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禮儀之喪葬

境內死了人辦喪事叫“白喜事”,治喪先“成服”。喪主在死者初終時,散發以麻系之,戴三楞冠,持孝棍(或稱哭喪棍),著白色布孝衣,肩披麻布,腰縛草繩,腳穿草鞋,兒媳有頭髻的解散披麻。孝子報喪時,迎接弔唁者行跪拜禮,受拜者不回拜,只作一般答禮表示。死者停放在家,要辦“吊席”。治喪請禮生、道士或和尚超度。吃食上,儒道兩家不避葷,每天一次正席;佛教用齋菜。親友送禮多為紙金銀錠、錢紙、香燭、香餅、箱貢、挽幛和輓聯等,孝家答以白布一方,叫散白。散白鬚視親疏輩份,規矩甚嚴,俗謂“紅喜事難尊客,白喜事難散白”。晚奠過後約亥初始唱夜歌子,徹夜守靈。送殯一般向儀仗坊租用虎頭牌以及鑼鼓細樂等,靈柩用兩匹白布拖起,稱“拖喪”,孝家和送殯的親友都走在拖喪裡面。送葬的隊列前由一人沿途拋散錢紙,稱“買路錢”。窮困人家衣食尚不足,喪事就簡陋多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境內治喪仍做道場,但一般規模不大。60~70年代,道場一度被取締,改開追悼會,風氣為之一新。80年代以後,喪葬舊俗又一度恢復。但喪禮一般以被面、衣料或毛毯為挽幛,以現金包好作喪儀,出殯也無送葬儀仗。後又改超度活動為唱戲、奏樂或放音樂磁帶,從簡者孝子戴黑紗或白紗帛。近年來用火葬的逐漸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