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也說於魁智臺上忘詞兒

演員在臺上忘詞兒,應當說是難以避免的。當年張君秋剛出道時,一次聽說梅蘭芳在前臺聽他的戲 一時緊張的不行,結果忘了詞兒。戲結束了,梅走到後臺,張君秋羞愧地哭了。梅蘭芳解勸道,“沒關係,演員不忘詞,難道說觀眾忘詞兒不成嗎?”

老沈聊戲:也說於魁智臺上忘詞兒

(於魁智劇照)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京劇視頻,當紅老生於魁智在臺上忘詞兒啦! 這段視頻的點擊率大概要比正常演出的視頻還要高吧。這是國家京劇院李勝素主演的《穆桂英掛帥》的演出錄像, 於魁智扮演寇準。最後一場,寇準前來為穆桂英掛帥出征壯行,這裡寇準對楊文廣有一大段褒獎的道白。他說,“你夫妻哪裡知道,那日在校場比武,眼看這顆帥印就要落到奸臣之手;多虧文廣劈了王倫,奪下帥印,這才把國家安危又託付忠良之手;慢說滿朝文武個個驚服,就是宋王,也喜之不盡。”……,說到這裡,於魁智不知何故,突然停下。只見於魁智面朝李勝素飾演的穆桂英,揚起右手,示意性地點頭,李勝素似乎不解,兩三秒鐘後,扮演文廣的演員明白過來,連忙接上臺詞“慢說是一個王倫,就是十個八個也不是我的對手。”顯然, 這句詞和寇準前面的話接不上叉兒。原來,於魁智在這裡停住是忘詞了,按照劇本,丟掉一句話“哎呀呀,文廣的武藝果然不凡,依我看來,比你(對楊宗保說)這做老子的還強的多呢。”多虧扮文廣的演員反應還算快,不然戲就僵在那兒砸了。

老沈聊戲:也說於魁智臺上忘詞兒

(金喜全劇照)

像這樣的失誤是不應當的,但也很難避免。幾年前,CCTV空中劇院播出京劇《群英會 借東風》,上海京劇院演出,周瑜的扮演者是著名青年小生金喜全。從“大帳”起,“盜書”、“定計”到“打蓋”各場均很圓滿,充分展示了葉派小生的風範。唯有“打蓋”一場周瑜的下場卻出現了失誤,令人遺憾。周瑜定火攻計杖責黃蓋,事後他又怕孔明看破此計,於是敬酒試探,結果孔明自顧飲酒不予理睬。周瑜大怒,他左手觸到腰間寶劍,頓時動了殺機。他雙手掏下頭上的兩隻翎子分別打了一個環輪,兩隻翎子的下端並在一起咬的口中,再抬起雙袖,一手攬劍鞘一手做拔劍狀。在魯肅打躬阻攔下不得下手,於是周瑜轉身撩起蟒袍下襬、抬起右腳在臺口亮住,接著揮動雙袖扭轉回身,面朝上場側幕身體前探,接著張口吐翎,口唸:“掩門!”疾步下場。這一系列動作,特別是耍動頭上的翎子十分有戲。然而,金喜全這段戲卻被頭上的翎子限制住了。原來他兩手抓翎子含在口中時動作不到位,結果兩支翎子形成的圓圈一大一小,不對稱,影響了周瑜形象,且限制了動作。金喜全只好停下來整理翎子,樂隊延長了“亂錘”予以配合,他鼓搗半天再次口衘兩支翎子,結果依然一大一小,歪歪扭扭,無奈只好草草收場。一出很圓滿的戲,在最後出了差錯,十分可惜。這也是出乎意料的意外吧。

老沈聊戲:也說於魁智臺上忘詞兒

(凌珂劇照)

再說一樁臺上出故障臨時改詞的事兒。青年餘派老生凌珂從天津調到大連京劇院後,一天唱《空城計》,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正唱那段膾炙人口的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樓觀山景……”。正唱著,孔明一側身旁站立的琴童突然失去知覺,從站著的椅子上一頭栽了下去,靠在桌前的城牆景片也隨之傾倒在地。舞臺發生如此大的故障,然而臺上臺下一片鎮靜,演員繼續唱、樂隊繼續伴奏,觀眾繼續聽,沒有絲毫慌亂。唱到“左右琴童人兩個”時不對了,現在只有一個琴童啦! 年輕的凌珂真沉得住氣,毫不慌忙地改動了一下唱詞,唱道;“我只有琴童人一個”,一下子把這個情節圓滿過去了。事後,觀眾讚揚凌珂真穩,靈機一動化險為夷。

老沈聊戲:也說於魁智臺上忘詞兒

(李玉茹劇照)

一個好演員在臺上是需要這種機靈勁兒的。1942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四塊玉”之一的著名旦角李玉茹陪馬連良大師演馬派名劇《蘇武牧羊》,胡阿雲見蘇武時,有句臺詞“你連看都不敢看我,看起來,你們南方人可真沒有我們北方人大方。”李玉茹一時緊張把這句詞說成“你們北方人沒有南方人大方!”這話一出,觀眾就有反應,交頭接耳,開始騷動。不過,李玉茹很是鎮定,沒等觀眾叫倒好,很快即興念出,“哎呦,你看看,你可真把我氣糊塗了,把話都說顛倒了。”這句即興的挽救反而得到觀眾的掌聲。下場後,李玉茹臊的不行,馬連良走過來卻說:“孩子,你是個好角兒。”“在舞臺上,就是要沉著,隨機應變。”

1961年,裘盛戎和李多奎排演了《赤桑鎮》,此劇一炮而紅,至今常演不衰。李多奎年事已高,又多病,因此在演《赤桑鎮》時曾有兩處忘詞兒的地方。一處是念信:"弟往陳州把糧放",錯念成"弟往長亭把糧放";另一處是末段二黃原板的首句,應當是"此一番到陳州去把糧放",快到啟唱時奎爺忽然想不起詞了,就小聲問身邊的裘先生,裘先生低聲告訴他,他也沒聽見,結果前三個字"嚼"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麼字。後邊的唱詞兒他想起來了,但是"到陳州"唱作了"去陳州",與後邊的"去把糧放"的"去"字雷同。事後李多奎對他徒弟說:"我一輩子唱戲沒忘過詞兒,這出戏(指《赤桑鎮》)背詞兒的時間太短了,本來詞兒就不拱嘴在臺上再瞅見打字幕的,越怕忘詞兒越忘詞兒。"這是一出全新的戲,又是通場的唱,兩人相互銜接,一唱到底,沒有絲毫喘息的機會,這對於年愈花甲的老人來說,才演兩場臨時忘詞可以理解。畢竟是老藝術家,多爺雖然忘詞但演唱節奏沒有改變,使戲圓滿地進行下去,只是嘴裡不知唱了什麼就過去了。這也是老藝術家給後人留下經驗:臺上張嘴忘詞難以避免,此時可以“瞎唱”,但不能不唱,停下來,戲就徹底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