮改擴建一所容納100人以上的敬老院。2018年太康縣投資2600萬元,對現有16個鄉鎮敬老院實施升級改造,把3個鄉鎮的閒置學校改建成敬老院,完善功能設施,營造舒適環境,增加供養容量。明確鄉鎮民政所長為敬老院法人代表,選配一名責任心強、有愛心並具備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人員為院長,負責日常管理服務。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工資納入縣財政預算,為特困老人提供規範化服務,實現了進得來、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標。目前,共吸納2068名特困人員入住敬老院。
(二)堅持醫療養老結合,推行社會託養,有效破解農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看病和護理的難題。按照“選准入住對象,用好醫保政策,整合醫療資源,做到醫養結合”的要求,利用縣域內民營醫院、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建設社會託養點,為失能、半失能和身體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社會託養服務。現在共有27家醫院參與社會託養,其中民營醫院5家、鄉鎮衛生院22家,共入住1989位特困老人。高賢鄉村醫陳國廠把投資600萬元的醫院無償捐獻給鄉政府作為社會託養中心。張集鎮馬菜園村79歲的特困人員齊中楊,入住永興醫院社會託養中心後,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雙手,體重也增加了十多斤。他逢人便說:“黨的政策好,現在有兒有女的都不如俺哩,吃飯有人端,有病有人看,真託了共產黨的福。”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三)堅持就近就便養老,推行居村聯養,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不離村不離家養老難題。對於不願意離開老家、老友、老窩的特困老人,重點在2000人以上或特困人員30人以上的行政村設立居村聯養點,推行“居村抱團養老”,滿足了特困老人“養老不離家、就近養老”需求。投資人出資把村內閒置民居等進行改造為居村聯養點,實現“十有”(有房間、有床鋪、有空調、有電視、有廚具、有淋浴、有水沖廁所、有消防設備、有娛樂設施、有專職炊事員)。明確村兩委一名成員主管,選拔熱心養老,有一定威望和責任心強的村民作為聯養點負責人,負責日常管理服務。配備工作人員,負責照顧供養對象日常生活,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及時送醫救治。


太康縣引導社會力量,大力發展政府扶得起、村裡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互助養老設施,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撥付居村聯養點建設運營資金。大許寨鎮各花李村李建中等三人採取股份制的形式,去年以來投資100多萬元,改新建房屋74間,入住特困老人121人。目前,全縣新建、改建居村聯養點157個,入駐特困老人4327人。
(四)堅持弘揚孝道文化,推行親情贍養,著力破解有親屬關係但無贍養義務的特困人員生活、就醫等方面的保障難題。實行“兩自願、兩保障、兩監督”,即親屬自願、特困人員自願,特困人員生活有保障、贍養人報酬有保障,“村兩委”監督、社會監督,主要解決身體健康、家中有財產、不願入住居村聯養點的特困老人養老問題。由村“兩委”幹部引導近親屬與特困人員簽訂親情贍養協議,將老人接回家中“合鍋合住”,共同生活。把特困人員的責任田、宅基地使用權等財產作為贍養人的報酬,並進行司法公證、村內公示,村新風協會跟蹤監督。

太康縣開展的“接親人回家活動”成為有力助推器。特困老人披紅戴花,在眾鄉鄰的見證下,被親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生活,實現了“合戶合住合鍋”的“親情贍養”目標。轉樓鎮褚莊村70歲的老人李秀英,不願到鎮敬老院生活,經村兩委做思想工作,侄媳婦鄭丹娜願意接老人回家中贍養,併為其收拾出一間舒適的住房,老人非常滿意。目前,共有1252位特困老人和親屬生活在一起。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五)堅持倡導樹大愛新風,推行鄰里助養,有效破解農村身體健康、住房安全、無親情贍養人,又不願意離開故居的獨居特困老人的養老難題。實行“雙方自願,政府輔助,村級引導,社會監督”,主要針對個別不願意離開家、無近親屬、但有街坊鄰居願意照顧的特困老人,由村“兩委”引導雙方簽訂鄰里助養協議,村新風協會監督。根據助養工作量,政府給予助養人每月200—300元的報酬。目前,已有85名特困老人在助養人的幫助下過上了幸福生活。轉樓鎮李保真村76歲孤寡老人李香奎無兒無女,生活無人照顧。在鄭州務工返鄉的鄰居李華峰主動照料起老人的生活起居,視老人為至親,在村裡傳為美談。組織開展了“一會六評”活動,大力表彰好人好事,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新風正氣蔚然成風。近幾年來,太康縣先後有敬老孝老道德模範等6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譽為“太康好人現象”。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三、健全機制,確保運行見實效
太康縣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與政策相銜接、與當地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吻合,做到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一是切實加強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太康縣農村特困人員“五養模式”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下設五個工作組,具體負責“五養模式”推進實施。民政、衛健、扶貧、財政、發改等部門齊抓共管,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政策合力、扶貧合力、攻堅合力。二是政策扶持激勵。對建立醫養結合養老院,每接受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縣財政一次性給建設運營啟動補貼3000元。對新建的居村聯養點,經驗收合格且正常穩定運營之後,按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員一萬五千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利用舊村室、學校、閒置房屋改造的居村聯養點,按入住人員每人一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集中供養、居村聯養、社會託養機構的入住人員供養經費參照鄉鎮敬老院標準執行,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五養模式”推行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是強化規範管理。開發了太康縣農村特困人員“五養模式”管理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了覆蓋全縣所有鄉鎮敬老院、居村聯養點、社會撫養點網絡管理監管平臺,隨時掌握運行狀況,提高了管理成效,確保了健康規範運行。四是持續拓展提升。今年以來,針對目前農村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就業異地化、需求個性化、供給社會化的特點,太康縣按照“鞏固、規範、拓展、提升”八字方針,不斷深化拓展“五養模式”的內涵和外延,著力構建社會化參與、市場化運營、規範化管理、法制化監督的養老服務體系。實行試住留院,全縣70%以上的居村聯養點通過試吃試住後,現已有600多名留守老人每人每月交納800-1200元入住居村聯養點。實行互助興院,年齡輕的、身體好的與年齡大的、身體不好的結成幫扶對子,做到愛心接力、棒棒相傳,實現“老有所養”。實行以院養院,每個居村聯養點都有一片“小菜園”,努力新上一個適合老人制作的手工加工項目,釋放更多勞動力,增加老人收入,實現“老有所用”。實行文化立院,組織有文藝特長的老人組建文藝團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實現“老有所樂”。實行愛心強院,每個鄉鎮組建了20人以上的志願服務隊,開展助潔等助老服務。開展“十佳助老模範”等六個“十佳”評選活動,在全縣營造了濃厚的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

太康縣創新“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兜底脫貧和養老難題

通過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推行農村特困人員“五養模式”,整合了政府、社會、家庭多方資源,實現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融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滿足了農村特困老人多層次多樣性醫護和養老需求,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呈現“多贏”局面。太康縣創新實踐“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和留守老人養老難題,是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傳承了孝善文化,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現了人性迴歸、親情迴歸、孝道迴歸、正氣迴歸,推動了鄉風文明提升,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為國人養老提供了一個可持續、可複製的“太康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