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大唐亂,吐蕃軍隊好不容易打到長安,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

小小嬴政


三方面原因。一是不適應,二是沒實力長期佔領,三是吐蕃的擴張策略是四面開花,不可能只盯著長安。


先說第一點。

吐蕃王朝核心統治地區在雅礱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長安相比於這些地區,垂直地帶差異太大了,兩地海拔差距大、氣溫差距大、空氣含氧量差距大,吐蕃人想要長時間待在長安不走,身體會很難適應。

也就是說,吐蕃和唐朝的戰爭基本上是打了就走,“雷聲大,雨點小”。通常吐蕃軍會在秋天進攻,春天就撤,不會在中原與唐朝打曠日持久的對耗戰。

再說第二點。

吐蕃曾經兩破長安。第一次是唐代宗繼位後的第二年,當時唐軍主力在河北,關中一帶防禦空虛。而且當時唐朝在搞內訌,因有唐奸勾結吐蕃,吐蕃軍才在唐奸的內應下趁虛而入,攻佔並在長安短暫的停留了13天。

第二次是唐德宗繼位後,唐朝又內訌,爆發了涇原兵變。唐德宗無力鎮壓,請求吐蕃出兵幫忙,才使得吐蕃再次攻入長安城。

從這兩次吐蕃破長安可以看出––吐蕃佔長安是非常偶然的事件,兩次都是唐朝內訌才給了吐蕃趁虛而入的機會。

也就是說,只要唐朝不內訌,吐蕃想攻入長安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


這麼說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誇大其詞,認為是在誇大唐朝的實力。

但實際上,當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唐代宗二年,吐蕃軍雖然進長安了,但唐朝的朔方軍卻並沒有被殲滅,朔方軍隨時可以抄斷吐蕃軍的退路。後來,吐蕃軍聽說唐軍主力回援,擔心不趕快走,會被回援的唐軍和側後方的朔方軍關門打狗,所以才在長安待了13天后撤了。

再後來,唐軍的郭子儀、崔寧、李晟、高崇文、韋皋、史敬奉等人多次指揮唐軍大勝吐蕃軍,消滅數十萬吐蕃軍。以致吐蕃根本無法染指長安。

這些事實戰例即可證明,吐蕃想要進入長安,霸佔長安,幾乎是不可能的。

並且唐蕃戰爭打到最後,事實上是吐蕃王朝因內外交困,先死的(公元877年)。比唐朝還早死了整整30年。

最後說第三點。

吐蕃和唐朝因為打了上百年的仗,所以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吐蕃想滅掉唐朝,吐蕃和唐朝是有你無我的死敵關係。

但是其實,這是不對的。

因為吐蕃和唐朝之所以會開戰,是由於割據青海的吐谷渾擋住了它的出路,而吐谷渾又是唐朝藩屬國(唐朝扶持吐谷渾是為了穩定王畿關內道西邊的隴右道的安定),吐蕃為了拓展勢力,便不可避免的要跟唐朝發生軍事衝突。

再加上後來安史之亂,唐朝調集西部軍東進勤王,西部地區成為真空地帶,給了吐蕃趁虛而入的機會,唐蕃之間才會大規模開戰。

但儘管是如此,吐蕃和唐朝也沒有鬧到全面開戰的地步。

因為前面也說了,吐蕃人不適應中原關內的氣候,而且唐朝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並沒那麼好對付。對於吐蕃來說,跟唐朝死磕是非常不划算的。

所以,自從長安一役後,吐蕃就不怎麼把主要對付目標放在唐朝身上了,而是轉為向四面八方開戰,北攻回紇,南欺大理,西邊還和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霸權(包括回紇也在跟阿拉伯日人爭奪霸權)。

籠統的說,只有哪裡能獲利,吐蕃軍就殺向哪裡。當時的吐蕃幾乎是在和周圍所有的國家都在開戰。


這樣的擴張戰略,吐蕃又怎麼可能死盯著一個長安不放,和唐朝打消耗戰呢?


Mer86


趁大唐亂,吐蕃軍隊好不容易打到長安,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不撤回去,難道等著捱打嗎?

作為在青藏高原由古代藏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吐蕃自公元618年立國以來,一直和大唐王朝處於戰與和交替的狀況。但總的來說,吐蕃對於大唐一直處於劣勢狀態。629年,僅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繼承贊普位後,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一直積極的想要與大唐結為親戚。

在經過多次與大唐請求之後,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以大唐宗室公主的身份嫁到了土蕃,松贊干布將文成公主封為王后。後來,大唐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金城公主,也嫁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嫁到土蕃的時候,都是大唐對於吐蕃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所以他們兩人在吐蕃,都受到了非常高的待遇。

雖然吐蕃處於劣勢,但一直覬覦著大唐的盛世繁華。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大唐明皇只得放棄長安出逃。為了平定叛亂,唐朝廷不得不將西面防範吐蕃的邊軍抽調回去,導致邊塞防守鬆懈,吐蕃趁機攻佔了大唐河西的大片土地。

面對吐蕃的作亂,唐王朝自顧不暇,無力應對。見此情景,吐蕃遂聯合黨項、吐谷渾、羌、氐等軍隊約20萬人,於763年的冬天,浩浩蕩蕩的殺奔大唐長安。此時,安史之亂已然平息,雖然百廢待興,但大唐最艱難的時候都過去了,也不至於讓20萬人就殺進了自己的都城,說起來有點讓人難以相信。

但問題是,邊將的軍報傳到都城時,皇帝身邊的公公程元振(保護代宗李豫有功)卻把他壓了下來,根本就沒有告訴皇帝,一直到吐蕃軍隊到達長安三百公時左右才報告給皇帝。當時剛坐上皇位的唐代宗根本來不及反應,只好又倉皇出逃。

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過邠州,上始聞之。

那吐蕃軍隊為什麼來得那麼快呢?這都是因為涇州刺史高暉的原因。面對洶洶而來的吐蕃聯軍,高暉不但不抵抗,反而笑臉相迎,還主動給他們帶路,使得吐蕃軍少走了很多彎路,快速來到了長安。

吐蕃軍隊到了長安後,扶持廣武王李承宏做了皇帝(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侄子,也有資料說是金城公主的同輩),同時在長安一陣燒殺搶掠,然後,只呆了十五天就撤出了長安。

那麼吐蕃軍好不容易佔領了長安,為什麼又急急忙忙的撤出長安呢?

  • 從實力來看,吐蕃並不具備吞併大唐的實力,甚至不足以支撐長久的戰事。

就像題主問題說的那樣,吐蕃能一路順利的打到大唐的都城長安,並不是他自己軍事實力有多強,而是大唐剛經歷了動亂,軍事上元氣大傷,無暇顧及邊患;另一方面,國內君臣不合,導致政治不穩。

唐肅宗將死之時,無子的張皇后意欲立越王,遂矯詔太子李豫入宮,意圖謀害。宦官李輔國及程元振識破了陰謀,派兵將太子保護起來,軟禁了越王及張皇后,並在肅宗駕崩後,保護太子李豫登基,是為唐代宗。

代宗登位後,李輔國等自恃有功,且手握兵權,意圖架空皇帝。用李輔國的話來說就是:

“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

代宗只好委曲求全,侍機反撲,後來讓人扮作盜賊將李輔國殺死才得以親政。因此,當吐蕃軍隊進入大唐境內後,才會出現程元振等隱藏不報,高暉不抵抗反而協助帶路的事,以致於唐代宗無法召集起軍隊進行有效的反擊,而不得不跑路。

從吐蕃一方來說,在安史之亂前,吐蕃與大唐之間也紛擾不斷,但吐蕃一直處於劣勢。不管是河壠戰場還是西域戰場,大唐都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同時,吐蕃內部在公元754年時,末東則布與朗邁色等發動叛亂,一年後才平定叛亂,結果是赤德祖贊被殺,年僅十三歲的赤松德贊繼位。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此時的吐蕃自身也是很為羸弱的,根本不足以支撐長久的戰事。

  • 隨著郭子儀等大唐將領開始振作旗鼓,同時,各地勤王的軍隊都趕往長安,吐蕃人知道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無力守住長安,只好燒殺搶掠一番就急急忙忙的撤退了。


來時容易,撤退時可就沒那麼容易了。當吐蕃軍隊退到鳳翔時,遇到鳳翔的節度使孫志直據守城池,幾天都攻不下來。這邊鎮西節度史馬璘又帶軍隊來救。這時的大唐軍隊已經緩過氣來,原有的雄風再次展現,只見“璘奮擊大呼,賊徒披靡,無敢當者”。面對勇猛的大唐軍隊,吐蕃人被嚇壞了,那裡敢戀戰,趕快逃回吐蕃的地界去了。

總結起來說,吐蕃軍隊能打到大唐的都城,不是自己戰力有多麼強,而是鑽了大唐內部問題的空子,所以,大唐稍微回過神來,吐蕃就只有收拾起東西趕緊回家的份了。


摯守靜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原因很多人都想不到,但是我知道。

吐蕃軍隊曾經多次攻破長安,但是每次都是迅速撤退,沒有一次能夠真正長期佔領長安。並不是因為唐軍的反攻太強大,吐蕃軍隊無力防守,而是因為一個很特殊的原因。

那就是“低原反應”!

大家都知道,平原地區的人,忽然上課青藏高原,因為空氣稀薄,都會產生高原反應。當年大唐盛世,卻沒能消滅吐蕃。就是因為唐軍在青藏高原產生嚴重的高原反應,戰鬥力要到嚴重削弱。

反過來,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他能研究適應了空氣稀薄的環境。忽然到了平原,也很難適應!會產生低原反應。

出現疲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症狀。又叫做“醉氧症”。


正因為低原反應,吐蕃軍隊的擴張,一直很難衝出青藏高原。即便是一度佔領河西走廊和西域,在當地的力量也比較薄弱。至於佔領關中,則更加不可能。因為關中的海拔實在太低了。


上將噯福斯


在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一書中提及了吐蕃在公元763年佔領長安並立了皇帝。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十月,吐蕃大軍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倉皇逃到陝州流亡。成果唐朝首都長安不止被吐蕃攻陷並且吐蕃人還立了偽皇帝,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河西、隴右等大片區域成為吐蕃疆域,從此幾百萬漢人為吐蕃人亡國奴,吐蕃趁亂奪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鎮,十四軍,唐人後代皆為奴才。

那麼問題來了,吐蕃軍隊好不容易打到長安,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大唐實力猶存。

大唐雖由於安史之亂實力大減,但是漢人的恢復力和凝聚力還是非常不錯的。起碼在吐蕃肆虐長安後,大唐就在回鶻等的幫助下穩定了局勢並且對長安造成了威脅。基於此,吐蕃不得不褪去

其二,制度原因

吐蕃雖然強大,號稱與大唐,阿拉伯帝國並列的世界第三大國,但是吐蕃的制度並不先進,和後來的金國一樣,無法控制中原的漢人,這也是為何吐蕃要立兒皇帝的原因


靜夜思歸去


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聯合吐谷渾、党項軍隊約20萬人進攻唐朝,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隊佔領長安,並擁立吐蕃國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為帝。唐朝名將郭子儀集結萬餘唐軍反攻吐蕃,郭子儀根據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採用了虛張聲勢,聲東擊西,裡應外合的策略嚇退了吐蕃聯軍,收復了國都長安。吐蕃聯軍雖然退出了長安,但是仍然佔領隴右道東段的十三個州,不久又攻佔了河西之地。

為何吐蕃軍隊攻佔長安15天后就撤退了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四:其一、唐朝的綜合實力比吐蕃強,吐蕃聯軍沒有守住長安的信心與能力;其二、長安的氣候不適合吐蕃聯軍長期駐守,蕃軍不適應長安秋季的酷熱,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其三、長安百姓反抗吐蕃軍十分激烈,內憂外患之下不得不撤軍;其四、吐蕃軍劫掠了長安百姓的財物,士卒們無心再戰,都想拿著財物撤退。

對一個大國來說,首都被攻佔並不意味著亡國,只要政府機構還存在,那麼該大國必然會集中全國力量收復首都。對唐朝而言,除了長安外還有洛陽,也就是說唐朝皇帝可以在洛陽繼續主持政務,發動唐軍收復長安。吐蕃冊立的傀儡皇帝李承宏得不到唐朝官民的認可,應此沒有統治基礎。安史之亂時,叛軍攻陷了長安,但是唐朝政府依然繼續運轉,最終將叛軍全部消滅;吐蕃軍佔領西域、河西、隴右等地不足以讓唐朝全力收復,但是他們佔領長安就不得不面對唐軍的全力反攻。

犬戎攻佔西周國都鎬京後,縱兵燒殺搶掠,周王室號召諸侯勤王,最終犬戎軍不得不撤退。吐蕃軍在長安同樣燒殺搶掠,激起百姓強烈反抗;士兵一旦搶了錢財,都想著回家享福,戰心會下降,不會想到死守長安。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後,採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攻擊吐蕃軍;長安百姓同時在城內做內應,滿大街高呼郭子儀百萬大軍將至,同時擊殺落單的吐蕃軍。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而走,慌忙逃離長安,就這樣郭子儀用不足一萬的軍隊出奇收復長安。


大秦鐵鷹劍士


吐蕃是大唐的勁敵,兩國相愛相殺長達兩個世紀。在安史之亂前,唐朝一直對吐蕃採取高壓政策,使其無法入侵中原。而唐朝的精兵猛將也都聚集在西北地區,因此吐蕃無法從河西直接進入到關隴腹地。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國靖難”,將原來駐防在河隴區域的精銳部隊內調,去平定叛亂,導致河隴區域的軍事部防被打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吐蕃軍隊趁機舉兵入侵,唐軍節節連敗,被迫割地讓城,然而吐蕃軍隊打到長安後,僅15天便撤兵離去,讓人疑惑不解,且讓我們一探吐蕃軍隊的長安半月遊歷程。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九月,此時安史之亂剛被平定不久,國力空虛,又值新皇登基,根基未穩,吐蕃軍隊趁機舉兵來犯,號稱20萬軍入侵大震關,接連攻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隴右等地。

此時唐朝西部的兵力空虛,面對吐蕃軍隊來襲,唐軍束手無策,節節敗退,吐蕃軍隊很快打到了長安,唐代宗李豫見情勢危急,倉促任命長子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自己則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

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後,一路燒殺搶掠,“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又計劃“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甚至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此時賦閒在家的郭子儀在接到命令後,帶領身邊僅有的二十騎,向長安進發,然而到達咸陽時,吐蕃軍隊早已渡過渭水,唐代宗也逃離了長安,於是郭子儀一路收集散兵遊勇,駐屯商州,在商州和六軍使張知節、烏崇福、長孫全緒等會師,開始了長安收復行動。

郭子儀首先命張知節、烏崇福、長孫全緒等人為前鋒,又派舊將王甫潛入長安,裡應外合,趁機煽動民眾,鼓吹大將郭子儀率領大軍前來征討,擾亂吐蕃軍心,“擊鼓於朱雀街,蕃軍驚駭而去”,在郭子儀聲東擊西的戰略下,吐蕃軍被打得措手不及,退到了原、會、成、渭等州,結束了他們的長安半月遊。長安之戰雖然結束了,卻開啟了唐藩之間半個多世紀的拉鋸戰。

縱觀長安失陷原因,主要在於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局面不穩定,政權又處於新舊交替的局面,內部政權不穩定,外部藩鎮林立,其主要兵力集中調往內地,導致西北邊防兵力空虛。

而這時的吐蕃正處於國力上升期,755年,吐蕃的赤松德贊上位後,勵精圖治,一方面重用人才,發展經濟,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又允許富豪放貸,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贏得了內部貴族的支持。

兩相比較之下,對抗力量的懸殊就顯而易見了。


煮酒君


安史之亂剛剛結束不就,吐蕃就裹挾党項、

吐谷渾等部族率軍二十萬直奔唐境。

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大軍多集結於河東河北等地,長安周圍除了戰鬥力比較弱的守城兵外只有渭北行營兩千人可以機動。吐蕃連戰連捷,唐代宗剛登基沒多久就碰上這倒黴事,急忙帶著文武百官跑到陝州。


吐蕃長驅直入,一路上幾乎沒受到什麼阻攔就佔領了長安。而且還扶了一個李姓皇族當皇帝建立傀儡政權。但是佔據長安十五天之後,吐蕃軍又急忙退走,這是為什麼呢?

一吐蕃人受不了長安的氣候

吐蕃人習慣了青藏高原天寒地凍缺氧的環境,一下子跑到關中,對這裡的氣候根本無法適應,瘟疫在吐蕃軍中大肆傳染,吐蕃軍戰鬥力大幅度削減,圍攻鳳翔數日不克,士氣嚴重受挫。

二唐朝迅速反應

郭子儀真是唐朝的大救星,吐蕃進入長安後,代宗命令賦閒在家的郭子儀募兵出戰,郭子儀東拼西湊了幾百號人,隨後又在藍田收攏敗軍四千餘人。然後郭子儀廣佈疑兵,讓吐蕃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人,硬生生用四千人嚇住吐蕃,使其不敢妄為。為節度使白孝德以及馬璘率大軍趕赴關中爭取了時間,吐蕃人有被聚殲的危險。


三吐蕃內部不和

不光是唐朝內部有安祿山史思明,吐蕃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當時發動這場唐戰爭的不是吐蕃贊普,而是吐蕃重臣馬重英。(《新唐書》裡的名字,真名叫恩蘭·扎達路恭)

這哥們和贊普的關係雖然不像吐蕃以後的贊普和大論之間劍拔弩張,但是也不咋滴。首先,馬重英是苯教的信徒,而當時的贊普則尋死覓活的想從印度引入佛教。其次,馬重英在長安擁立傀儡政權的事並未事先得到贊普的許可,這是他擅作主張乾的活,什麼樣的大臣不經皇帝允許就敢自己立個朝廷,可見馬重英和贊普的關係還是很緊張的。再者,當時贊普正率領大軍和唐朝在四川一帶爭鬥,根本沒功夫搭理這個不聽話的朝臣。所以馬重英雖然有小二十萬的兵力,但是絕對是孤立無援的。士氣低下、孤立無援,唐軍又一天比一天壯大,馬重英只能率軍撤退。

四吐蕃人目標已經達成,沒必要再逗留

吐蕃人進長安剛開始是有中原逐鹿的打算的,所以他立了個傀儡政權,但是他把這個傀儡政權立起來後就尷尬了。沒人聽他的,唐朝所有有兵權的將領沒有一個服從這個傀儡政權。而光憑你二十萬人就想滅掉大唐,笑話!

馬重英從唐朝大臣的表現中看出唐朝氣數尚存。已經沒有了滅唐的想法。既然滅不了唐,就只能撈多少算多少了。

唐朝在此事上已經有過前科,安史之亂時叛軍攻破長安城,唐朝為了奪回首都向回紇借兵,條件就是城破之後,城池是我的,財寶和百姓是你的。

這次吐蕃攻破長安,長安城的老百姓受了多大的苦難可想而知,甚至整個關中平原的老百姓都沒有好日子過,吐蕃經過一番大肆搶掠,個個賺的盆滿缽滿,肯定要撤啊,不撤難道等著你再把這些財寶多回去不成?


守仁讀仁


趁著內亂,大唐的兵力都在鎮壓安史之亂的時候,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兵鋒直至長安。


公元763年,吐蕃在大唐新君繼位,國事不穩又剛經歷大戰之際,舉兵二十萬攻入長安。

新登基的皇帝一邊逃跑,一邊下召啟覆被停職的郭子儀。郭子儀臨危受命,只帶二十騎奔赴長安。

郭子儀一邊沿途收服散兵遊勇,整編軍隊,一邊派人混入長安,散佈大唐派來精兵強將收復長安,恐嚇吐蕃人。

吐蕃被郭子儀的消息嚇的軍心渙散,被郭子儀打敗,最後不得不退出長安。吐蕃佔領長安共計15天。

但吐蕃二十萬大軍怎麼會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被郭子儀的散兵遊勇擊敗?僅僅是因為郭子儀用兵如神嗎?

誠然,郭令公用兵如神,奈何缺兵少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還有另一原因。

吐蕃,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上面空氣稀薄,習慣了高原生活費吐蕃人,來到低海拔的長安,身體不能適應,大面積出現醉氧,一旦出現醉氧,人就會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四肢無力,嗜睡,胸悶,頭暈,腹瀉等症狀,讓吐蕃大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郭令公真實趁著吐蕃絕對醉氧,又軍心不穩的時候,一舉打敗吐蕃軍,讓佔領長安15天的吐蕃軍隊退回吐蕃。


魔智


這說的是唐朝歷史上吐蕃第一次攻陷長安,廣德元年(763),吐蕃利用長安周邊唐軍兵力空虛的機會長驅直入,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隊遂佔領長安,擁立章懷太子李賢之孫、邠王李守禮之子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因為李承宏是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的兄弟,所以他有吐蕃國舅的身份,但是,看樣子想要搞一場大事情的吐蕃軍隊入據長安15天而退出了長安,為什麼呢?

吐蕃在兩個星期左右就撤出長安,主要是因為當時唐將郭子儀已經在組織反攻,雖然郭子儀當時直接控制的軍隊只有10000人左右,但是在他的巧妙施展心理戰下:

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燃火,以疑吐蕃。……吐蕃懼,百姓又紿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虜以為然,稍稍引軍去。——《資治通鑑》

也就是郭子儀軍白天擊戰鼓張旗幟,晚上就多多燃起火堆,讓吐蕃軍隊因為感覺唐軍數量多而恐懼,長安百姓也散佈消息騙吐蕃軍隊,說郭子儀帶著唐軍打回來了,隊伍人數數都數不清。

總之,吐蕃軍隊就是擔心被包圍殲滅,所以15天后就撤出了長安。

但是,問題提到的撤回家了是不對的,吐蕃軍撤到了原(今寧夏固原市)、會(今寧夏中衛市)、成(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渭(今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等地,還是對唐朝構成了很大威脅——從這個角度看,說吐蕃軍是因為天氣或者醉氧等原因撤離長安肯定是不成立的,這些地區海拔與天氣與長安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唐軍這次的長安收復戰的勝利,主要還是得歸功於郭子儀。


談古論金


吐蕃國曾經是大唐王朝的夢魘。吐蕃與大唐幾乎同時建立也幾乎同時滅亡。吐蕃是大唐王朝最強悍的敵人。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幾乎持續了兩個政權延續時間,雙方在西域和青海等地展開了多次戰鬥,強大的吐蕃就連大唐也一度只能避其鋒芒。吐蕃在唐王朝安史之亂後勢力達到了巔峰。


即使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實力也足以使吐蕃無法長久佔領長安。吐蕃佔長安本來就是非常偶然的事件,是廣德元年冬天當時唐朝君臣內訌長安缺乏防禦,長安幾乎沒軍隊防守了,吐蕃趁機東進,唐朝皇帝與家人逃到東邊的郡縣,長安部分官員與百姓躲進山谷,吐蕃佔長安10余天,聽到唐朝大軍將要到達的消息,吐蕃沒來的及劫掠長安人口,吐蕃就立即逃離了長安。郭子儀收復長安,唐朝皇帝返回長安。


吐蕃能攻入長安,是因為當時各方力量都自顧不暇,對吐蕃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而吐蕃之所以在長安待了半個月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是因為他們該搶的也搶了,該燒的也燒了,成果還算滿足;第二是因為他們聽說郭子儀帶著千軍萬馬前來討伐,實在是坐不住。吐蕃有能力乘亂攻入長安,但是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文化上都沒有辦法控制大唐,守住京城,所以乾脆帶著財寶回家去了。


吐蕃雖然在軍事上一直對大唐咄咄逼人。但是在綜合國力上,大唐無論在哪方面都遠勝於吐蕃國。如果他們佔領長安不走,必定會招致更大的損失,這也是吐蕃無法承受的。這也是他們佔領長安十多天後匆匆忙忙撤退的主要原因。個人意見,歡迎指導。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