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1962年,華納為《唐璜》配上了管絃樂,讓原本“寂靜無聲”的電影第一次發出來了悠揚的旋律。

觀眾難以接受,卓別林、雷內·克萊爾、普多夫金等無聲時代的大佬更是組團譴責,認為“形象和音響的‘對位法’不過是獨立於形象之外的因素。”

時光兜轉,大佬們的“詛咒”不僅沒能成功,反而伴奏對白對電影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電影的情緒、臺詞、主旨、故事都要讓步於受眾更廣、更通俗、更耳熟能詳的音樂。

本週,齊秦大叔唱著熟悉旋律,登上了大熒幕。

《大約在冬季》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首日2800萬,首週末8000萬+,週五新片潮中,《大約在冬季》成了最亮的的那個仔。

票房表現平平,卻足夠令人眼紅,畢竟其後是《霹靂嬌娃》、《海上鋼琴師》、《決戰中途島》。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

片中旋律響起,觀眾抽泣感傷;電影落幕,歌聲迴盪耳邊;走出影院,我記住的還是齊秦。

1:對“影”當歌,人生幾何

1996年,《甜蜜蜜》上映。

“在哪裡,在哪裡見過你,你的笑容這樣熟悉,我一時想不起”

陳可辛鏡頭之下,音、人、情、影實現了完美的統一,故事感人,歌曲動人,影像動人。

結尾處,聽到鄧麗君逝世的噩耗,即便未經歷80/90年代的年輕觀眾亦會潸然淚下。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陳可辛的成功是可以預見的,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創造的“歌曲改編電影”模式居然延續到了今天。

帶著老搭檔李湘的女兒,依舊年輕的何老師將記憶中青澀的《梔子花開》拍成了電影;“拋棄”老狼,高曉松老師讓林更新、周冬雨拍了《同桌的你》。

還有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吳克群的《為你寫詩》,群星璀璨的《我和我的祖國》……

電影火不火難說,但歌曲的火爆程度卻讓人咋舌,洗腦模式直逼抖音、快手,九零、八零、五零,每個年齡段都能在影院過一次集體K歌的癮。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面對美酒佳餚,曹操放聲高歌,感嘆人生短暫,時光流逝。

詩文中可以,電影中亦可以對“影”成歌。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但不同的是,電影有著更大的承載量,故事、角色、情感、臺詞、配樂每個部分都要與音樂完美匹配,才能再現“甜蜜蜜”式的浪漫。

《大約在冬季》的導演顯然不想如此費事,蹭著歌曲,賺一筆情懷費,才是他要“歌頌”的事情。

2:聲色俱佳的美好“出軌”

1981年,齊秦在臺灣出道。

1985年,創作專輯《狼的專輯》發表,成為現象級作品,《狼》至今仍是無數人KTV的必點歌曲。

1991年,齊秦受邀來到北京,舉辦其人生第一次內地巡演,而影片的故事就在此刻發生。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噪雜的演唱會現場,馬思純飾演的女大學生安然與霍建華飾演的臺北攝影師奇嘯相遇,歌聲促使下,兩人互生好感。

為了愛情,安然決定留在北京,並在好友于楓幫助下謀得了“鐵飯碗”,可惜奇嘯因為父親生病不得已離開北京。

為了愛情,安然遠赴臺北,與奇嘯相見,奇嘯卻因為家庭因素,又一次拒絕了安然。

為了愛情,北京重逢的安然奇嘯重新相愛,奇嘯卻因為前妻與兒子又一次離開了安然,而安然也愛上了於楓。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電影講到此處,我才恍然大悟,所謂的愛情故事,瀰漫著愛情味道的預告片,片頭九零年代的樸實無華不過是為了隱藏影片故事的狗血。

看似安然與於楓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為了愛而愛,並且愛的死去活來,但是當困難來臨時,父親、兒子,甚至是前妻都成了他們分手的理由。

28年間,他們苦苦守候著這份愛,卻沒有耽誤結婚生子,沒耽誤安然嫁給於楓,沒影響奇嘯與大明星生孩子。

過程拍的美好夢幻,結果不過是一個老男人在北京的“美好邂逅”。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中年生活不易,嫁給不愛的人更不易,華語家庭劇中將“出軌”洗白的神劇數不勝數,房子、車子、孩子,甚至是自由與生命,相較取其輕,總有讓愛情讓位現實的辦法。

《大約在冬季》中,編劇卻選擇了一種最笨的方式,用悲情換取同情,讓觀眾誤以為主角就應該分離,他們分離才是愛。

反覆的離別重逢後,邊際效用遞減,觀眾對片中的愛情不再篤信,對於片中的愛情產生質疑之時,導演宛如神來之筆,讓男女主角的孩子參與故事,續寫這段蕩氣迴腸的愛情。

兩個人的故事,成了兩代人的悲歡離合。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有些人見三百次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夠了。”

片中,安然與奇嘯三次相遇後私定終身,可現實面前,他們卻先後妥協:安然嫁給了大勳,奇嘯娶了侯佩岑。

28年苦戀,他們卻沒有遺忘彼此,活生生的洗白了“出軌”,不禁讓人懷疑大勳不帥嗎,不暖嗎?侯佩岑不美嗎,不居家嗎?

3:是電影,還是MV

華語影視劇輝煌的年代,爆火作品不僅能捧紅演員,甚至能捧紅配樂,插曲,甚至是結尾曲。

光影留存觀眾心中,旋律亦會,“鐺鐺,猴起來了,鐺鐺,猴又落下了”,諸如此類的記憶不勝枚舉。

旋律畫面相輔相成,形象與音樂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才能成為經典。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1,2.3,唱:悄悄問聖僧......關不關注我”

經典歌曲改編電影時,這樣的配合就不再對等,歌曲創作人的心境與電影的編劇難以統一,即便是同為一人,相隔數載後,當時的感動與彼時的市場需求間的協調亦是難題。

困境之下,就著音樂情緒編故事成了編劇們的慣用手法。

《梔子花開》主打懷舊校園,《後來的我們》講中年危機,《同桌的你》扯初戀,《大約在冬季》說分離。

情緒對了,故事卻成了一團稀碎,一次分別不夠悲傷就多來幾次,一次失戀淚水不夠多就分十次,觀眾聽一遍哭不出來就那就多放幾遍。

故事為了襯托音樂而存在,好端端的電影就成了加量不加價的MV plus。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也真的難看

電影不能單獨成就音樂,音樂亦不能單獨成就電影,沒了形象與音樂間的有機配合,這樣的“情緒對位”真的不好看。

創造一首歌曲不容易,創造一首經典更不容易,但毀掉它們一部電影就夠了。

《大約在冬季》真的好聽,但真的難看。

碼字民工:小配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