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西部發展仍不均衡

德國東西部發展仍不均衡

圖為11月6日,遊人正從柏林牆的一段遺址前走過。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轟然倒下,德國這個二戰後陷入分裂的歐洲大國重新統一,東西德統一的進程也預示著冷戰的結束。三十年之後,德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仇外主義在德國東部的蔓延,乃至當下民粹主義在歐洲各國的迅速崛起,都在揭示著,柏林牆的倒塌在造就德國統一的同時,也是諸多新問題的起始。

據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和德國政府公佈的《德國統一年度報告》顯示,超過一半(57%)的前東德居民感覺自己是國家的二等公民,僅有38%的前東德居民認為兩德統一是成功的,而這個比例在40歲以下的前東德青壯年中更低,僅為20%。

德國Local網站最近根據一項關於可支配收入水平差異的研究報道稱,德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慕尼黑、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周圍的地區現在是歐洲最富有的地區之一,而東部地區和魯爾工業地區可支配收入水平排名則最低。報道稱,在東部地區,只有6個縣或市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2萬歐元以上。相比之下,西部的324個地區中則有284個超過了這一門檻。為彌合東西部差距而徵收的“團結互助稅”近年來受到抨擊,因為它在未能有效地將東部經濟水平提升到西部水平的同時,也為一系列不必要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儘管“團結互助稅”的收入年復一年地增加,但用於東部地區的支出卻越來越少,這表明問題所在可能是稅收結構而不是稅收本身。

不過,三十年來德國始終致力於縮小東西部貧富差距,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德國統一年度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東部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西部地區的75%,而東部地區去年1.6%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高於西部地區的1.4%。另外,德國東部地區的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也達到了西部的85%。即使是曾經困擾聯邦政府許久的失業率問題,東部地區也在過去十年裡取得了長足進步。德國聯邦勞動局的數據顯示,東部各州2018年的失業率為6.9%,與西部地區4.8%的差距已經十分微小,而在過去30年裡,德國東西部之間的失業率始終相差十個百分點以上。

雖然如此,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繁榮度而言,東西部城鎮之間的差距依然肉眼可見。作為東部大城市之一的德累斯頓,許多類似麥當勞、漢堡王、星巴克等常見餐飲企業由於客流量太少紛紛倒閉。而在西部地區,即使是隻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在火車站、市中心、商業住宅區也有許多此類餐飲連鎖店。據記者觀察,東部地區的年輕人一般會選擇去德國西部和南部打工,在很多小城鎮裡只能看到老年人,幾乎見不到青年男性的身影。

東部地區的人口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在未來甚至還會呈現出加速趨勢。東部的薩克森州政府預計,該州現有的200餘萬就業人口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降30萬;而到2035年,預計東部所有州的人口都會出現超過15%的萎縮。這些問題不僅導致東部地區發展陷入死循環,更制約了當地發展的原動力——教育,東部地區的優秀教育資源稀缺問題正在顯現。截至2019年,德國政府已經進行了三輪精英大學評選,入選的大學機構將獲得聯邦政府的大筆財政資助。但是在11所精英大學中,東部地區僅有一所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入選。這個生源匱乏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老齡化和人口流失造成的。自從柏林牆倒塌以來,已經有超過200萬東部居民遷往西部地區,其中流出人口絕大多數均為年輕人。既無法提供高端技術就業機會,還充斥著排外情緒的東部地區也很難吸引外國技術人才常駐,更多的外國留學生更傾向於選擇東部作為前往巴伐利亞等富裕聯邦州的跳板。

除了經濟、教育領域中的問題,以及人口流失等因素,現在更加棘手的是由於不平等而導致的東部地區的民粹主義浪潮。排猶、仇外、右傾、激進是東部地區始終無法摘掉的標籤,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近十年間,這些負面問題反而越來越突出。

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於10月底舉行了地方選舉。左翼黨和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分別以31%和23%的得票率獲得大勝,而默克爾的基民盟和前總理施羅德的社民黨在地方大選中僅能充當配角。極左和極右強勢的政治格局也是德國東部五州政治版圖的縮影。在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薩克森州,無論是萊比錫還是德累斯頓這些傳統大城市,當街毆打猶太人、左右翼大規模衝突、公然行納粹舉手禮等行為更是屢禁不止,臭名昭著的極右激進勢力佩吉達(Pegida)在這裡就十分活躍。更可怕的是,甚至只要你長著一張外國面孔走在路上,就有可能被一個光頭文身的德國人指著鼻子吼“滾回你的國家去”。

毋庸置疑,柏林牆倒塌30年來,德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健。但從產值、工資、移民和教育水準來看,東西部的鴻溝仍然存在,全德前五百強企業,有464家總部設在西部,比例高達93%。德國東部地區的企業生產力至少落後西部20%,東部居民薪水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1%。儘管統一後德國設立的“團結互助稅”累計已達數千億歐元,但東部和西部居民仍分別被稱為東邊人和西邊人,這將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德國民眾心中一堵無形的牆。

放眼世界,儘管柏林牆倒塌的最大歷史意義是標誌著冷戰的結束,然而冷戰的陰影卻一直在歐洲、遠東乃至世界其他角落徘徊。

如今,促成柏林牆倒塌的美西方聯盟也充滿分歧,美英法領袖都缺席於柏林牆倒塌30週年紀念活動。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英國的脫歐,包括對伊朗核政策、美歐貿易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讓美歐關係都顯得緊張。美國學者福山曾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書中提出,西方自由民主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從當今世界發展的格局來看,所謂“歷史的終結”也早已成為笑談。

(本報柏林11月17日電 本報駐柏林記者 田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