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也说于魁智台上忘词儿

演员在台上忘词儿,应当说是难以避免的。当年张君秋刚出道时,一次听说梅兰芳在前台听他的戏 一时紧张的不行,结果忘了词儿。戏结束了,梅走到后台,张君秋羞愧地哭了。梅兰芳解劝道,“没关系,演员不忘词,难道说观众忘词儿不成吗?”

老沈聊戏:也说于魁智台上忘词儿

(于魁智剧照)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京剧视频,当红老生于魁智在台上忘词儿啦! 这段视频的点击率大概要比正常演出的视频还要高吧。这是国家京剧院李胜素主演的《穆桂英挂帅》的演出录像, 于魁智扮演寇准。最后一场,寇准前来为穆桂英挂帅出征壮行,这里寇准对杨文广有一大段褒奖的道白。他说,“你夫妻哪里知道,那日在校场比武,眼看这颗帅印就要落到奸臣之手;多亏文广劈了王伦,夺下帅印,这才把国家安危又托付忠良之手;慢说满朝文武个个惊服,就是宋王,也喜之不尽。”……,说到这里,于魁智不知何故,突然停下。只见于魁智面朝李胜素饰演的穆桂英,扬起右手,示意性地点头,李胜素似乎不解,两三秒钟后,扮演文广的演员明白过来,连忙接上台词“慢说是一个王伦,就是十个八个也不是我的对手。”显然, 这句词和寇准前面的话接不上叉儿。原来,于魁智在这里停住是忘词了,按照剧本,丢掉一句话“哎呀呀,文广的武艺果然不凡,依我看来,比你(对杨宗保说)这做老子的还强的多呢。”多亏扮文广的演员反应还算快,不然戏就僵在那儿砸了。

老沈聊戏:也说于魁智台上忘词儿

(金喜全剧照)

像这样的失误是不应当的,但也很难避免。几年前,CCTV空中剧院播出京剧《群英会 借东风》,上海京剧院演出,周瑜的扮演者是著名青年小生金喜全。从“大帳”起,“盗书”、“定计”到“打蓋”各场均很圆满,充分展示了叶派小生的风范。唯有“打蓋”一场周瑜的下场却出现了失误,令人遗憾。周瑜定火攻计杖责黄盖,事后他又怕孔明看破此计,于是敬酒试探,结果孔明自顾饮酒不予理睬。周瑜大怒,他左手触到腰间宝剑,顿时动了杀机。他双手掏下头上的两只翎子分别打了一个环轮,两只翎子的下端并在一起咬的口中,再抬起双袖,一手揽剑鞘一手做拔剑状。在鲁肃打躬阻拦下不得下手,于是周瑜转身撩起蟒袍下摆、抬起右脚在台口亮住,接着挥动双袖扭转回身,面朝上场侧幕身体前探,接着张口吐翎,口念:“掩门!”疾步下场。这一系列动作,特别是耍动头上的翎子十分有戏。然而,金喜全这段戏却被头上的翎子限制住了。原来他两手抓翎子含在口中时动作不到位,结果两支翎子形成的圆圈一大一小,不对称,影响了周瑜形象,且限制了动作。金喜全只好停下来整理翎子,乐队延长了“乱锤”予以配合,他鼓捣半天再次口衘两支翎子,结果依然一大一小,歪歪扭扭,无奈只好草草收场。一出很圆满的戏,在最后出了差错,十分可惜。这也是出乎意料的意外吧。

老沈聊戏:也说于魁智台上忘词儿

(凌珂剧照)

再说一桩台上出故障临时改词的事儿。青年余派老生凌珂从天津调到大连京剧院后,一天唱《空城计》,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正唱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正唱着,孔明一侧身旁站立的琴童突然失去知觉,从站着的椅子上一头栽了下去,靠在桌前的城墙景片也随之倾倒在地。舞台发生如此大的故障,然而台上台下一片镇静,演员继续唱、乐队继续伴奏,观众继续听,没有丝毫慌乱。唱到“左右琴童人两个”时不对了,现在只有一个琴童啦! 年轻的凌珂真沉得住气,毫不慌忙地改动了一下唱词,唱道;“我只有琴童人一个”,一下子把这个情节圆满过去了。事后,观众赞扬凌珂真稳,灵机一动化险为夷。

老沈聊戏:也说于魁智台上忘词儿

(李玉茹剧照)

一个好演员在台上是需要这种机灵劲儿的。1942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四块玉”之一的著名旦角李玉茹陪马连良大师演马派名剧《苏武牧羊》,胡阿云见苏武时,有句台词“你连看都不敢看我,看起来,你们南方人可真没有我们北方人大方。”李玉茹一时紧张把这句词说成“你们北方人没有南方人大方!”这话一出,观众就有反应,交头接耳,开始骚动。不过,李玉茹很是镇定,没等观众叫倒好,很快即兴念出,“哎呦,你看看,你可真把我气糊涂了,把话都说颠倒了。”这句即兴的挽救反而得到观众的掌声。下场后,李玉茹臊的不行,马连良走过来却说:“孩子,你是个好角儿。”“在舞台上,就是要沉着,随机应变。”

1961年,裘盛戎和李多奎排演了《赤桑镇》,此剧一炮而红,至今常演不衰。李多奎年事已高,又多病,因此在演《赤桑镇》时曾有两处忘词儿的地方。一处是念信:"弟往陈州把粮放",错念成"弟往长亭把粮放";另一处是末段二黄原板的首句,应当是"此一番到陈州去把粮放",快到启唱时奎爷忽然想不起词了,就小声问身边的裘先生,裘先生低声告诉他,他也没听见,结果前三个字"嚼"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字。后边的唱词儿他想起来了,但是"到陈州"唱作了"去陈州",与后边的"去把粮放"的"去"字雷同。事后李多奎对他徒弟说:"我一辈子唱戏没忘过词儿,这出戏(指《赤桑镇》)背词儿的时间太短了,本来词儿就不拱嘴在台上再瞅见打字幕的,越怕忘词儿越忘词儿。"这是一出全新的戏,又是通场的唱,两人相互衔接,一唱到底,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这对于年愈花甲的老人来说,才演两场临时忘词可以理解。毕竟是老艺术家,多爷虽然忘词但演唱节奏没有改变,使戏圆满地进行下去,只是嘴里不知唱了什么就过去了。这也是老艺术家给后人留下经验:台上张嘴忘词难以避免,此时可以“瞎唱”,但不能不唱,停下来,戏就彻底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