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光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然而作為著名光學家的母國光,一開始對光學並不熱衷。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出於國家需要,物理系的學生都希望在原子核方面做出成果,致使物理系內部出現一種"熱核冷光"的說法。"熱核冷光"顧名思義,即核物理、原子核方向很熱門,而光學方向比較冷門。母國光最初也希望在核物理領域建功立業,但由於南開大學受國家教育部之命,籌備光學教研室,急需人才,母國光最終服從安排邁進了光學的大門。

誰知,這一邁,他就再也沒有停下追光的腳步。

1931年1月,母國光出生於遼寧錦西,身為長子,由於家中兄弟姐妹多,父親反對他念書,希望他能早日擔當起養家的重任,雖然有母親和祖父的支持,但在早年,他的求學歷程依然相當艱苦。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母國光年輕時的家庭合照,右一:母國光)

但也正是這種困難的條件和環境,磨礪了他的意志,促使他奮發圖強,刻苦學習。1944年,母國光以錦州考區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錦州第二國民高等學校。1949年,又以優異成績畢業,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這一年,他18歲。

【與光學的"親密接觸"】

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母國光被安排留校任教,1954年校領導派他去了當年剛成立的光學教研室,這一年,他23歲。

1956年,母國光離開南開大學的講臺去了位於長春的中科院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進修應用光學。在進修時,母國光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為其在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青年時期的母國光在光學教研室工作)

1958年,以母國光為骨幹成員的南開大學物理系光學教研組與天津儀表研究室合作,自行設計並試製出了我國第一套光譜析鋼儀。60年代初,這項技術交由天津光學儀器廠擴大生產,成為該廠的支柱產品。天津光學儀器廠由此從一個油印廠升為儀器生產廠,20多年裡生產了2700臺光譜析鋼儀,創造產值500多萬元,除供應國內的部分鋼鐵企業外,還出口到國外,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在這之後,母國光率先在國內開展干涉調頻分光技術(傅里葉光譜術)的研究,並獲得重大成果。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母國光參加21世紀中國光電子技術及產業發展戰略長春論壇時的合影 右二:母國光

【彩電會戰中的無名英雄】

1970年,為儘快實現彩色電視機的國產化,國家多部委聯合決定集中技術力量研製彩色電視系統,轟轟烈烈的彩電大會戰開始了。由於當時政策上要求自主創新,不學外國,因此許多技術難題一下子湧現在各位專家面前。顯像管制造就是其中一項關鍵技術。

在當時學術資源和設備極度匱乏的條件下,母國光帶領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設計了彩色分光系統、變焦距物鏡等,自主研製出彩色顯像管塗屏專用光學校正鏡,為我國彩色電視技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當時,能夠參加彙集了全國頂尖專家的彩電大會戰,是每一個光學工作者的夢想。但是由於家庭出身問題,母國光雖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名字卻不能出現在功勞簿上,他成了彩電大會戰的無名英雄。

【攻克世界性光學難題】

70年代末,世界光學領域面臨一項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由於化學染料不可避免的自然褪色,因此感光膠片記錄的彩色圖像無法長期保存。1980年正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母國光接手了這一課題。

1981年母國光回到國內,對這一課題又做了進一步的嘗試,在研究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白光圖像處理的加、減、消卷積、微分、相關等運算和褪色膠片的彩色恢復、彩色檔案存儲、立體顯示、菲涅爾全息濾波、光學傅立葉變換光譜以及相型圖像假彩色等技術,擴展和發展了白光光學信息處理技術,並順利解決了在那個沒有彩色數碼照像機、電腦技術也不發達的年代,如何保存彩色影像的技術難題。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母國光與他的課題組一起從事白光信息處理在彩色攝影中應用的研究,研製成"三色光柵編碼器",實現了利用黑白底片記錄彩色圖像信息,並先後完成了應用於偵察的"黑白膠片作彩色攝影及光學信息處理機"及"大幅面航空彩色攝影的光學處理器"兩個型號項目,其中還創造性地用數字計算代替了複雜的光學解碼,發展了數字傅立葉光學彩色解碼新技術。

憑藉此項技術,母國光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他個人則在1991年至1994年間,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以及國際光學委員會副會長。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從追光者到引路人】

母國光既是一名醉心光學的科學家、追光人,又是一名引領光學研究的教育家、引路人。

1986年他繼張伯苓、何廉、楊石先、藤維藻之後,就任南開大學第五任校長。母國光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建設綜合性大學、現代化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的思想,在保護和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對基礎學科進行了調整和改造,成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和新的科研院所。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母國光校長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合影左:母國光 右:李政道

1993年開始,母國光在全校組織實施"三個百人"學術梯隊建設工程,造就了一批進入科技前沿的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在校期間,母國光一邊搞研究,一邊培養人才,前後發表了6部著作,學術論文150多篇,並培養出30多名博士生和50多名碩士研究生。

1995年8月,母國光卸任校長職,專心從事科學研究,並以他一手創辦的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為基礎,營造為21世紀培養新一代光學人才的基地。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母國光、陳省身、楊振寧與外國友人合影 母國光(右二),陳省身(右三),楊振寧(左二)

多年來,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已承擔973項目5個,培養的年輕人才不計其數,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僅38歲,形成了一支實力強勁的青年學術梯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母國光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光學領域的基礎教材《光學》,30多年來,很難說清這部經典之作到底影響了多少人。許多現在活躍在光學科學一線的專家學者,每當見到母國光時,都會向他講述當年學習這部教材的經歷,並感慨說,正是這部《光學》,引領他們步入了光學研究的殿堂。

半個多世紀以來,母國光先後設計研製了光譜鏡、多用光譜儀、水準儀、投影物鏡、彩色攝像機焦距鏡頭及彩色的三色系統等多種光學儀器,為我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編著的《光學》是我國第一部基礎光學教科書,他的譯著《光學儀器理論》(部分)、《光學成就》及《光學信息處理》等書,在我國光學界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

【光學是"把一輩子精力都放進去還不夠的學科"】

母國光在晚年,回想起自己選擇光學這條路的時候,依然非常自豪:"真正入了門之後,每往前走一步都感覺非常有意思,因為你做的工作有人需要,會得到認可,你就感覺到很高興……我走光學這條路是因為國家和社會的需要。"

從2004年起,淋巴癌折磨了母國光最後的8年,但即使如此,他也從未停止工作,在他眼裡,光學是讓人"把一輩子精力都放進去還不夠的學科"。

光學對母國光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他從未停止過追光的腳步……

從南開少年到南開校長,他做了一輩子的追光者

1.中國科學院《母國光,一生與光同行》

2.中國青年報《人已逝,光永存》

3.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成果《與光同行——母國光傳》

4.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