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的兩位白族老師

李根源是現代雲南學養深厚的著名人物之一。在他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曾經拜了11位老師,其中,影響他一生的有3位。3位中,李根源稱他為良師益友受業一生的趙樾村先生,就是劍川白族人。另外兩位,一位是並未列入老師行列的老師則是他的祖母黃恭人,一位是從他17歲到他25歲東渡留學之前的趙會樓先生。據李根源自己記述:祖母教他做人做事“近仁近智”;趙會樓先生教他“立功立德”;趙藩先生則教他“為學術養”。被李根源概括為12字“近智近仁近勇,立德立言立功”,這12字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李根源6歲時,祖母開始教他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7歲時教他《鑑略》《孝經》《出師表》《正氣歌》《史可法復睿親王書》《朱柏盧治家格言》等,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啟蒙老師。祖母在他的生命中不僅是一個老師,還是一位傳奇、靈異式的親人。李根源出生7個月時中了“驚風”,死去了4天,祖母沒有放棄,徹夜為他念《觀世音》經,第五天奇蹟般生還。更為奇異的是,李根源19歲時與他的堂弟李根培到龍盤山為他的祖母掃祭,在祖母墓旁邊遇見兩頭兇猛的豹子,回來後大病死去,父母正要為他辦喪時,兩個時辰後他又活了過來。光緒二十年(1894年),李根源16歲,祖母去世,臨終前交待其父親“此子必督其讀書立名,勿使怠荒”。應該說,最懂李根源的還是這位29歲就守寡的祖母。李根源兩次起死回生都與她有關,祖母是一位讓他刻骨銘心,仰俯不忘的至親。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17歲的李根源,拜來鳳書院的趙會樓先生為師,成為他第10位老師。入學當天趙先生送給他8個字:“躬行刻苦,潛心討究”與他祖母“讀書立名”的遺願異曲同工。應該也是理解李根源的第二個知音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20歲的李根源應童子試,在520應試者中名列第4名,入永昌府學。之後,兩次到昆明參加鄉試,一次臨考前母親病危趕回騰衝,一次因犯了清宣宗名字的諱被取消資格。1903年第三次參加鄉試,與劍川周鍾嶽一起參考,也因上次的問題被免黜。東方不亮西方亮,李根源當年考入省高等學堂,並於第二年考送日本留學。這期間,李根源或昆明赴考,或在鄉“教讀”,仍認趙會樓先生為師。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7月3日,趙會樓先生在故里去世,享年68歲。李根源在年錄裡寫道:“先師之恩,畢世不忘,服心喪一年”。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李根源學成歸來,並出任講武堂總辦,功成名就的時候,拜趙樾村為師。這一年,趙藩從四川永寧道告老回鄉,路經昆明時,李根源真誠地“執贄列弟子籍”,自己確認為第三大弟子(趙式銘、周鍾嶽、李根源)。1912年李根源以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迤西總司令兼轄迤西文武官吏的身份,到大理、麗江“籌辦怒俅邊務”,組建“怒俅殖邊隊”。34歲的李根源,激情四射,邀請老師一起回鄉。他們一路訪古覽勝,吟詩作賦,摩崖題字,好不快樂!7月中旬,到了洱源茈碧湖潛龍庵,趙藩老師撰聯,請學生李根源書寫。對於老師寫的“法祖逃於禪,傳信傳疑,一龍歸去,二蛇死;稱師靖難,害民害義,雙燕高飛,萬鳥朝”一聯的精道與雙關寓意,李根源敬佩有加。一行人回到劍川,李根源一住十餘天,其中到麗江應事兩天便即時返回劍川,這是李根源第一次駐足劍川,也是唯一一次神遊師鄉,並在滿賢林留下摩崖題字。之後,李根源又陪老師從鶴慶、賓川、楚雄、安寧返回昆明。他們先後遊覽鶴慶普提寺、龍潭、感靈寺、石寶山。賓川雞足山。楚雄雲濤寺、安寧溫泉、華亭、太華等等。一路走來,朝夕相處,論古談今,作詩說文。其中,在雞足山半月,合作《雞足山志補》四卷。李根源與老師近兩個月的深交,奠定了他既為官又著說的生命歷程。

李根源8歲正式拜師求學,第一個私塾老師是里人歲貢李本榮。後來幾乎一年一師,到17歲時先後拜了10位老師。其中第9位是劍川人楊超亭先生。16歲的李根源遵父命拜劍川木匠楊仕俊為老師,從師一年。在他的《雪生年錄》中謙稱楊仕俊為“蒙師”,後人便記錄為他的“啟蒙老師”。辛亥革命成功,李根源官位顯耀,仍不忘師恩,1912年李根源到劍川時專門安排到海東村拜望他的老師,感恩文脈相傳之情。楊仕俊成為李根源的老師,有精彩的民間傳說。據說當年楊仕俊隨劍川木匠到騰衝李家做活,工程竣工時,李根源的父親請客酬賓,有一位紳士寫聯出考,到場嘉賓不能對答,正在尷尬時,楊仕俊抄掃帚蘸墨書丹,對聯工整,墨跡蕭蕭,使李家很體面。事後李家請楊仕俊為李根源的家庭老師。從李根源《雪生年錄》得知,拜楊仕俊為師前,“城中建文星樓落成”“工程偉壯”,也許,楊仕俊等劍川木匠是這項工程的承建者,楊仕俊本人也在這次全縣慶典中露出才學。

李根源一生對大理白族,特別是劍川白族地區,拳拳有情,1951年12月21日劍川地震,李根源在北京得知的消息,十分著急,為劍川抗震救災,多方疾呼,吟詩遠念。《劍川地震》李根源(公元1951年辛卯冬十一月二十三日)。辛卯冬廿三,地震麗江區。劍川是中心,一震成荒墟。人死四百多,傷殘三千餘。四萬家全毀,衣食住俱無。災黎塞原野,哭聲遍山隅。何辜罹此劫,拯救大聲呼。賴有共產黨,浩劫慶口蘇。流亡獲安緝,死難已匡扶。南天翹首望,詩卷載筆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