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類綜藝扎推,背後的故事卻啞然

11月8日,一檔新的綜藝節目《演技派》就要上線了,而這已經是最近出現在觀眾視線中的第三檔表演類綜藝了。另外兩檔分別是10月11日上線的《演員請就位》和10月26日上線的《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以下簡稱《巔峰對決》)。

三臺好戲輪番上演,一時之間,好像演藝圈的各路神仙都齊聚於此,知名導演、明星演員紛紛出鏡,讓人眼花繚亂。這邊《演員請就位》有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四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導演坐鎮;那邊《巔峰對決》也有張國立、李冰冰、郭濤、梁靜、佟大為、馬思純、秦昊、李宇春八位大咖級的導師助力;《演技派》也不遑多讓,不僅有吳鎮宇、張靜初、張頌文擔任表演老師,還有李嘉欣作為示範老師。參與競演的演員就更多了,既有大批剛剛嶄露頭角的“新面孔”,也不乏已得過不少獎項的“老演員”。而對所有演員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次關於自身演技的考驗。

表演類綜藝扎推,背後的故事卻啞然

演員作為一種職業,演技就是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的體現。一直以來,觀眾對於演員演技的關注和討論就從沒停過,從對楊穎的吐槽到對楊超越的讚賞,從對鹿晗的質疑到對易烊千璽的肯定……“演技”絕對是影視圈的關鍵詞,而表演類綜藝的出現,更是把這兩個字大寫加粗地擺在了觀眾的面前。

2017年10月28日,由浙江衛視打造的《演員的誕生》首次將觀眾口中“演技的好壞”搬到了舞臺上,由“專業人士”進行點評評判,真正意義上將演技類綜藝帶入了大眾視野,也引發了觀眾的熱議。隨後,2018年便又上線了兩檔同類型的綜藝,一檔是《演員的誕生》的續集《我就是演員》,一檔是由愛奇藝出品的《演員的品格》。

經過了兩年的發酵,表演類綜藝終於在今年迎來了高潮。這麼多演員如此密集地出現在觀眾面前進行演技上的PK,對觀眾來說,應該是又一場藝術的盛宴吧。但在這熱鬧的背後,我們從演員的口中也體會到了一絲悲涼的意味,而這也許才是表演類綜藝扎堆出現的真正原因。

曾經被稱為“臺灣偶像劇王子”的明道在《演員請就位》裡表示,朋友說他以後可能演不了男一號了,在節目中的表演是他今年的第一場戲,而他不是來玩的,他必須提醒大家自己在這。

因出演李少紅導演新版《紅樓夢》中的少年賈寶玉而被觀眾認識的于小彤,在節目中也很直接的說到,因為最近挺難的,工作少了,所以想過來學習。

似乎對於在舞臺上使出渾身解數的演員們來說,參加節目除了希望得到演技上的指導和提升,更多的還是在於自身能力的展示,希望能努力得到大眾對自己作為演員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這甚至讓人恍惚有種參加演藝圈大型招聘會的感覺。不管是《演員請就位》還是《演技派》,給出的籌碼都是競演獲勝者將獲得進入劇組拍戲的機會。

表演類綜藝扎推,背後的故事卻啞然

觀眾印象中的演員大多都光鮮亮麗,是人人追捧的明星。但在明星的光環下,人們往往反而忽視了,演員其實也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也和其他的職業一樣有壓力、有競爭、有淘汰。遇到行業不景氣,即便是像明道、阿嬌這樣有著15年以上戲齡的名人,也不得不把自己歸零,與年輕的演員們同臺競技。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基數龐大,演員人數眾多,並且每年還有大批的新人從各大藝術院校畢業,投身到這個行業。在明星效應的影響下,甚至報考藝術院校的學生也在逐年增多。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傳媒大學的報考人數比2018年增加了近2萬人,同比增長67%;報考中央戲劇學院的共有67946人(含兼報),比去年增長1萬6千餘人,為歷年報考人數之最;上海戲劇學院的報考人數也超過3萬,其中熱門的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報考人數達到了6千餘人……競爭壓力不可謂不大。

但是面對如此的熱情,市場現實的需求卻當頭澆了一盆冷水。行業遇冷,演藝圈“狼多肉少”已是可見的事實。自2018年的“稅務風波”之後,國家嚴格把關娛樂圈稅收,同時限制片酬,在一系列政策的高壓下,處於整頓中的影視行業明顯有些萎靡不振;再加上電視臺對古裝劇的限額,也使得許多中小成本古裝劇的開機率有所下降,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劇組因資金問題,不得不中途停拍的情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量的明星、演員尤其是青年演員都陷入了職業危機,因此跨界和轉行也成了不少人的選擇。作為2018年“金鷹女神”的迪麗熱巴,是獲得觀眾喜愛的女演員和最具人氣女演員兩項大獎的當紅小花,但這一年來從《創造營2019》到《極限挑戰》第五季,從《遇見天壇》到《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再加上《漫遊全世界》,她已經陸續加入了5個綜藝,彷彿已經變成了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而她本人也在節目中表示自己已經七八個月沒戲拍了。

越來越多的明星不僅開始活躍在各大綜藝節目中,也逐漸加入了直播的行列。柳巖、趙薇、郭富城、王祖藍都曾在直播平臺上客串,最近,朱一龍做客李佳琦直播間的消息又上了微博熱搜。

表演類綜藝扎推,背後的故事卻啞然

不得不說,面對市場的動盪,相較於電影電視劇,綜藝等平臺在當前對明星和演員們來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出鏡率和話題熱度,又能獲得經濟收入,可以說是上佳的選擇了。而表演類綜藝的出現既可以讓演員們的演技得到提升和認可,增加未來的工作機會,又可以讓導演、製片們挑選到合適的演員,還能讓觀眾享受藝術大餐,為平臺增加營收,一箭四雕,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各個平臺在表演類綜藝的製作上仍要把好關,不能只為了博一時的眼球,也千萬不能變成圈內的自嗨。畢竟經過“寒冬”的篩選和沉澱,影視市場必將會以更加理性更加規範的姿態再度迎來春天。屆時,只有經歷過磨礪的演員們,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